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青羊“放羊”,整个一场绿野仙踪,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寻的是哪路神仙?哪怕寻到神仙桥却又感觉不到丝毫仙气,看来就是木有尘缘慧根啊。
还没下车的时候,车窗外,倒是看到遥远天边,良田阡陌,云起云收……涪陵不算我故乡,但到底离得很近很近了,或许我也可以吟一首《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嗯,开篇就很应景不是?只可惜虽然也是“归人望烟火”却无“稚子候檐隙”,呵呵。
安镇下车就往老青羊赶,路过陈万宝庄园时,刻意拐了进去想打个酱油,结果大门紧锁……
青羊号称“庄园之乡”,石龙井附近就是一个庄园组团,除了陈万宝还有戴家堰、四合头等多个庄园,都是陈万宝以下一大家子人的。赶时间,不然就可以打管理员电话联系,然后挨个细探一遍了。还是留待以后,有机会再来吧。
安镇到青羊场上的公路还如老K游记里描述的一样,因为修一级公路而被工程车压得稀烂,一遇雨天,一脚下去便要带起半斤泥,走得那叫一个鬼火直冒……只走一多半我就不干了,随手便招了个摩的,反正路上也没啥风景,除了一个父子合葬的坟茔。
青羊场南面,岔路口西拐,两百米左右,公路桥边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再往前二十米左右就是夏葵姑牌坊和古文昌宫青羊石刻。
青羊铺原为涪(陵)南(川)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而牌坊就建在古道边,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旌表田伦未婚之妻夏葵姑”所立。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四柱三间、斗拱三重檐,基本保存完好,唯二重檐的圣旨牌匾缺失。
葵姑豆蔻年华,未婚而夫亡,从此孤独终老,一辈子守寡到了就换来这么一个牌坊。
牌坊不甚高大,品相一般,匾额和楹联已被毁,雕工亦不算精致,斗拱浮雕,抱鼓石则以阴刻花纹图案为主。
四柱和正中题匾还在但却白板一块,光滑无字,甚至前后都涂鸦了毛主席语录,很明显是某种自残以求自保。
据说是破四旧的时候,牌坊作为封建残留,要被摧毁,有好心人便以水泥敷其镌刻,覆之以毛氏语录,方才幸免于难。
想想都觉得挺扯。如果牌坊便是封建残留,那这重檐阙顶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顶上那个又有什么区别呢?为毛红卫兵小将不敢砸?嘿嘿。
有人家建房在牌坊边上,一边是牌坊,一边是文昌宫旧址。这地方怕是青羊最好的风水位吧?也不知道这家人家运何如?
文昌宫壁上阴刻的“桂岩”二字,据说是苏轼手迹,说当年青羊铺桂花飘香,东坡先生正好路过而兴起落笔。不知真假?
但是两字中间有落款,依稀辨得是两个年号:元丰五年(1082年)和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以,子渔不才据此妄测这二字题刻怕又是和北岩“钩深堂”一样,多为后人附会伪刻,元丰五年是刻意为之,道光十六年才确有其事。
想嘛,元丰五年,苏东坡彼时正在黄州赤壁下吟哦念奴娇,怎么可能会刚好又路过此处?就算先生能够忙里偷闲,那古时也没有飞机不是?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涪州志》:“青羊铺,州南九十里,宋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铺南建文昌宫,石壁刻有一羊,故名。”
所以这石羊便是青羊镇名字的由来,只可惜县志语焉不详,没说清这羊是建文昌宫时所刻还是之前就有?后来看政府宣传资料同样引用县志,但是白话文,而且多了个描述叫“挖出”。总之,不管怎样这头羊至少已经被赶了上千年。至今,虽然断了两条腿,但还没被“赶走”也实乃幸甚。
有人说这叫牧羊图,我觉得意义不大,放羊还是赶羊,重庆话里都有个动作叫“邀”,呵呵。
青羊和桂岩再上一层的石壁,有几龛石窟,虽说此处是文昌宫遗址,不过从窟中塑像粗糙的工艺和风格来判断,这些个神,怕谁也没活到一千岁往上……说破大天,可能也就是道光那些年景一起出世了。
没点儿信仰,没点儿文化,还真是看不懂这些“牛鬼蛇神”……本来我以为是观音,但细看手中不是净水瓶而是个小人人儿,难道是送子娘娘?
