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多没有出去浪了,何况一个五一?而且最近狂撸代码,还是在缺烟少粮饱一餐饥一顿的前提下。手里没钱没米,是真的接 […]
-
山一程,水一程,数完了成渝古道上的关隘,我们又来数一数津梁。其实我最不喜欢写桥的,因为只要找不到碑记或者说查不到任何资料,再好看的桥都只能干瞪眼,说啥都容易“飙黄腔”,就怕打脸啊!所以今次我尽量少说为妙。主要也是因为我本人好长一段时间了,不在状态,想写又不想写的,所以一直拖了又拖,敢情也是一种应付交差,哈哈。
-
车徒两便,驿路顺风,继续铜梁之行。老司机全程策划背书,我就只是跟着打个酱油,简直不要太轻松。此番,虽然主要目的不为看桥,但沿途顺路顺便,也还是踅摸了几座古桥和牌坊,首当其冲者,当然就是上次错过的金瓯桥。光绪《铜梁县志》:“金剑桥,在县东六十里瓯滩,故俗呼瓯滩桥,高宽为县境诸桥冠。同治庚午(1870)圮于水,光绪元年(1875)里人募金重修,较旧制略高,宽如旧。”
-
你过你的桥,我站我的桩,谁是过客?谁是风景?又是谁说的相请不如偶遇?人生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不只生死别离!请珍惜眼前人和风景吧,谁知道谁还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清风不识字,阳光不认人,多一丝少一缕,它都不算岁月静好。所以某人才会一直心绪不宁……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诡云谲,实在是无心恋风景!打酱油也都打得如此不专业,更何况还要没话找话说啦。算逑,还是看完就刹角,收称,回屋啦。
-
骑龙者,七龙是也,以境内七条龙形山脉而名。所以一字之差,可能是口误,也可能是因为当地民风彪悍。在当地有这么一句俗语:“胆大者骑龙骑虎,胆小者像抱鸡母”或为印证(抱鸡母、抱鸡婆为南川一带方言,指正在孵蛋的母鸡)。不过也还有一种说法,是缘于乾隆年间,人们在龙颈坳建房聚居而成集市,所以名曰骑龙庙或骑龙场。
-
道光《江北厅志》有云:“江北所辖之地尽属山乡,偶逢霪雨弥旬,山水泛涨,则一溪一涧举步维艰。不有桥梁,其何以济?念及此,则除道成梁不可不积极也。”重庆号称桥都,所以新桥旧桥,江北亦是不老少,而我对于茅溪偃月桥也是一直心心念念。但是懒人住江南,当地又没有眼线,吃不准水位线,老是害怕白跑一趟,所以才一直想去没去。这不前两天刚好看到有群友发图,水位正合适,周末又难得出了回太阳,于是期期艾艾,吃过晌午才终于成行。
-
荣昌县盘龙镇龙王村有一条小河,名曰马鞍溪,溪上有一古桥名曰观音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观音桥南桥头又砌有石牌坊一座,是为桥坊,立坊时间只晚桥成之期一年。如是翠竹杨柳夹岸,溪流涓涓缓缓,桥与坊携手并肩,不知不觉便已是栉风沐雨两百多年了。观音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重檐,庑殿顶石牌坊,面阔三间,宽9米,高7米。坊顶前后匾刻“慈悲广济”和“普渡群生”,落款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
-
龙脑(恼)桥,又名“龙脑石”,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境内的九曲河上,修建于明洪武年间(1378至1398年)为石墩石梁式平桥,总计12墩13孔,南北走向,全长54米,高约5.3米,宽1.9米,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桥上石雕工艺娴熟,夸张与写实相结合,风格浑厚而刚毅,造型精美也体态传神。12墩当中,有八墩之上雕刻有刀法精湛的瑞兽,各不相同,为四龙(即四海龙王。也有说法其中有两条龙是一公一母,为龙王和龙后)、二麒麟、一狮、一象,四龙口中的龙珠据说有30斤重,却可拨动。
-
李清照过乌江的时候,曾经留下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好像是叹那英雄气短,似乎也藏着某种儿女情长,总之是睹物思人,心中有侠骨柔肠才会千回百转。而作为伪文青,作为南川人,我一俗人浪荡子其实也有两个地方“不肯过”,一个是肖家沟,另一个就是桥塘。原因无它,因为那里有我曾经喜欢而得不到的姑娘……2017年,我朋友圈也写过一首打油诗,这次刻意把它放到视频结尾,算是破题应景。因为我终于还是又来了桥塘,哈哈。
-
民国《南川县志》有云:“南邑石梁河者,左通云贵,下达巴涪,与卌(xì)十八渡萦纡同为孔道,经千万人来往,本属要津。当夫春夏之交山泉暴发,浪滔天而岸仄,崖坠石以云奔,见者心惊,行人裹足。”石梁桥桥上亦有碑记序:“西蜀山水最奇,莫奇于南平东。金佛山高出群山,阔半于邑,众水为之发源。上有(龙岩)瀑湧飞腾,由水源村并流而入,于是河曰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