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一品镇打卡白寨子时与“山巍庄”擦肩而过,回来在卫星地图上才发现山下有异常,一问度娘才知那便是“步云书馆”馆主的寓居之所——陈立山的老屋,失之交臂让人好不郁闷!所以当老司机再约年前最后一趟,近处转转时,这里便成了首选之地。不过依然不喜欢做行前攻略,除了老屋,余下计划全交给老司机,我服从组织安排就是了,呵呵。
01一品古桥
一品镇不大,一条箭滩河从西向东,穿镇而过。不到五百米的河道上,古今穿梭,依次排列着五六座桥,其中有古桥四座,所以这地儿便名之四桥村。即来之则安之嘛,来都来了那我们还是要踩一踩古桥。
跳蹬桥 何时所建无从可考,粗粗翻阅了一本乾隆版《巴县志》,一目十行,翻了几页便果断放弃。太难找了,而且上面记载的好多桥同样没有建造年代记录……虽然一品建镇才200多年,不过从眼前一个个跳蹬都被踩成了马鞍形状来看,这跳蹬桥少说也是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吧?
两个跳蹬之间,整好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步幅。而每个石蹬约有40到70公分高度,重量少说也有一两百斤,所以能以其自重稳稳嵌入河床石梁,任凭几百年间的洪水冲击而岿然不倒。
一组跳蹬整整72个,犹如一字长蛇阵,呈S形,蜿蜒跨过箭滩河。
谁在桥上看风景?谁又分得清风景里的你和我?
二龙桥(水巷子桥),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十墩十一孔结构的石平桥,桥长45米,宽1.54米,高3.3米,桥板厚度0.31米。
从东北向西南的第四、第五桥墩上有龙形圆雕石刻,龙身托起桥面,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千秋桥 当地村民介绍桥龄已逾百年。距二龙桥只十几二十米,同样为平板石桥,共20墩21孔,桥长37.15米,桥板厚度0.23米,桥身距水面高度仅0.55米,同跳蹬桥一样因为低矮易被洪水淹没,故在其上下游附近又先后修建了二龙、万安等桥。
桥路依然不直,不确定是本来如此还是因为水力或人力的共同修为?
弹指百年,虽然已经进入电器时代,但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浣衣洗裳,别样的风景线还在,恍然如昨。
02二品字库
二龙桥西南正对河岸边有一座清嘉庆七年(1802年)建立的字库塔,名曰四桥字库,仿木式石结构六级楼阁,残高6.6米。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各层单檐为歇山式,塔身平面呈六边形并层层上收。
字库就立在一幢民居墙角,因为风化已无确切年考,我观网上有图片显示塔后原来很是空旷,有竹林背景,所以不确定这塔是不是从别处搬来?按道理,文物边上不可能能够批下地基修建民房不是?
世事沧桑,以前人们惜纸惜墨,而现如今好多人却都提笔忘字,甚至多少年没摸过笔了。摸得更多的还是手机平板,或者就跟眼前院坝里的人们一样,摸摸麻将扑克。
字库边上还有一块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立余岑氏贞节碑,同样砂石质地,比字库塔要晚却风化得更加严重。碑右三分之一已经剥蚀脱落大半,碑上所剩字迹,不知还能坚挺多久?
这块贞节碑的书写格式与农村袱包的写法差不多,与同期璧山凉亭关的节孝碑样式区别蛮大,更不要说石刻精细程度。想来这便是民间自立与官命诰封的档次区别吧?这碑和塔据说都是余家人所立,但从目下情形来看,却也分不清何处曾是余家老宅。
出一品镇往南,在燕云村与乐遥村交界的一条溪流河畔的竹林当中,藏着一座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燕云字库”。
字库塔通高6.2米,,坐西北向东南,石质仿木结构,中空,三重檐,攒尖顶,六层阁楼层层上收。
字库塔一、二层无檐,二至四层开弧形窗孔,二到五层皆有楷书阴刻,分别记载修建事由、捐资修建者名录等等。不过因为风化残损,文字内容已经没法通读。
与之相对,西面乐遥村三百梯古道的尽头也藏着一座字库。字库同样湮没在山沟竹林深处,与古道距离大约二三十米,若无向导,一般人很难找到。
我们运气好,刚上山就遇到当地居民老范在院坝里烧叶堆肥,还好老司机顺嘴多问了一句哦,不然我俩要是装哑巴误打误撞地就上山的话,走完全程估计也找不到根鸡毛。
字库塔其实就在老范家屋后暨三百梯古道的山下尽头,从他家到字库,只要几分钟。
老范也实在热情,指完路还不放心,怕我们找不到,放下手里的活计就跟了过来。果如他所料,因为灌木遮挡,我们完美错过而惶然不知。
老范一边介绍,一边手起刀落:“还是打整一下,免得再有人来又找不到。”
字库只剩半截,塔基加三屋塔身,约摸三米。除了正面“字库”二字匾,周围再无文字可考证具体建造年代,当地人口中也只有传说附会而且语焉不详。不过第三层有块浮雕官员形象很别致,官员和颜悦色,明代服饰风格,所以个人揣测这塔说不定也和燕云字库一样建于明代。
折回老范家。他家本是三兄弟聚居的一个小院,但现在除了老两口还在留守,他旁边大哥和兄弟家的房子都已摇摇欲坠。事实上他家上面也才加盖了彩钢棚,不然结局会不会像他大哥家的后半厢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午时已过,一行三人腆脸让老范下碗面条,结果老两口立马就架锅烧灶,不消半个钟就做出一桌饭菜。小菜虽然简单,但是豆腐是昨天才推的,菜是地里刚摘的……有酒有肉,巴适得板!
