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古桥
-
古桥古道,老宅字库,巴南好风景,真的值得一品再品!
之前去一品镇打卡白寨子时与“山巍庄”擦肩而过,回来在卫星地图上才发现山下有异常,一问度娘才知那便是“步云书馆”馆主的寓居之所——陈立山的老屋,失之交臂让人好不郁闷!所以当老司机再约年前最后一趟,近处转转时,这里便成了首选之地。不过依然不喜欢做行前攻略,除了老屋,余下计划全交给老司机,我服从组织安排就是了,呵呵。
-
从南川到涪陵,从大河到大江,追寻一代造桥大师陈永恩的足迹
4 评论笔者南川水江人氏,如果谁要和我说道说道古桥,在南川城里我肯定会脱口而出龙济桥,在我水江老家则自然会首先想到龙见桥(俗名大桥)……然而事实上,在我大南川,最美的古桥其实是长眠在水下的正阳桥。当然,要说起正阳桥那就不能略过一个南川人,一代造桥大师——“正阳桥总掌大墨监理工匠(即总设计师)募化结缘首人”,陈永恩。
-
青羊场上牧青羊,神仙桥头话神仙
神仙桥位于龙潭河上青烟洞峡谷中,青羊镇以西5公里左右,距涪陵城区50多公里。神仙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绝妙之处在于依山就势,巧架而成。龙潭河边有块天然巨石,神仙桥便以此为桥墩,建造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拱桥相连,大桥跨度约9米,小桥跨度约3米。大桥小桥方向各异但是屈曲自然,吻接得当,令人惊叹不已,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
红星渡槽、花莲和夏氏牌坊、冰雪盟心古道,涪陵峠峠角角逛一逛
红星渡槽于1968年1月开工,1972年12月竣工,高架槽基础宽3.5米,最高桥墩高28米,单拱最大跨度49米,槽内为三合泥地坪,内宽1米,内空高0.88米,槽沿0.3米。七百多米的渡槽,当年施工现场常年都有200余名石匠和民工在施工,最多时工人高达1000余人,均是来自周边各村的村民,他们有的挖地基,有的修正石头……工地一片繁忙,甚至夜里也点着汽油灯继续干。饶是如此,整个工期也花了4年才竣工。
-
小溪名小溪,天生桥渡人;子孙是子孙,姓周不姓陈
4 评论出涪陵城往南,溯乌江而上,在“赤壁”的对面有一条就叫作小溪的支流,从河口溯小溪一公里左右有个已经废弃了的叫作巴王洞的景区。小溪的确有一种小而美的确幸,虽然天生桥跨度也就五六十米,高约四五十米,典型的喀斯特风貌,由溶洞顶坍塌而形成天桥。不过一俟走到近前,听得瀑布轰鸣,眼前水雾蒸腾,一阵凉意当中还是能感觉出那么一丢丢的气势,毕竟人在自然面前显得何其渺小。
-
万寿无疆,风滩涌秀,记涪陵义和镇之古桥老宅和一段尘封往事
山长水远,江天辽阔,修几世佛也不若现世报。县官不如现管啊,义和镇、大山场这地方的风水到底怎么样?或许要问问土地公婆才知道。前尘往事,白丁过客,也只有把自己所谓童年的一点点不幸,把前半生的种种平淡无奇,都放进时间这条河流,作一场宏大的对比,我才会觉得我啥也不是!但我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不算最好,但也顶数不赖。起码如今,我在游山玩水。至少现在,我能含蓄表达。有限的自由也是自由,因为有限也更加弥足珍贵!
-
打完酱油装麸醋,榕山榕右散景拾零
榕山榕右还是有点东西的。明日煌煌,古道未央,后人今世却不知山河故里旧模样。两汇水、杨柳塝、青龙咀、皇城坝11队……我作路线散点计划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都在同一个地方,可巧的是带路的陈老哥家正好就在附近,所以本来今天在榕山顶耽搁之后,心想下午要再能找到石鼻子桥都是万幸,结果最后却可以说一个不落,除了主动放弃的。真是喜不自禁,真的真的无巧不成书!心生一念,无量寿佛……善哉,善哉斯言。
-
蜀道拾遗之下篇,驿路访古,循着唐宋遗风走过寺苑名山
2 评论我抑制不住心中激动还想多说一嘴,此行一直叨逼叨的觉菀寺、鹤鸣山、剑门关因为失之交臂可能需要来日方长,再补上一课。特别是最后一日的徒步不慎摔了24-70的镜头,所以似乎就一下子放大了我心中遗憾而郁闷久久……但是的但是,就在今天,本着破罐子不怕摔的心态,手上使劲那么一拍一拧,啪嗒一声响过,我都以为中间什么元件可能已被我拧断而彻底歇菜了,结果——结果我居然把它修好了!
-
寻古渡,梦冲火炉铺
火炉以前叫火炉铺,为古驿道“大唐路”涪州通往黔州、酉州、东出湖广的“一楼九铺”当中最大最繁华的一铺。可惜历经千年风雨大多遗迹无存,只能零星找着些许痕迹。但位置总是不会变的嘛,所以来都来了还是得去龙溪古渡晃荡一下,哪怕只能依稀想象当年情状……百里乌江如画,千年历史也像行云流水,可能只有那人心不动若山或似渔船静泊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