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眼见不一定为实!前面看完非II和朋友争执的那首《见与不见》,说实话我其实本来就是不知道作者的,所以争执一起便去搜索,网络上千篇一律的说作者是仓央嘉措那就是了,没有丝毫怀疑。其实,不怀疑本身或许也就是因为这诗的风格和尊者如此相似,所以会有无中生有的讹传,所以才会有想当然地觉得耳熟。事实上我读书不多,知道尊者也很晚,那是因为几年前在电视里看到采访一个叫摩卡的作家写的一本真实经历的《情断西藏》的书,就在我博客里也有提及,里边有念叨那几句诗:“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所以印象很是深刻!但老实说,在当时我能搜索到的尊者的所有作品中,真没有见过《见与不见》,所以我因这莫须有的耳熟还一度埋怨自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是我错了!但这错却不是因为记性而是因为盲从,因为本来这诗就并非出自尊者之手,没见过那就更谈不上算是什么西瓜了。
云影流光在《扎西拉姆·多多与考镜源流》如是说:
《见与不见》,此诗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广州女孩。她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诗的主旨也无关爱情。据传错误的始作甬者是《读者》,该刊在2008年20期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了此诗。百度还说: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讹传的推手也是《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你会觉得相信人云亦云是为错,那么现在再选择相信个人之说是否又难免有失偏颇?不,这并不武断!因为首先一开始我就有疑窦丛生,而且想想几年前的搜索结果和现今的结果对比,后来我又去了扎西拉姆·多多的官网,还找到了她的《疑似风月集》,所以我选择了后者,笃定而坚信!这本来就是如此简单的事实,无需解释太多……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蛊惑,让人们极易迷失自我,而盲从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随了大流却错过了真实,选择成了一种浪荡漂泊。消逝不是为永恒,皈依也不因为执着,我自然地以为错过什么就会再遇到什么!
说点题外话。扎西拉姆·多多现在修行佛法,或许已经清静顿悟,所以在她博文当中流露不希望太多人知道她或者她的网站。但我在这里还是给出了链接,设想着让更多的人去接近真实,所以请求原谅,希望有怪莫怪!而至于说某种领会或者心得,不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都总是会有的。比如说我老是纠结的前面所引的那几句诗,再比如这若干年来飞短流逝的时光,我知道这诗的时候在南坪某幢大厦的某个公司里,而如今因为个中缘由再来频繁解读的时候,我到了上清寺某幢楼里的某个公司。其实是一家公司,但不是没有过离开,而是因为离开之后再回来,以后肯定还会有再离开。但就像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听经悟惮,或许也是因为已经开始习惯地接受或是认可了某种轮回。所以,我会以为:选择不只是选择,因缘附会才是宿主。对与错都是一种顿悟,得与失都是一种因果!
真的,“活着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