酒多话多,半杯酒下肚过后,我叫他老叔呢,他却唤我兄弟,呵呵。
03三品老宅
又吃又包,惜别老范两口子,这才打马上北寨山。
第二回来了,再不会走差,车直接就开到了门前院坝。
眼前破破烂烂的四合院便是陈立山的故居,传说中的“山巍庄”,以白寨子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建推算,故居更在此之前,所以这院落怕是要将近三百年了。
陈家在解放前已败,“山巍庄”转手他人,然后买家在建国后自然也被定性为地主,除了一厢留作自住之外,其余房产都被分给了贫下中农。如今,从门前的三块电表来看,这里还住着三家人。
转首又是七十载,庭院寥落,新旧夹陈,只有门洞窗棱还能依稀看出丝丝古意。
大门门洞石柱雕花,中间镌刻“居仁由义”四个大字,不背书,文盲如我当然看不懂。甚至老司机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怀疑他读反了,哈哈。
“居仁由义”,出自《孟子·尽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意指用心于仁爱,行事遵循义理。
“山巍庄”除了四合院正中的大天井,后厢房又再藏了三个小天井,别有洞天,自成一格。可惜其一被辟为鸡舍,另两处已基本荒废。
整个大院,虽说是住了三家人,但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味儿,除一种老态龙钟的留守,更多的还是满地奔跑的鸡鸭鹅,聒噪里散发着缕缕腥臭。
时光倥偬,岁月斑驳,挂在墙上的不一定都是历史,但它们投下的影子依然加深了这人间的厚重。
关一扇门又开一扇窗,未来已来,而陈家去向了何方?
04四品石刻
离一品镇上不远,七田村川黔公路一侧,一面长达280米,宽90米的山崖上有阴刻画千余幅(对)经幡或桅干式样的图案,这便是已被列入文保的“七田石刻画”。
这些经幡或桅干图案,大小随刻画地形而定,一般形制、规格、图案都以两幅(一对)基本对等,多数为上下“斗”形,中间由一轴相连,轴经上“斗”中部出头。中轴顶端呈龟头形或圆形,部分呈火焰形。部分下斗饰以水波纹、绳纹、几何纹图案。其斗足有圆形、虎足形、马蹄形等,纹饰各异。
七田石刻画在1985年的文物普查中才被发现,省、市、县文物考查组现场考查后对石刻画的结论不一,和綦江中峰的“石桅子”一样,多数人赞成“生殖图腾”说,但也有人认为是“经桅子”、“吉祥物”。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05高滩瀑布
兜兜转转,一品跑了一大圈,返程顺路老司机又把我带到了南彭的高滩瀑布。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冬季水小,瀑布规模不大,水质还算清澈,但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瀑布高约50米,水小如银丝,仿佛一阵风来便可吹断。
此处是一个散装景区,主打垂钓,所以瀑布其实并非完全天然,有人工雕琢痕迹。瀑布之上有堤栏堵水,瀑布之下有龙龟浮游,打个卡拍个照还是挺像那么回事的。
高滩并非垂直,瀑布背后有天然石堑,形如水帘洞。而石堑的另一侧摆放有各种菩萨神砥,诸神配飨,名曰“高滩寺”。不过大抵因为太新,貌似香火寥落。
嗯,其他诸神我不信,但是财神我还要是高看他一眼的。
背山面水,瀑布声隆,这算不算财源滚滚?
外套在车上,没有零钱没有烟,我就心里意思一下可不可以有?
心诚则灵嘛,这文财神定要保我开年财源广进,妙笔生花!再不要像这篇游记似的生拉硬凑,半天放不出个屁来啊!
年前最后一发。发完闪人,回家去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