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徒两便,驿路顺风,继续铜梁之行。
老司机全程策划背书,我就只是跟着打个酱油,简直不要太轻松。此番,虽然主要目的不为看桥,但沿途顺路顺便,也还是踅摸了几座古桥和牌坊,首当其冲者,当然就是上次错过的金瓯桥。
01金瓯桥
光绪《铜梁县志》:“金剑桥,在县东六十里瓯滩,故俗呼瓯滩桥,高宽为县境诸桥冠。同治庚午(1870)圮于水,光绪元年(1875)里人募金重修,较旧制略高,宽如旧。”
桥头《金瓯桥碑记》所记:“光绪己亥(1875)春……大兴斯举……程工三载”可知从被水毁到重修,中间小安溪上无桥以渡的日子,空窗期也有八年之久。
小安溪其实不小,所以金瓯桥号称铜梁“诸桥之冠”确也不虚。
金瓯桥为九孔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民国二十七年(1938)再度补修,后改公路桥,为铜梁、合川间的大道通途。此桥南北走向,横跨小安溪,桥长110米,宽7.2米。拱券纵联砌置,中孔矢高7.2米,净跨8.76米。
金瓯桥也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因为现代修复以水泥圈拱加固,又加了水泥栏杆。走近了看,那就不新不旧,除了几只残缺的圆雕龙头外,其实也没啥可看的了。
不过,九孔九龙其实也无一完整,或多或少总有部位缺失,而且集体“唇裂”,就没有一只龙口里还衔着宝珠的。虽说见多不怪,但我其实也挺费解那些人偷珠到底是为何?不知是不是有什么说法?
书上网上的介绍资料总是自相矛盾,错漏百出,所以现场有碑一定要读,呵呵。
吾乡旧有金剑桥,粤自乾隆四十年(1775),为宋公、贺公等创修。洞列九,阔丈余,高倍之四……同治庚午(1870)夏,大水滨江者几为泽国,斯桥适当其冲……乱石跪仆,凸凹坍塌,车徒往来望洋裹足……光绪己亥(1875)春,朱公克兴、何公长顺、苏公雨田……等大兴斯举……诹吉日,度地势,移基于下流十余丈许……易名金瓯,取金瓯无缺之□……□不朽云。
不仅重修还移址,绝对的第一手资料嘛,一目十行,还不会出错。
02铁锁桥
当然,没碑可读的时候就只能抓瞎了,比如白羊镇与安居镇之间的铁锁桥,县志惜字如金,所记又只几个字:“城东二十里”……
所以白羊河上铁锁桥,只知是清代,具体什么时候什么人所修建,又是无可奉告。这桥其实更没看点,有且仅有两只龙头还都被敲掉了,呵呵。
这桥最大的噱头其实是名字,明明石桥,因何铁锁?
据说是在大桥合拢之时,中间以铁楔卡石,严丝合缝,故名。
03龙门桥石塔
辗转又入潼南。
潼南区小渡镇双屋村的平滩河边,有一座红色的五级石塔,以所附龙门桥而得名。
光绪《遂宁县志》:“龙门桥,同治四年(1865)黎祚覃修,铜梁知县于腾序。”
可惜如今桥已无存,原址或废墟之上已改建成堤坝,上通公路,全无古桥遗貌,惟余石塔茕茕孑立,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总之该是在桥成之后。
石塔六边形,塔身素面,每面有楹联一对,再无其他花纹雕饰,比较简朴,确实不如龙形字库精致。而且红砂石质地偏软,所以尽管保存还算完整,但风化依然严重,缺角少料。
此塔并非字库,从塔身镌刻的楹联诗句以及塔顶的“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可知其为文峰塔。
石塔逐级缩短内收,相应的所刻楹联字数上亦有变化,二层为七字对,三四层为五字对,五层则为“文光射斗”四字和两面留白。绕塔一圈,随便捡两个对子读读也挺有意思的,古人金榜题名的愿望啊不要太强烈!
