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璧山
-
走马观花,璧山佛荫寺杂趣杂忆之长短辑录
成渝古道(东大路),老关口西北两三公里外(璧山青杠街道石河村)有座小庙佛荫寺。小庙虽小,但是来头挺大,相传晋成汉帝(338~347年)李寿为祭祀柏氏宗故而建,当朝宰相董皎为之题名“皇姑观”。宋时,因寺周多生板栗而易名“金粟寺”。后又传闻明建文皇帝曾避难寺中,被长老和尚识破而请御笔为寺题名,遂又得名为“佛荫寺”。不过纵使佛荫寺历史源远流长,但是“逮经兵燹后,沧桑已易,村舍为墟,而寒山远寺,犹幸瓦全者,盖亦无几。”
-
边走边看,璧山立山寺的前世今生
3 评论立山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县南六十里”,占地30余亩,号称千年古寺,一直以来香火鼎盛,其间更不乏历代名人士绅纷纷前来拜谒留字,直到文革后被毁。清乾隆朝以前,立山寺多称历山寺,因避讳乾隆“弘历”而更名。据《重庆府志》记载,“历山”二字为相传黄帝在附近一带制定传统历法而得。又,在明代礼部尚书马应祥的题词当中,曾谈及寺内遗留的古碑牌匾和寺庙,在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之轶事,据此可知建寺历史至少已有1400余年。
-
关于帽儿铺(此处省略166字),我想讲一个成渝古道上的花边新闻
成渝古道(东大路)出重庆然后一路向西,翻过老关口,进入原璧山县境内,在来凤驿与丁家坳之间,计有三个递铺即兴隆铺、帽子铺和沙堆铺。当然时过境迁,如今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书面意义上的存在,现实当中已经很难找到古道或者幺店子的痕迹。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人也熙熙,站着全是七尺儿郎,挑着担或者躺下时,也都不够两米长。人来人往,古今其实没什么两样,古道上都是挑不完的生活所廹和载不动的旧时光。
-
水井灌水贴,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闹哪样?
4 评论山一程,水一程,关山千万里,风雪夜归人。古道走多了,也讲了有好多期了,貌似该要结束,但是想想走了四十天都没有走出大重庆,肯定还有很多东西是来不及,没注意或者说被遗漏的。凡夫俗子,市井之徒,起于乡愁,止于阡陌,我们终归翻不过一座自己捏的五指山,就像在路上我们也一定会和自己相遇或者说重逢。
-
不藏了,成渝古道(东大路和东小路)沿线的几处大院老宅,最后一把梭哈!
2 评论历史是枚照妖镜,不经意地从门前经过,光怪陆离的从来不是天气,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同的魑魅魍魉。像我作为伪愤青一枚,所以难免在欣赏古迹之时,看到被破坏被改造被消失,除了大骂人心不古,我也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激恼。时代是一种烙印,就算千疮百孔,我们也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时代是一种烙印,就算无孔不入,我们依然不自觉会忘却许多!
-
寻路拾遗,从丁家坳三个谢家大院,挖掘一段璧山谢氏的发家历史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湖广填四川”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在筚路蓝缕的西迁人潮当中,有一位来自广东梅州叫谢汝扬的男人抛家舍业,就只带了“细幺儿”(次子谢君宠)一人便毅然决然地入川。父子俩一路风餐露宿又步履蹒跚,最终选择了在丁家坳(现丁家街道)附近插占落业,之后汝扬又在当地续娶了姜氏一房。再等到君宠成家又娶妻魏氏,子子孙孙,开枝散叶……汝扬由此成为璧山谢氏之入川始祖。
-
璧山来凤,上下邓家院子,兜兜转转的旧时光
2 评论璧山区来凤街道,旧为成渝古道东大路上的来凤驿,清末民初之际繁华热闹一时风光无俩。而古镇内外,除了因路而生的三道牌坊,其实与古道并驾齐驱的还有不少民宅老院子,譬如之前游记的翰林山庄,还有郭氏民居,邓家院子等等……虽然也就是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不近亦不远,但这些老院子也都像沧海遗珠似的,在这成渝古道之上熠熠生光。顺路顺便的话,还是可以逛一逛。
-
“一人一府双翰林”,璧山来凤还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
缙云山麓,古镇来凤驿郊外,有个山庄占地一万多平方,为前清翰林王倬府第,民国年间改为“天生园”药行,解放后收归国有,又先后办过小学、粮仓和敬老院。直到近年,翰林山庄再为私人购得,改为半公开的私家庄园、私房菜馆抑或小型博物馆。王倬后来外放湖北,因为“清高耿介,为政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直到同治二年(1862),他才终于得返璧山原籍……
-
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璧山文庙的前世今生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东麓,市区中心大成广场旁。据说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落成,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据说一辞,是因为具体始建年代其实不可考,有人甚至号称文庙始建于汉朝则更是离谱。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确切可知的历史,璧山文庙现址实为雍正十一年(1733)所建。
-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但这酒必须是马坊酿的!
2 评论“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作为一枚烟龄、酒龄将近三十年的饕餮,出门在外时,除了会被美人美景勾引,其实我也很难抵挡得住美食美酒的诱惑,除非是价格实在不够亲民!所以古道之上,老街以里,我们一路逛吃逛吃的同时,我对两间酒厂特别记忆深刻,它们都号称是百年老店,一个已经倒闭,一个不愠不火……想想从旧时私企变为国有集体,再到改制承包或者破产下岗,它们一路的兴衰历程,其实差不多就是整个东大路和东小路上所有老街老宅的世纪缩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