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转水转红尘,在川西见惯了美人美景,还偶遇一场藏族婚礼
已经是去年,从九丝城受伤回来的某天早上,某人还在赖床,突然接到石头兄弟的电话,邀约一起去川西。本来因为腿伤想婉拒,但一听说不用徒步也就心动,再听说要去贡嘎(虽然最后没有去成),更是立马就打了鸡血。于是说走就走,连夜出发,第二天早上就已经在康定吃面条了。
大雪过后的康定城云山雾罩,上班的行人和车辆三三两两,单身汪面对眼前这跑马山,心里想唱再多的“溜溜”怕也只有酸溜溜,倒是想起“打箭炉”的来历不明有趣。有传说三国时郭达在此造箭设炉,故以之名,可实际明代以前书上的叫法是“打煎炉”,好像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打箭炉”这个地名真正出现是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以后。所以“李家溜溜的大姐”我找不到,其实郭达你们也是找不到的,嘿嘿。
有一种说法,认为“打煎炉”本来应为“打尖路”,因为康定自古就是川内进藏之路的重要驿站节点,人们进藏前习惯在此打尖住店。再加上当地人称康定为“打折多”或“达折多”,过往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这里称作“打尖路”。久而久之,“打尖路”慢慢就演变成了“打煎炉”。
不管哪个版本的传说为准,反正川藏线难走是事实,即便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因为大雪,我们来时还是在泸定被赶下了高速,走的318国道。
离开康定城,西出折多,吃饱了就睡,还没上山我就睡着了。等到石头再叫醒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车已经停了。睁开眼,迷迷瞪瞪却立马就跳了起来……真是运气好到爆啊,刚上山就遇上云海。
雪山巍巍,四野苍茫,如此良辰美景,呃,我要发个朋友圈先。
折多山垭口,海拔4298米,是康巴第一关,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带出雅砻江,东面为高山峡谷,弯出大渡河。而“折多”在藏语中就是弯曲的意思,西出折多就是进入真正的藏区。
虽然俺们老家也年年有雪,但作为金佛山雪线下的一行来客,见到雪也还是有些情难自抑的。不过美女在开心的玩雪时,我和石头却躲一边喝着热水,油腻的中年大叔越想越觉得这画风有些不对,哈哈。
折多山的确是很容易出片的地方,但还是要看天气碰运气,像我们两天后返程再路过时,晴空万里一览无余,虽然也足够震撼,但到底没有云雾光线带感。他们拍人像Vlog的会喜欢,而我就感觉有些意兴阑珊……
繁华驿路,美人美景,可是美则美矣,只未到苦逼时刻。
下山的时候,铁链缠到了“钢扁担”上,天寒地冻又西风萧瑟,可是苦了两位小兄弟。下车就开始飘雪,折腾老半天,好不容易才把铁链整下来了,而这鹅毛般的大雪它又戛然而止,你说郁闷不郁闷?
当晚夜宿新都桥,才知道石头他们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拍摄一场藏族婚礼。赶巧不如碰巧,我这打酱油打得也太到位了哈?
第二天,塔公草原前面的姑弄村,沿茶垭沟的一条小支流溯流而上,虽然高原上的山峦相对高度不算太高,但也算有山有水的峡谷地形。放眼望去,山峦起伏接连云天,白色的雪山,金色的山岗,数不清的牦牛徜徉在冬天萧瑟的牧场。此情此景,忍不住想要放声歌唱——但是我的曲库里似乎总找不到一首特别合适的来应景。
新娘子的家就在河边崖上,刚好有一道阳光将此处照亮,照得草色金黄,照得人心也亮堂。客人虽然不多,但是帐篷内外都是一片欢声笑语的海洋。
自从无人机进入消费领域,大疆也就成了大人们的玩具,而小孩儿们也乐得看个稀奇。
据我所知,当天在现场至少有五架无人机,一只精灵4,一只御2,一只御air,两只air2……要都同时上场,是不是该需要空管了?反正下午,同行小哥的air2在墨石公园就差那么一丢丢就被一架穿越机给干下来了,就是视频里美女身旁突然掠过的那只“大蚊子”。不过,虽然成功避免了撞机,但最后还是难逃和我一样的炸机命运,我俩都炸了,亏惨,哈哈。
帐篷外,亲戚朋友有说有笑,三天两两。帐篷内,流水席上零食丰盛,人来人往。
藏地的风俗与汉地大有不同,除了正餐还有流水席,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谁来,只要进了帐篷便会被热情地安排坐下,然后在中间忙碌的的女人们马上送来各种面点和酸奶油茶。藏民热情,好像敬酒一样,你若是接过来就搁桌上,她们会又端到你手里,要是你不懂拒绝,那憋憋只有吃到撑。
劳作的女子最美,何况还着民族服装,呃我好像肚子不饿眼睛有点儿饿。
其实,有个四五岁的小卓玛真的美若天仙,可惜就是拘谨有点儿不上镜,还老躲人,所以无论众人的照片还是视频里,我看都没能拍出那一分天生丽质,好遗憾。照片不好我就不发了,视频里有镜头一带而过,有心人自己找。
新娘也在帐篷内帮忙,没到“出门”那天,穿着普普通通,要不是石头介绍,我还真没看出来这是新娘。
新娘如此,新郞也随便,明天的正席在他家他也就穿成这样。
估计是再婚缘故吧?话说真是人靠衣装马靠鞍,他家小儿子,第二天换了身行头还真有点儿小酷。
新郞的父亲手里拿的是我的手机,吃人参果的时候我放座上忘记了,自己还不知道。恍眼看过一眼手机壳,虽然没看清,但也心说这藏族老汉也挺酷炫的嘛,我狂汗!
