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巴南区有这么一个小镇,传言此地曾经出过一品大员,其妻逝世又被皇帝敕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夫妻同穴最后归葬原籍,此地遂以“一品”名之。而一品镇外,两三公里远的北寨山上还有一座秀才故居和步云书馆。书山有路,平步青云……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文脉传承,让一品镇这一风水宝地得以声名远播。
步云书馆坐落在北寨山顶,因为寨墙砂石质地洁白,当地人都叫它白寨子。
白寨子山脚,翠竹掩映中的两进白墙黑瓦的四合院便是寨子主人陈立山的“秀才故居”。我们从房后小径路过并不知情,屋舍又破破烂烂,于是不经意错过。回来后同行老司机记录轨迹,查阅卫星地图时才发现这院子蛮大,许是大户人家……于是我再查,果不其然,甚憾!
清代嘉庆年间,一品白寨村出了一位秀才陈立山,其父以务农为主兼营商业成为当地富户。儿子考上秀才后,为了重振门庭,其父就在这里修建起一厢气派的居所,取名“山巍庄”,陈立山就成了少庄主,后来开馆授徒,便在白寨子上建起步云书馆。而建馆所需大量青瓦,便在庄子东侧直接取泥就地烧窑,于是后人便将此地叫做“瓦窑坝”,而我们此来也是由此登山拜谒。
约摸半个钟登顶,到得白寨子东门(东昇门)下。经过两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白寨子的白依然还是这水墨青山当中一抹耀眼的亮色。
大门正中匾题“步云书馆”四个阴刻双钩大字,左右为建馆年月落款“嘉庆十一年(1806年)丙寅,仲夏(月)十九日建”。匾上门楣同样双钩“东昇门”三字。这便是白寨子的地标了,也是保存最好的建筑,而进门之后目光所及除了废墟就是废墟了。
池塘边,竹林下,不见当年书舍俨然,却也恍惚觉得还有一地读书声,像地上微弱的阳光,隐隐约约。
如今求学书馆变成露营地,石壁上抠出的古水井,竹片撘出的简易餐桌,一切就地取材简直不要太惬意……只是吃饱喝足过后,啤酒箱却没人记得带走,呵呵。
寨子正中倒是还有书舍遗迹,虽然也是土墙作坯,虽然形制看起来也有些许古风,但这不知是手书还是喷绘的“学友书舍”牌匾和屋顶的水泥瓦,地上的黄瓷砖,无一不让人置疑其年代真伪。多半,还是出自几十年前的今人之手吧?说不定就是最近一二十年,有人想搞开发搞农家乐之类的也不定,虽然最后结局也和书馆一样破败成废墟,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它很新很新。
从学友书舍右侧小路拾级便径直走到了西门(无名,我从方位上推测的),这是如今保留完好的维二两座寨门之一,两道门形制规格都大同小异,门前都有一条小道从各自方向下山。
由内向外,如果不作文字说明,真的分不清东门和西门,呵呵。
白寨子不大,据说整个书馆占地22.5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寨墙长3800米,均以条石垒砌。寨门4座,均作拱形,东门称“东昇门”,南门叫“水城门”,西北二门无名。
寨虽不大,但所费工时也不能短视。寨墙均为一尺见方的条石垒砌而成,墙厚足有一米五左右,其上自然成道,路宽可跑马。
据说寨内还有川主庙,石刻神像种种,许是我们眼拙,或者确已经消逝,总之是没找到。于是大家就在北墙上坐立行走,侃侃而谈或者极目远眺……于此庄严学府,我等贬夫屠狗之辈,是不是也可以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理想还是要有的嘛,万一它实现了呢,哈哈。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垒垒高墙之下又埋葬了多少的岁月沧桑和世事洞明?
墙是岁月的载体,也是人间的禁锢,不论它有形还是无形……兵来入寨,疫来封城,躲了几千年,中国人如今还是跑不出那道墙去的嘛。悄悄的,悄悄的,我今天出门没戴口罩,哈哈。
老司机又去凌空揽胜了,不知他想的是生死有命,还是家国气运?凡人渺小,除了装逼,我们也只会装逼。
登高台话沧桑。没有沧海横流,没有一蓑烟雨,没有深夜痛哭过不足语人生!
老司机说此处只该有烧烤、卤菜和啤酒。于是凑耳过去听了半句,这俩叔侄——呃,聊的话题是关于汉服,cosplay和菇凉妹纸。
登上步云馆却没有人踌躇满志平步青云的说。想我一把年纪还吊儿郎当茕茕孑立,忍不住想要仰天长嘯,旋即又噤若寒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镜中月,水中花,谁又知我渺小如尘埃?
苍山如黛,人生海海……
山下一径行人远去,许是清明祭祖,许是踏青打笋,总之一阵喧嚣过后都要隐入这莽莽苍苍里。
都是人间过客,此去同行,归途不语……
看完后我也想去露营,喝酒,吃烧烤卤菜,除了那个阴刻外,几乎都是废墟,是块装逼思考人生的好地方。
那你得带水或者有个水过滤装置,古井无人打理枯枝败叶许多看着不大干净,洗菜冷饮总还是有点不大放心。
再多问句,可以直接开车上去不,这地方未来离我不远,我后面搬巴南去住了。
开车直达山脚,上山二十分钟半小时左右。
跟着你的文章去探险,总有收获
嘿嘿,我敢去的地方,其实都没啥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