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湖广填四川”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在筚路蓝缕的西迁人潮当中,有一位来自广东梅州叫谢汝扬的男人抛家舍业,就只带了“细幺儿”(次子谢君宠)一人便毅然决然地入川。父子俩一路风餐露宿又步履蹒跚,最终选择了在丁家坳(现丁家街道)附近插占落业,之后汝扬又在当地续娶了姜氏一房。再等到君宠成家又娶妻魏氏,子子孙孙,开枝散叶……汝扬由此成为璧山谢氏之入川始祖。
▲ 油画《湖广填四川 》,作者: 刘遂海
繁衍至今,璧山谢氏一脉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各房各支又不乏人中龙凤者尽都挣得了个家大业大。如今在璧山南部的丁家、广普、正兴等地现存还有6处院落,都被称作“谢家大院”,诚可谓名副其实的当地望族,富甲一方。笔者寻路拾遗,打卡顺路,有幸路过其中三处,都在丁家,虽然谈不上什么富丽堂皇或者保存完好,但规模尚在,古迹犹存,或可管中窥豹,借此说道说道……
01谢家屋基
都叫“谢家大院”呢实在不好区分,权且以当地地名或者文保资料上的别名称呼,以示区别。而家谱当中并无确切记载谢汝扬父子当年落脚之地究竟于丁家具体何处,所以就让我想当然地从这个“谢家大屋基”开始导讲起。
谢家大屋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天灯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1214平方米。面阔50米,进深30米。建于清代,四合院布局,分上、下两厅,中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四周为封火墙,两侧和上厅保存基本完好。
璧山当地“三普”资料上如此介绍而已,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此处时,则又是另一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景象了……
“满十满载”不是收获,只有亏空。十几年前字面意义上的“两侧和上厅保存基本完好”,如今貌似只剩一侧,即右侧之厢房还恍然如昨。至于什么上厅,我是看不出来,而左侧原来标志性的封火墙也被拆被遮挡了大半,完全看不出旧时形状,背后厢房的房顶也是千疮百孔,可以预计的垮塌也就在不日之间了。
硕果仅存的右侧厢房,仅从外墙立面来看就显得十足精美,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门罩翘角飞檐,墙上亦有枪眼或是射击孔,所谓大家风范,文武皆备,端的是当得此谓。我反正是一见倾心,揣摩端详了半天——主要是别的也再没什么可看,呵呵。
主人不在家,赶场去了,带路的乡党说此间厢房里面还是有些老东西老物件的,可惜最终无缘得见!
老司机背着手,一脸深沉地从大屋基正中间仅存的一扇门下经过,许是郁闷?许是思索?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我们也是真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想找人了解了解情况都莫能奈之何!
门上的寿字雕花,刀法繁复,却也挡不住岁月和风雨剥蚀,犹如历史进程和人心向背,一层层,一片片地脱落。其实都不用问也可以猜到,由于历史原因,现居此地的住户当中,估计多数都不姓谢了吧?所以,没有传承,又遑论什么保护?
02谢氏民居
谢氏民居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凉风村回龙湾,区级文保单位,坐北朝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面阔50米,进深40米。为复四合院布局。
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朝门、下厅、中厅、上厅,东西两侧有厢房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正门前有垂带式踏道五级,正门后墙画有谢氏祖先人像,上厅左侧厢房为戏楼,天井内还有石洗衣台等生活用品,部分建筑被改造,基本结构较好。
谢氏民居朝门为八字型,门上二层为木质挑高阳台,开有二小门,顶上青瓦全覆盖,没有灰塑砖雕,不过八字墙墙脚有石雕几案 ,墙上有枪眼或者是瞭望孔,都还比较精致。
这次我们比较幸运,虽然谢氏民居里面已经破败不堪空无一人,但边上邻居即为谢氏后人,而且相当热情周到,我们随口一问,他便真的找来了《谢氏家谱》。于是才有开头,我脑补谢汝扬父子入川的画面场景。也得益于此,才能将璧山各处的“谢家大院”真正串联起来。虽然如今不定都能确认屋主人名讳,但总之是花开一树,各开各表却都其来有自,二三百年前是一家嘛。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尽管谢氏一家独大,为当地望族豪绅,但如果跳出璧山区域,还能有点儿知名度或者影响力的谢氏后人,却独独不在我们当天访问的这三房人当中。所以,屋主人到底姓甚名谁,其实问也白问,问了也记不住,也就是当地小有名气而已。
斯人已矣,不若关注老宅本身。可老宅除了外立面看似完整,其实内里也是垮的垮塌的塌,所以也只能是在犄角旮旯里找找残件和遗迹,最终都靠脑补以窥全貌。
过去和将来之间,有形无形都有一道门,内里乾坤,前世今生……谁为来客?谁是归人?
