關於逢年過節要向先人寫袱匯冥錢這個傳統怎麽來的三言兩語估計就說不清了,民間有傳統也有很多典故,也和宗教信仰有關。除夕燒袱意為請往生先人回來與後輩佳節同樂;清明本是為介子推寒食掃墓,後來慢慢就惠及到自家先人;再比如“包袱”日期上的“上元”、“中元”、“下元”又與道教三元對應。道教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水”三官,天官喜樂,故元宵節要燃燈。中元鬧鬼,是為鬼節。另一說法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節日由來,也就是三官誕生之日;而中元即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當然也和地獄和鬼有關,再說有些“包袱”皮兒上會印有蓮花圖紋,那也是明顯佛教特征了,當然道家諸神好像也有坐蓮的習慣。說法很多,不一一細說了。

燒袱子,其實是漢族信仰習俗主要流行於四川各地,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多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享用,更好地庇佑子孫。袱子,是一種形式獨特的冥錢,大都用黃簽紙或火紙做成的紙錢一疊作內芯,再用紙封好,正面如信封在首封上書寫“今逢○○○○虔具信袱(冥財)共○封(○元整) / 奉(上) / 故顯考○公諱○○老大人正魂收用 / 祀子(孝男)○○叩(首) / 天運○○年○月○日於火中化帛(火化)”雲雲,背面接口處大書“封”字樣,大抵可算作銀庫貼上“封條”。袱子一般燒三代,每個人頭可燒二至若幹封不等。提前寫好後要並排成列焚香供奉於案,燒袱時要叩拜宣本,雲雲唱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人之常理,逢年過節對死者之追念,只有寫袱化帛聊表衷心之誠,來求得自我安慰,為當今之書生,對家袱亦難具也。欲學之請參閱此書,具袱則不求人矣。

寫袱非難但亦不易,須先弄清格式,分清時期與準確的稱謂,茲為世人在各種不同時期書寫袱子方便起見,特收集歷代傳統習俗於此書,貢獻世人參改。由於粗識淺見,遺漏差誤之處在所難免,惟望閱者見諒,共同完滿留傳於世。

如果還是覺得繁瑣,只想不求甚解者,本站還有 代寫袱子 小工具,歡迎試用!

寫袱款式

如題圖【1】與亡故父母寫袱格式所示。擡頭处,正月寫歲首或上元會之期,清明用拜掃或清明化袱,端陽寫蒲節化帛,七月半為孟蘭或中元會之期,腊月用歲暮或下元會之期,出柩寫駕輌化帛,上山寫還山安葬化帛,做齊安司寫迎袱安位或追荐化帛,燒靈寫徹靈追資或灼靈之期,請荐寫請荐化帛或用就壇追荐化帛,燒七寫首七序二七三七至封七寫毕七化帛,百期寫百期化帛,或用卒哭追資。周年寫小祥化帛,二年用大祥化帛,三年寫除服之期。提葬時寫遷葬化帛,叠坟寫培墓化帛,包坟完工寫修墓吉竣化帛,陰壽用歿誕化帛或冥辰之期。自己生日與親人化袱寫母難之期,與父母寫生我之期。如親歿三周年當死之日寫忌日追資,自己滿旬與祖人化袱寫報恩化帛,兒女訂婚與祖人化袱寫納采之期,男方寫義結良緣之期,子女結婚男方寫為娠男完娶之期,女方則用為娠女子婦之期。接二門與祖人化袱寫績弦化帛,打三朝與祖人化袱寫湯餅之期,生男用弄璋之期,生女寫弄瓦之期。搬家與祖人化袱寫鶯遷化帛,修造房屋與祖人化袱寫建造化帛,完工用修造竣工化帛。子弟入學用芹儀化帛,子弟學藝寫請蔦化帛,謝師恩與祖人化袱寫酬謝師恩化帛。吃新寫荐新化帛,送神寫社解化帛,還願寫酬神了願化帛,慶壇化袱為慶賀神福之期。每逢化袱的各種機會與亡者化袱用就期化帛。再婚與前夫寫繼緣之期或再蘸化帛,與前夫的公婆寫績緣求配。無子夫與亡妻寫斷絃化帛,妻死夫與夫化袱寫失寵之期,夫死妻與妻寫仰望無依。弟與兄寫折翼之傷。未過門夫婦寫赤繩解足,父與子女寫用表明之期。

PS:續題圖,“今(恭)逢”可單獨成列亦可與擡頭俱袱同列。長輩具名要諱,如“趙公諱某某”,女性無名,須冠以夫姓,如“趙李氏”。男子名後可稱大人或府君,正魂或正性。女子則稱安人、孺人或太君,淑魂或淑性。落款時,名字前要厘清關系,如:“孝男”、“孝孫”,並且給長輩寫袱要用“叩首”、“謹拜”,而如果是平輩和晚輩只用“謹具”即可。日期須用甲子紀年,有些地方會續寫西元公歷與之同列,竊以為不洋不類實無必要。“火中化帛”只作“火化”二字亦可。袱包背後要寫“封”字封口……

論祖孫稱呼輩數

自本身而上溯,一代稱顯考(亡故三年內:男稱新逝顯考,女稱新逝顯妣。三年後:男稱故顯考,女稱故顯妣。),二代稱祖考,三代稱曾祖,四代稱高祖,五代稱天祖,六代則稱烈祖,七代稱太祖,八代稱遠祖,九代稱鼻祖。

自顯考而下,一世稱男,二世稱孫,三世稱曾孫,四代稱元(玄)孫,五世稱來孫,六世稱弟孫,七世稱礽孫,八世稱雲孫,九世稱耳孫。如輩數太多,一輩始祖起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孝名統稱嗣孫。

更多稱呼及款式詳見上面圖片切換【2】內容……

後記

很早以前,子漁在博客上有貼過一篇文字講述寫袱包的格式和方法,不盡謬誤之處不少,而後臺統計顯示往來讀者更不老少,所以為免誤人子弟和貽笑大方,特此建立單頁汗顏以餉諸君。然則以舉國之大或為傳統手耳相傳之故,小可還是不能保證絕對正統和無誤。只能是憑一隅之見坐井觀天!子漁謹作為一名重慶南川人,內容格式也是於南川街邊地攤所尋得劣質簡書照抄錄入,這或許只是我們當地的正統。然則可以想見,即是傳統,那麽泱泱華夏無外乎就是大同小異。而且小書封面上有一句:“孝義必備,人子須知”,所以還是很有理由很有必要於此呈現,以期不時之需,諸君能夠按圖索驥……

非迷不信,向傳統致敬!傳統的魅力也就在於尋根溯源打破沙鍋問到底,比如為什麽叫袱子而不是袱紙?為什麽是此袱而非彼符?呵呵,小可不才,謄寫贅言,不詳不夠完滿之處,祈見諒!如有指教或咨詢可移步子漁博客留言探討,或者電郵至:wei@ichov.com,大家共同學習以傳承之……

 

代寫袱子

* 女子有姓無名,出嫁從夫

萬元

封

此為式例,僅供參考!

恭逢就會之期虔俱信袱冥財大封萬圆整
奉上
故顯太君某某氏某某淑性正魂名下收用
故顯名下收用
祀男某某叩首
PS:此工具為江子漁根據個人經驗整理和編寫,如有遺漏錯誤或者意見咨詢,可聯系:wei@icho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