第二天,换了新装的新娘,再不用人介绍便成了各种手机、相机和长枪短炮竞相追逐的对象。
新郎家就在新都桥镇边上,小小院落自是不能和新娘家的幕天席地作比,中午新娘来了,客人多起来的时候,帐篷里坐不下就直接在地上铺上防水布,中间堆满各种饮料、花生、瓜子,人们团团围坐,晒晒太阳,拉拉家常,就好像春游野炊一样。
起先,我以为藏地的人们都海量,屁大一个娃娃也能抱着酒瓶子一阵猛吹,等我自己怼上一口——呀,是饮料。当然,就算是喝饮料也要喝出气势的嘛,哈哈。
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藏民少有抽烟喝酒,婚礼上也没有白酒或者青稞酒,只备了啤酒还基本没人喝,而抽烟的基本都是我等汉人,不知是不是因为信仰之故?
汉人才荤素不忌怼天怼地,所以要论气势,还是我方斑马老乡轻松胜出,这一看就不知道是多少“老山城”灌出来的强悍气场。
即是藏地秘境,婚礼也很寂静,不要锣鼓喧天大秧歌,只需喇嘛们来唱唱经礼礼佛。
喇嘛们入世随俗却也拘泥于俗,不说信仰级别的关系,只说这身红袍行头,走到哪儿想要泯然众人也是不可能的嘛。所以在我看来,貌似都是各耍各的,藏民们一拨,喇嘛们一伙。
两天跟下来,发现婚礼也就那样,也没啥特别的民俗安排,藏汉有别但其实也大同小异,以吃以聚为主,送礼送钱同样是要记人情,也要发个碗。拍来拍去,一样都是拍人……所以婚礼前后,因为顺路方便,我们也去附近塔公草原和墨石公园打了个酱油。
塔公草原不大,一眼就能望穿,而塔公寺作为景区中心,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据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
没做攻略,不查路书, 一切一切崭新崭新的,我还真没闻出一丝千年尘封的味道。
穹顶之上,浮光掠影金碧辉煌,我在小山顶上还暗自揣摩过,是不是很有《天地英雄》的味道?
呵呵,不信教,不曾转山转经,转转墙也挺好,姿势比信仰更重要。
墨石公园是个小景出大片的好地方,无论怎么拍都好看,拍出来的要比亲眼见的还好看,更有气势气场。
这地方可古可今,可装逼可文艺,衣袂飘飘还是仗剑悬崖,怎么凹造型都立得住脚。
4A景区,面积不大,但是胜在类似异星异域的地质地貌。据说此处也是格萨尔王发祥地之一,“道孚八美”之一,世界地质奇观,中国唯一的高原石林。“春赏格桑夏避暑,秋观彩林冬踏雪“,景区2017年还举办过油菜花节,石林对面和背后的山地原来是种油菜的,想来花开时节,一定美翻。
嘘,悄悄地,这么好的地方,我也要装个逼,哪怕只是秀个背影。
沟小雪浅,溪涧之水似有若无,你以为我们在寻幽探秘?错,我们是在寻人寻机,兄弟伙炸机不知炸到哪里去了,机器没找到,人也没看到。
无人机是个好东西,确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视角,但是炸机的时候也让人很是心惊肉跳。兄弟炸了不到二十分钟,我也接着炸,完全就是作出来的,本来机机微恙,在低海拔还能凑活,从上了高原就一直提示动力饱和,只成功飞行了一次,然后就一直不停的炸炸炸。一饱和就炸,跟枪打的鸟一样,完全不受控制,在酒店门口坠了三次,塔公草原坠了两次,墨石公园坠了两次……前几次还好,因为高度低或是坠到了草丛里,最后一次就没救了,直接折了,摔坏三条臂。
真兄弟,我们一起上高原,一起炸机,一起返厂,哈哈。
石林里沟谷不深,但景区无人的时候估计路子也挺野,沟底里白骨累累,只不知是当地牧民送来天葬的还是被什么动物打了野的?
其实我们刚下到新都桥的时候就被震惊过,公路边的牧场里死了一头牦牛,天上飞的,电杆树上站的,还有地上围的,几十只秃鹫乌泱乌泱地在争先恐后的啄食。可惜隔着铁丝网对不了焦,隔得太近下车又怕惊了鸟,只能隔着车窗默默地欣赏。
拍完婚礼,打完酱油,已是两天后,返程又在折多山再逗留,再下到康定时已是傍晚。
雪后初霁,康定城也是个特别容易出景出片的地儿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无论在山上还是山下都能看到眼前这一抹亮丽的斜阳晚照,绝逼的大片场景撒,可炸机的不想飞不能飞,开车的又没得飞,还有一个哥们儿估计在困觉,竟无一人提出要下车拍照,哈哈。
高速通了,石头刻意又在泸定下了道,去泸定桥打了个卡,吃了碗面。
康定你好,泸定再见!来也吃面,去也吃面……
这一趟,转山转水转红尘,爬过仙境也落过凡间,美人美景倒还在其次,最最重要的是试了下4500的海拔,以前一直担心自己的老鼻炎上不了高原,结果啥事儿没有,天天晚上还要牦牛肉下酒,巴适得板!
嗯,我可以考虑走完318了,谁来与我红尘作伴?
新娘说不上美,但看着又挺美,嘿嘿,难道这就是野性美?
自然美,小萝莉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