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寨,弹丸之地,谁能证明它是南宋抗元遗址?

重庆地面有好多个“天保(宝)寨”同名,突然感兴趣是因为老在网上看到江北和潼南两个天保寨的相关图文,又想起我之前去过“牯牛背”对面的狮子山上也有个天保寨……于是就有某种形式大于意义,便考虑有机会都要探上一探。


道光《江北厅志》载:“天保寨,(仁里)二甲石香炉山,侧与万峰寨相距,周围悬岩嶻壁,上有粮田百余亩。嘉庆年间,教匪入境,民避难于此,安堵无惊。

眼前的山寨不过篮球场大小,与上面文字描述明显不符,但厅志里就这一个天保寨,另有两个天宝寨的描述和位置则更加不符。于是个人妄测,要么这山寨剩下的只是个内城,要么就是厅志所说的粮田是指对面山坡,不在寨内。


我来此处,一是因为风景还不错,二来也算继续我的“寻城”之旅——网上传言:据有关资料显示,天保寨建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至开庆元年(1259年),历时19年,是南宋抗元战争军事防御设施之一。不过,私以为真实性存疑。


天保寨地处御临河边,距入江河口还有三四公里,而河道蜿蜒曲折,且与重庆城或多功城的直线距离都将近30公里,所以无论从战略位置或者眼界视距考量,哪怕就是作为一个小小据点,三两个兵的前哨烽燧,好像也不具备其存在合理性。


除非谁能够证明沿河沿江两线,有连成串的宋城(寨)遗址。最最起码也要考古一下长江边那个尹家堡顶,是否有南宋遗迹存留?不然这烽火狼烟一路,如果不知始终,怎么都传递不下去。

莽撞叩门,史海钩沉,头顶一脸的黑人问号,我听不见一丝丝的历史回响。




寨内早已拆迁,除了一个无线基站,便只剩一地的残砖瓦砾。一眼望穿,寨子实在太小,即便不搬估计以前也就只住过一两家人而已。

弹丸之地又没啥碑文刻字,那就只有打卡“抓人”,到此一游了。



本来寨子就小,而适合打卡的地儿更只局限在两道门中间的“瓮城”,于是我跟老司机一直在不停地上蹿下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这地方其实挺适合拍人像的,要是来个帅哥美女的加成,照片肯定美翻!


除了门洞墙垣,莫说是宋朝了,哪怕就是清代的遗迹都找不到丝毫。只从废墟来看,寨内民居在被拆迁前也就是普通的现代砖混。真要想考古,那还得掘地三尺才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宋城也好,清寨也罢,在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论多么的固若金汤,君子始终如立危墙。所以我们就庆幸吧,庆幸生在了今天这样一个好时代,哪怕碌碌无为却也可以云淡风轻,道他一句:平淡是真!

物华“天保”,高山流水,很想知道当年朱允炆“御临”此处可曾有过登高而招,向隅而泣?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时光从不为谁而停留。再多再美的风景,都只是无数过客的人生履历,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犹如浮云浮萍。山总在那里,水还在那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徒留一声叹息……

番外

临下山,寨门前的崖壁上,老司机发现了两根拇指粗细的甘蔗,便顺手牵羊说拿回小区栽。结果同行的一个二货,咔咔两下就入了口,嗯……甜惨!

老司机扯甘蔗的时候,脚下突然飞起一只大鸟,连我都被吓了一大跳,以为他娃已经坠崖了呢!结果定睛一看,原来他脚下有个鸟窝,窝里还有六枚鸟蛋,估计是正在孵化吧?所以那鸟即便心可能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却也迟迟不愿离开。到底是舐犊情深,要不是退无可退,马上就要被踩到了它才不得不飞离。

然而,二货听说有蛋便眼冒金星口水不断,又想来个大包圆。但老司机到底心善,厉声喝止。

想想那鸟啊,一忍再忍,忍痛离开时该是多么的伤心欲绝……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