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牌坊,无异于古代古道之上的大型广告路牌,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标杆。气质所在,各种山门、庙门、甚至墓冢坟茔也都争先效仿,所以曾经在全国各地,也都屡见不鲜。但是具体到成渝古道重庆段范围,东大路和东小路上的牌坊却几乎全都消失殆尽,惟余二三坊。那么总结完了关隘、津梁再来数牌坊,我只能是把桥坊、墓坊甚至碑刻等等全都囊括在内。当然也不可能尽数,就沿线沿途附近选几个相对好看点儿的叨逼叨。
-
车徒两便,驿路顺风,继续铜梁之行。老司机全程策划背书,我就只是跟着打个酱油,简直不要太轻松。此番,虽然主要目的不为看桥,但沿途顺路顺便,也还是踅摸了几座古桥和牌坊,首当其冲者,当然就是上次错过的金瓯桥。光绪《铜梁县志》:“金剑桥,在县东六十里瓯滩,故俗呼瓯滩桥,高宽为县境诸桥冠。同治庚午(1870)圮于水,光绪元年(1875)里人募金重修,较旧制略高,宽如旧。”
-
荣昌县盘龙镇龙王村有一条小河,名曰马鞍溪,溪上有一古桥名曰观音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观音桥南桥头又砌有石牌坊一座,是为桥坊,立坊时间只晚桥成之期一年。如是翠竹杨柳夹岸,溪流涓涓缓缓,桥与坊携手并肩,不知不觉便已是栉风沐雨两百多年了。观音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重檐,庑殿顶石牌坊,面阔三间,宽9米,高7米。坊顶前后匾刻“慈悲广济”和“普渡群生”,落款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
-
其实,我关注潼南天保寨也好些年了,理由无他,就只为它寨墙上有个城门楼子,在巴蜀大地多如牛毛的山寨体系当中也顶数头一份儿的独一无二了。而且也因为这门楼,总会让我没来由地联想到《大话西游》里最后那一幕场景。虽然两者并不十分雷同,但如果配上同一曲BGM,我以为谁都能走出一种自带主角光环的意兴阑珊……管他谁是谁的意中人,还是天涯孤旅里的绝骑红尘。
-
龙多山,位于重庆合川、潼南与四川武胜两省三县交界处,分大、小龙多山,山脉主体分布于合川龙风镇和潼南龙形镇境内,距合川城区60公里,距潼南城区20公里,因其峰岭逶迤绵延天外,“委蛇如盘龙,故名”。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广汉人冯尧子(冯盖罗)在山上炼丹修仙“白日升天”,其一人得道,全家17口也跟着悉数飞升,由此龙多山闻名世外。
-
还是第一次来隆昌呢!虽说城里有个同学兄弟伙,将近20年前还在黄沙溪一个叫竹园的地方,在一口锅里刨食,在一间屋一间床上躺过,好久好久。但是毕竟久不联系了日渐生疏,如今可能也身份地位悬殊……所以想要打个电话好像都找不到合适的由头,想想还是罢了。人跟人终究不一样,就像进城第一眼看到的是这塔,以为很近,本来也近,但顺路不成反而绕远,最终都会背道而驰,完美错过!
-
雷坪石是一条南北纵向的小山沟,沟里溪流潺潺一直流到三元桥附近汇入龙川江。王家祠堂就坐落于此,背山面水,坐西向东,为大院落大进深的四合院造型。从现有痕迹来看,原来至少是一个有两重天井的大宅院,房屋少说也有几十间,现仅存一半不到,后厢房还因为雨水或是火灾,被淋垮或烧毁,整成了一个小巷穿堂,漏风。天井四合院外,东北角有碉楼独栋,居高临下,守家守土。
-
青木关镇外三公里左右有个八庙场(塘),八庙场外有座清代石牌坊,牌坊外又有座石拱桥,石拱桥上面还有座小拱桥……鲤鱼桥的背后就是八庙牌坊,像极老翁老妪,无限晚景凄凉的依偎在墙角一隅,伫立于一片废墟当中。八庙牌坊坐北朝南,立于八庙场老街南侧,从题刻内容来看应该是座德政坊。牌坊四柱三门,双重檐仿木结构,通高5.35米,宽6.3米。四个门柱架于地伏之上,门柱前后有夹杆石,明间一对夹杆石呈抱鼓样式,左右次间为梯形样式。
-
铜梁区二坪镇有一座古桥,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地开明乡绅主持修建。桥成之时,为彰显修桥义举和颂扬捐资建桥者之功德,特地在南桥头建石牌坊一座,取众志成城之意,命名“众志桥”。安居古城外有个波仑寺,寺内有块奇石名曰“点头石”,其上镌有唐宋元明清历代摩崖题刻,其中尤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书“鸢飞鱼跃”和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为奇,真真假假,值得书家一辩。
-
本来想直插凌霄城,后来想来都来了嘛还是到宜宾转一圈,虽然五粮液喝不起,但是燃面还是可以搞二两。宜宾文化底蕴深厚,2200年建城史、4000年酿酒史、3000年种茶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过,这些都是书上写的,作为路人游客而言,亲眼能见的风景,要是个明清遗迹都属难得。出租车上看到大观门貌似关着,我便步履不停直接去了合江门。到了一看,拆了旧墙修新墙(没拆完,估计还剩有百八十米的样子),一派大兴土木的架势,旋即又转到“水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