鲤跃腾来三沢浪,龙吟送去一溪流;
鸣驾欣从龙门渡,鸿名且向雁塔题;
我辈何须随流水,群公竞可上凌烟;
04青云桥坊
沿平滩河顺流而下,一公里左右,青云场外几百米,有座青云桥,几修几复。
青云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因为水毁倾圮,于嘉庆十三年(1808)翻修,道光二十年(1840)又再重建。
青云桥本为五孔石拱桥,两次三番被洪水蹂躏之后,在废墟之上,为成本计,乡人又在原来墩孔之间增加小桥墩,并将此桥改成石平桥。最终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桥墩有大有小,板桥宽度与桥墩尺寸还很悬殊的怪异模样。
同期,桥头北岸坡上依次竖有两座石牌坊,皆为修桥纪功的桥坊。
桥坊坐东向西,一前一后双牌坊。前坊石质,四柱三间三楼,通高6.8米,宽5.8米。明间坊顶残缺,平板坊上承大斗4只,次间各3只,抱鼓状夹杆石。后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明间平板坊承大斗4只,次间各2只,夹杆石面阔,通高同前坊。基本完好。
两坊大小差不太多,但前后八对夹杆石各有不同,雕工也不错。
坊上主要以人名功德碑为主,正中顶上有九龙匾,但匾上的龙纹与“青云桥”三个字一样,都有明显的斧削刀刻痕迹,事实上柱间楹联亦是如此,所有字迹皆被人为凿去,一看便知是某个年代的特定行为艺术。
不过好在小字得以幸免,九龙匾下的条石上,最后刻录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候)铨和知县彭(尽)忠为重建青云桥所作之序,还能基本通读,由是方知青云桥几修几复却始终没有改名之故。
昔之君子既创建于未有之前,今之君子复重修于废弛之后,是善作者果能善成,而美无不著者亦盛无不传也。工既竣,托予叙其事且更其名。予不能为之异厥號也,仍以名青云者名之,俾后之君子登青云而直上者无难路,接天衢附青云而益彰者□皆名垂□世,则斯桥之建,其为功讵浅鲜哉?
嗯,“登青云而直上,接天衢附青云而益彰”,顾名思义,古人与今人都有一样的梦想。
05银汉桥坊
继续顺流而下,三公里开外又有一座古桥名曰银汉桥,桥头亦有一座桥坊。
光绪《遂宁县志》:“银汉桥,嘉庆十八年李朝祖修,刘人骥有序。”
银汉桥又名杨麻桥,为五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东西走向,横跨洋马(杨麻)河。桥长46.8米,宽5.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5.4米,净跨2.7~6.3米。桥面弧形,石板铺成。无桥栏,两端原为石阶与岸相接,后改公路,但中间桥面没动,依然保持原貌。
银汉桥桥东一侧坡上有一破庙,名曰顶缸寺,具体年代不详,从建筑特征来看应该也是与桥同期,至少是清朝,没跑。
所谓顶缸的缸,我个人揣测就是指这坨硕大的石头吧?
石头上有龛观音摩崖造像,因为修复重妆,已然分不清是否原迹。观音像右侧,还有“顶缸寺”三字题刻。
顶缸寺再上来,现公路边还有赤色牌坊一座,即红砂石质地的银汉桥坊,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宽5.25米,高7.3米,嘉庆十九年(1814)修建。保存一般,好也不好,好的是字迹清晰,不好的是好多地方风化损毁严重。
不出五公里,一条河上三古桥,必然会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像这修桥的李朝祖,其实也是前面青云桥的监修,而写序的刘人骥同样有为青云桥作序,可惜县志无录。
难得一见,次间还镌刻有:“地主向启德,匠师黄昌礼”字样。
“驷马迎祥”
“碧泽迎来开北道,青云送往跨东流”
这对联什么的,我还是觉得与上游的青云桥在暗通款曲,呵呵。
同样的,银汉桥上也有序言说明桥名由来之故:
棫朴之诗曰云汉为章,言天桥者,因之斯境昔名杨麻桥,至明万历□郑董舟造焉,我朝易为石磴,春夏水溢,行人犹叹望洋。李君夫妇济美上应双星,增桥五洞,继前征而礼先志,益偤然银汉鹊渡也……向公叹赞,成千金不易万福攸同,谓之石桥可也,谓之星桥亦可也,遂缘三复扩充而颜之曰银汉桥。
呃,看完刹角,天也黑了。心下里感觉,其实这些个桥啊坊的和塔,其实都很一般!不过顺路顺便嘛,聊胜于无,还是赚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