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小本本上佛岩寺老早就被圈注过了。可能因为我在永川上过学的缘故,所以对此地感情有些微妙,类似于近乡情怯那种,所以一直都是谋而未动,哪怕和老司机一起曾经几次路过了,也没有刻意成行。不过今次借着寻访古道之余,反正离城也近,所以最后在东大路一线收班的时候,我们还是找个由头便杀将过去了……
光绪《永川县志》记载:
石佛岩,在治东陈食场,山有石洞三,中刻佛像大小千计,非神功不能为也。今岩旁建楼三层,殿宇宏壮,即佛岩寺。
石佛岩即佛岩寺,寺后有石窟,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朝末年,北宋初塑金身,后至明代亦有增刻。石窟外面原有殿宇毁于文革,现在的三重檐仿古建筑为1992年复建。
佛岩寺摩崖造像共存3窟,有大小造像700余尊。
三个石窟并排横列,总长17米。单窟高4.5米、宽4米,深6米,造像均为高浮雕。三窟后侧有二洞相连相通,仅可过一人。其中中窟正壁刻如来佛像等,上方刻白马驮经的故事,两壁排列圆觉菩萨12尊,各高1.2米,还雕有36罗汉坐像及各类人物像100余尊,像后刻有菠萝林、紫竹林、 楼台亭阁等,窟楣还雕有手捧莲花和经书的飞天。
左石二窟,形制大小同中窟,造像多相似,仅西壁多雕经变故事,窟内原刻造像题记数则,可惜已经风化不能辨识。在二窟的顶端,浮雕坐像18尊、均高1.5米,均遭文革厄运,头多损毁。
佛地洞天,前尘往事,一如二十多年后某人再度穿越而来。
我可能不爱甚至有点儿讨厌永川这个地方,而佛岩寺的摩崖造像可能也并不那么精彩,但是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记忆它都是一种莫可名状的东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情不自禁。来了,未见得真就欣喜若狂。但是不来,我想我肯定又会后悔……
佛岩寺石窟一众造像当中,主要为反映佛经中关于“过去、今生和来世”的内容。
左窟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众弟子听说佛法;中窟是大方便行佛图和轮回报应图,讲的是释迦向父王问病、进药、抬棺等故事,倡导行善戒恶;右窟则是父母恩重经变像,说的是父母养育子女恩情重,子女应及时行孝之类的场景寓意。
除了经变场景,石壁上方还刻有“西游记”、“白蛇传”等民间故事,不过需要仔细端详。
浅薄如我,断然不会虔诚参悟不是?一如即往,我是只看好看的,我个人感兴趣的,原因无他,惜乎众多佛像皆有损毁之故。佛像多数无头,有头有脸的人物又都被重妆涂色过,好在并不严重,不至于说丑到惨不忍睹。
但我确实更加钟爱本色本真,哪怕是风化严重和有所残缺,我的偏爱固执依然很是上头。
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这些年寻幽访古到底图的是什么?要说是历史意义吧,可我从来不做任何深入研究。要说是艺术鉴赏吧,我知道什么是美却也不知何其为美?大抵也就是个兴趣使然——只是兴趣而已,爱好都谈不上。看个一时兴起,看个当时喜欢。我永远也成不了砖家,但我又不想只是当个普通看客,好矛盾,好纠结,嘿嘿。
总体而言,我个人评价的话,佛岩寺石窟还是很值得一观的,不然我也不会来了。
首先是规模,虽然仅只三窟,但是森罗万象,洞内洞外的石壁都刻满了各种人物,密密麻麻,场面不可不谓之壮观。要不是众罗汉都形象可亲,平易近人,我想说不定会有人要犯密集恐怖症的,呵呵。
其次,洞内虽说没啥精品代表作,起码没有我认为的精品,但是芸芸众生当中,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偶尔还是会有那么一个小惊喜,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所以明心见性,不嗔不怨,方为处之泰然。
往事越千年,不成佛,不疯魔,寻常只道旧如故。
我个人其实特别喜欢洞口四周的雕刻,因为高度和距离的存在,好事者也莫能奈之何。所以难得保留了本色本真和自然包浆,纵然风化也是相当的严重,但其形圆润,貌似还有一种魏晋南北朝的风骨,在这高楼危岩之下欲语还休。像这飞天,我以为托举的也不是经书,而是一种历史的厚重,千年岁月,万斤重担,不知谁能承受?又谁能托付?
见心见性见我佛,如来,不负……
最后,我又想吟一首了:
大千世界旧传箫,剩得灵岩尚寂寥。
色相庄严留古佛,楼台烟雨访南朝。
香龛冷落僧何在,断碣摩挲字半销。
人事沧桑空变幻,钟声长送晚风遥。
此诗为李天英题壁诗云,县志只记其为陈食当地宋人,却也分不清南宋和北宋了。
光绪《永川县志》
《中国文物地图集重庆分册》,永川区
《永川这个地方不输大足石刻?你去过吗》,上游新闻
《与大足石刻一脉相承的永川陈食佛崖寺摩崖造像》,金台资讯,百家号
“佛像多数无头”会是什么原因?
文革,文中不说清楚了么?
可能我没表述清楚,我思考的是为什么是把佛像的头毁掉,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分。再看看照片里的石像,估计可能把头弄掉更容易,也更能让塑像“面目前非”。
就是简单直接和容易,如果可以小将们也想毁得渣都不剩的,但是这活儿不是一般累人的嘛……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