大门被砖墙填堵,好不容易才捞得偏门而入,不过也确如空中俯瞰的破破烂烂,遗迹虽多,但亮点稀少。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大门背后墙上的一副彩绘壁画,线条灵动,笔法娴熟,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有些脱落和褪色,但是人物场景鲜活如昨,还能识得青绿和靛蓝各种服色。
壁画上有三位人物,传统汉服着装,捧长卷一副。其中边上二人各执长卷一端,然后三人一齐围观欣赏。因为墙面垮塌,中间人物缺首。资料上说此即为谢氏祖先人像,但我个人以为此人物造型和风格过于灵动,颇有道家仙气,似乎是某种类似“福禄寿”之类的写意写真也难说。
庭院深深,草长埋人,再多的雕梁画栋也挡不住岁月神偷和风雨敲门。人死变成神,房倒便是坟,最终埋葬一切的只有时间和传说里游荡的灵魂。
废墟之上,雕花梁,巧抬梁,其实真正被雕琢的恰恰是时光……
03谢家大院
感谢璧山区档案馆的罗馆长带路……此处没上“三普”,所以确切资料数据不详,但同为“谢家大院”与前两处在规模上大体相当,风格上也一脉相承,所以我就估个大概齐,简单描述一下。
谢家大院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三五村白鹤林,坐南朝北,目前文保单位尚未挂牌。大院建于清末,占地面积大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1200平方米。面阔50米左右,进深三四十米。为复四合院布局,大天井带小天井。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两侧是厢房,四周为封火墙。现存正门外立面和封火墙以及两侧厢房基本保存完好,但中间主体院落全部改造,不复旧观。
白鹤林的封火墙是三个谢家大院当中,保存最好的一处,为其明显风格和最大特色,隔老远就能看出来。因为住家户不少,内里拆迁改造已将原有建筑和格局几乎毁坏殆尽,所以三个谢家大院其实一样都是表面风光,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但白鹤林比前两者要多出一个说道,据当地老人讲,此处曾作为抗战时期西南交通大学校舍征用,为丁家两处西南交大遗址之一。但也只是人云亦云,官方资料无考,所以不得确切。
左右厢房虽然保存尚好,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尽管里边如今还居住着老人,但同样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而且里面乌漆嘛黑更是空空如也,除了花窗和几个抬梁架,别的也没啥好看。
更多的想象,也只能是从断壁残垣当中去脑补当年院落里错综复杂的整体布局。
不过,细看之下,谢家大院正中的大门其实还蛮精致的。木门板上画着左右俩门神,石柱子上当年的红色宣传口号和标语也犹存,很有一种年代感和穿越感,让人不禁感慨时间和造化弄人。
这石门与谢家屋基的大门如出一辙,但却明显要精致更多。头顶框梁上除了正中的寿字纹,四角还有四只蝙蝠,门包和柱础也有精致花雕,整体感觉这个石工师傅手法和技艺或许要略胜一筹。
不过看完也就完了,再没什么念想。
04番外
前面提到西南交通大学遗址,其实另一处真正的校址,之前罗馆长也带我们去过了。不过呢但是,有且仅有一栋建筑,确切的说只有一面墙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因校舍被侵占被迫迁校,且因战事紧张,先后辗转多地并一度停课。1945年初,学校在重庆校友会的协助下迁至璧山丁家坳(现凉风村)成功复课,得以继续办学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8月,学校迁回唐山。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是战云密布之下的薪火传承,也是殊为不易,值得国人铭记感怀。
诚如纪念碑云:“杲杲唐院,家国同运,守交通之本,行大学之道,焚膏继晷,兴我中华!”
此处原址为民国交通部训练所,共有7栋单层或二层小楼,交大在迎来抗战胜利离开后,原址几乎全部被拆除或重建,现仅存这面墙为当年遗迹,基本保持原貌。
我们参观的时候,罗馆长又遇熟人老邓,便是他将几代人接力保护的交大课桌椅凳捐赠给了璧山区档案馆。
闲聊闲扯时,我和老司机遁入旁边老邓家中,发现他在门上练粉笔字,虽说没啥功底,但一招一式也算板正。然后又发现门背后的整面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没啥书法可言,但所思所记繁杂琐屑倒也有趣。这就是生活嘛!
