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寺庙道观
-
山中方一日,华银淌半夏,流光容易把人抛!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季节总有时令更迭,人生还有起落轮回。万物刍狗,都在不知不觉间遵循着一个既定的守恒规则。所谓万法皆空,不生不灭,般若波罗蜜是也。
华蓥山地处川渝交界,而南堂则在四川邻水县境内,位于“千叶莲花峰中,上光明耀顶,下石门拱承,后诸脉护寺。”根据《南堂圣记》所言,该寺始建于唐,鼎盛于清。但是你懂的,只从新庙规模以及新碑落款来看,实际现址皆为 2011 年重建。
-
药王菩萨那么多,但是孙思邈只有一个!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至上,深入骨髓,连信仰都能杂糅的。所以一个药王身份,从三皇五帝到扁鹊华佗,再到张仲景、韦慈藏、孙思邈和太乙真人、药师佛……林林总总,不管本土还是泊来,因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儒释道三家谁都想要来分上一杯羹。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药王很多,谁都可以是又谁都不是,逮谁是谁,爱谁谁,反正心诚则灵,不灵不信嘛。啥病啥灾的,药王能治,未必观音还不能医?
-
永川佛岩寺摩崖造像,见心见性见我佛,如来,不负……
5 评论在我的小本本上佛岩寺老早就被圈注过了。可能因为我在永川上过学的缘故,所以对此地感情有些微妙,类似于近乡情怯那种,所以一直都是谋而未动,哪怕和老司机一起曾经几次路过了,也没有刻意成行。不过今次借着寻访古道之余,反正离城也近,所以最后在东大路一线收班的时候,我们还是找个由头便杀将过去了……佛岩寺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朝末年,北宋初塑金身,后至明代亦有增刻。石窟外面原有殿宇毁于文革,现在的三重檐仿古建筑为1992年复建。
-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足高峰寺糊二火!
2 评论高峰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高峰村,四合院布局,建面大约3200平方米,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文物遗存较多,有碑刻、木雕还有字画,且很多都具有极高的的艺术和研究价值。两年前,我便和老司机曾经路过此处,所以对高峰寺其实特别印象深刻,因为当时想拍而不让拍,被无情地拒绝了,或者说被默认为贼娃子了——不过这次还好咯,无论老的少的,人们又都很落教了!
-
走马观花,璧山佛荫寺杂趣杂忆之长短辑录
成渝古道(东大路),老关口西北两三公里外(璧山青杠街道石河村)有座小庙佛荫寺。小庙虽小,但是来头挺大,相传晋成汉帝(338~347年)李寿为祭祀柏氏宗故而建,当朝宰相董皎为之题名“皇姑观”。宋时,因寺周多生板栗而易名“金粟寺”。后又传闻明建文皇帝曾避难寺中,被长老和尚识破而请御笔为寺题名,遂又得名为“佛荫寺”。不过纵使佛荫寺历史源远流长,但是“逮经兵燹后,沧桑已易,村舍为墟,而寒山远寺,犹幸瓦全者,盖亦无几。”
-
边走边看,璧山立山寺的前世今生
3 评论立山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县南六十里”,占地30余亩,号称千年古寺,一直以来香火鼎盛,其间更不乏历代名人士绅纷纷前来拜谒留字,直到文革后被毁。清乾隆朝以前,立山寺多称历山寺,因避讳乾隆“弘历”而更名。据《重庆府志》记载,“历山”二字为相传黄帝在附近一带制定传统历法而得。又,在明代礼部尚书马应祥的题词当中,曾谈及寺内遗留的古碑牌匾和寺庙,在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之轶事,据此可知建寺历史至少已有1400余年。
-
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璧山文庙的前世今生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东麓,市区中心大成广场旁。据说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落成,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据说一辞,是因为具体始建年代其实不可考,有人甚至号称文庙始建于汉朝则更是离谱。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确切可知的历史,璧山文庙现址实为雍正十一年(1733)所建。
-
来来来,跟我一起拜猪神
2 评论相对而言,东大路上的猪神并不太多,而东小路上则比较普遍一些,特别是在大足区内几乎所有的大寺小庙都有其神位配飨。悄悄地说,按理不应该是荣昌更多一些么?呵呵。当然,这种本土化的巫傩信仰,比儒释道还要小众一点,也更加现实主义一些,所以最常见于乡村土地庙那种破落小庙,其整体造型和艺术水准也大都比较粗犷拙劣。单个看或许没什么意思,但汇总起来看的话,个中还是有些大同小异,值得一观。
-
从盘龙寺到万寿宫,中间隔着一条叫做时间的河流
铜梁城北十里许,有山名曰多子,海拔只约350米,虽不算高大巍峨,但其走势逶迤如龙,与山下溪流并行,自东向西。又因“龙颈”之上有古刹盘龙寺,所以山下的小山沟亦称和尚沟。盘龙寺位于巴川街道盘龙村西,始建年代不详,现结构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二年(1863)皆有葺缮。寺庙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现存正殿、后殿、厢房,寺内还存明代圆雕造像22尊。
-
苦中作乐,朝阳观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光绪《永川县志》有云:“永兴场,县西九十里,康熙间创置,陆续增修,铺民百余家,为水边地。东距泸州宝峰场三十里……北至荣城二十里。”所以这一山一寨又一观,实为三县交界地,可以兴盛,当然也极有可能匪患无穷。也因这“朝阳寨,县西七十里,永兴场东十里,大山特起一峰,极险塞。”所以晚清乱世,乡民才能得以自保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