另一边的角落里还散落着一些缺胳膊短腿的神像,看香灰,这样居然都还有人拜祭——如果说连拜的是个啥玩意儿都不知道,这又怎么心诚和则灵呢?
离开青羊场,摩的师傅推荐绕道同乐乡,去神仙桥。
沿途发现几座古石桥,但因为赶时间都没敢喊停和耽搁。还发现一幢碉楼,就出同乐场不远,可惜楼顶被换成了彩钢瓦,而且当天那院子正办丧事,不便一探。
神仙桥位于龙潭河上青烟洞峡谷中,青羊镇以西5公里左右,距涪陵城区50多公里。
神仙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绝妙之处在于依山就势,巧架而成。龙潭河边有块天然巨石,神仙桥便以此为桥墩,建造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拱桥相连,大桥跨度约9米,小桥跨度约3米。大桥小桥方向各异但是屈曲自然,吻接得当,令人惊叹不已,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传说桥拱顶两侧原有两尊石像,一位是桥梁的建造者即当年的掌墨师,而另一位则是帮助掌墨师选址的“神仙”。桥面还有线雕石鲤,都没见着……
传说两百多年前,神仙桥与下游的十三孔桥同期开建,两桥起初设计皆为大型拱桥,并同时开工。
开工那天,下游的大桥工地先来了位衣衫破烂的人请求做工,掌墨师以貌取人不予录用。这人便又沿着河岸走到上游大桥工地,而该工地上的掌墨师厚道仁义,录用了他。
两桥开工后,上下游两个掌墨师却都苦于找不到硬基脚,一时没法架拱。下游那位只好将原先设计的高大拱桥改为小基脚的十三孔大平桥,而上游这位也正犯难时,破衣烂衫那位却启示他:“别急,明日若见鲤鱼跃落之处,便是桥基落脚之地。”
次日清晨,掌墨师来在工地,果见两条大鲤突然从河中跃起,分别坠落在北岸的石壁和河中的一坨巨石上。瞬间,掌墨师茅塞顿开……等回过味来,再寻那人却不见其踪影,恍悟这是有仙人指点,于是匍匐跪拜,桥成之后更将此桥直接命名为“神仙桥”。
神仙桥下游两公里左右便是十三孔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比上游神仙桥要早13年,虽然时间悬殊并不大,但已经足以让同日开工的传说站不住脚。所以,再有传说这十三孔桥始建于宋代,我便满脸都写着不相信了。
▲ 桥墩下的刻记,清晰表明修桥具体年代,摄影:温塘飘飞
十三孔桥简简单单,就是条石砌成,上铺大石板,工艺上来说没啥特别之处,没有雕龙立狮也没见碑刻,所以这桥最大的看点不过是有点儿年头,或者想象一下当年的人们怎么运送的这些大型石料?
桥面上,硕长石板经历过两百年水润风化后显得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还有些莫名其妙的孔洞不知何用?桥墩上也都有柱洞,不知当年这桥两边都有护栏还是上面可能有顶,是座廊桥?
桥下密密麻麻也留下很多洞槽,更不知何用?于是才会有传说是当年先准备架石孔桥。
不懂科学,但是仔细想想,河底这么明显的一整块大石板河床,哪怕就算只有50公分厚度,我想也不能说就不是硬基脚,不至于承受不住一座石拱桥吧?
所以,桥底这些石槽到底是做啥用的呢???
附近的老农告诉我说,桥对面上山上有个庙子洞窟有些年头,但我真的赶时间,只好算了。估计那洞就是地图上标识的那个“终归寺”吧?名字取得倒有几分意境,但是网上啥也搜索不到,无图无真相。不过这名字却让我莫名想起几句歌词:“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
嗯,终归,终归……
天上明月,人间飞鸿,这年华如水谁也留不住。
天堑通途,无有始终,这今人和古人有何不同?
自问何须自答?却也无人应和,我先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