“胖大海降血压,治红眼病。”
“到派出所拿户口本。”
“xx的妈,下午三点死了。”
“2008年5月16号,交电费53元正。”
“09年5月7号,买电筒13元。(包用3个月)”
人类从口口相传到结绳记事再到文字写史立传,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总有人一直在记录生活,点点滴滴,锲而不舍。所以无论什么大事小情,只要用心,一个人也能活出一部编年体。精彩与否,自有后人来评说。
不约而同的,我和老司机都想到了我们在江津鹤山坪遇见的那位同样有记录习惯的古稀老人了,呵呵。
05后记
叭拉叭拉这么多,好像啥也没说,啥也没记,尤其是关于谢家的历史。所以最后我还是再提个谢家大人物吧,之前对他完全不了解,也是搜索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的。
璧山广普镇也有个谢家大院即“谢唯进故居”,霸屏百度,搜索“璧山 谢家大院”,永远都只有它一个结果。虽然我还没去过广普,但因为谢唯进这个名字实在是印象深刻,于是我刻意在《谢氏家谱》当中找了好久,才终于发现端倪,并由此上溯又发现其曾祖父还有传记,而且特别记录了谢氏发家事迹始末,所以还是值得一记。
谢唯进,本名芝祥,字用常,德国柏林大学毕业,现住柏林大学研究院。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岁五月十一日午时,生处在璧山普兴场(今广普)属笙家塆对门新房子。配程氏,子一:徴祥。
1919年以后,谢唯进先后留学法国、英国和德国,熟悉多国语言,曾入英国约克哈罗格特学校军事训练班学习。旅欧期间更与朱德、周恩来相熟,并受他们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谢唯进受共产国际和中共旅欧支部委派,化名林济时前往参战支援,任西班牙共和军第35师重炮指挥部副官,兼任国际纵队炮兵部队政委,参加了马德里、中线、东线大反攻及突破布诺河防线等战役,谢唯进从此一战成名。回国后继续参加抗日战争,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开展情报工作,胜利后作为中共代表参与过国共停战谈判。解放后历任空军工程部政委和副部长等职,授国家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离休,1978年病逝。
▲ 谢唯进早年参加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这谢唯进算个人物了吧?其实他二弟昆祥、三弟堪祥也不错,一个北大,一个同济,虽然都是肄业,但从年龄段不难判断,可能都是受的抗战影响。再往上倒数排辈,他爹锡芬且不论,其祖父谢鸿霖“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岁二月二十五日丑时,生处在璧山登里五甲丁家坳属石河断桥坎上老屋基。”于是自然而然便和上述三房谢家大院产生了关联和渊源不是?都是一根藤上的瓜嘛。然后再找到他曾祖谢蓬新:
蓬新自念家产仅田谷三十余石,人口日繁,将难自给,乃矢志经商。自年仅十六遂躬赴自流井(自贡),另辟门径,初烧盐灶,继筹办全盛、恒泩、真海各井及其他井灶数十处,并代行大竹、渠县、江津各盐岸,所向无不顺利。经营三十余年,犹赢七十余万两,共买田谷七千余石,并建筑大厦数院,资雄一世,皆公手创。李短辫子乱作,公始归休。将所创井盐岸生理并现资及田业等,按四房十二弟兄均分。
▲ 璧山区广普镇谢唯进故居,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 广普小学生在谢唯进故居前缅怀先辈,作者:笑笑mum
看见没?谢家之所以家大业大,在丁家在璧山富甲一方,皆是因为谢蓬新矢志经商,在自贡以盐业起家。只用三十年光景,就“犹赢七十余万两,共买田谷七千余石,并建筑大厦数院,资雄一世。”谢蓬新经商是个鬼才也是怪才,“以其料事悉中,具有先见尤能,察人言行判厥将来辄不爽,相识辈咸服其神,呼为谢神仙”,要不是后来爆发了李蓝起义,“公始归休”,如果持续继续经营下去,谢家最后富甲川中甚至富可敌国也不是没有可能。家谱亦称谢蓬新“若不商而儒、而仕,盖灵运公或安石公之第二”,可与谢灵运、谢安(字安石)比肩,这评价也是不要太高!可惜天妒英才,年三十八就双目失明,五十六即寿终正寝。
由是从谢汝扬到谢蓬新再到谢唯进,璧山谢氏整个家族的传承和发家历史,终于可以理出一个完美清晰的脉络,以馈后来人。一言以蔽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璧山地面上的6个“谢家大院”,可能多数皆为谢蓬新所筑或者说至少是受其遗泽,而时间断代上大体为道光、咸丰年间居多。
当然,我也只是走马观花,想当然地浅尝辄止,又是根据家谱和网络资料搜集整理,若有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有心人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