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璧山文庙的前世今生

早前去渠县礼义城的时候,顺路也数了数汉阙,却是忘了膜拜渠县文庙,直到回来才觉得殊为遗憾!不过,咱重庆市内其实也还留存得有文庙的,而且是有且仅有的一个,那就是璧山文庙。万幸,走过路过这次我们没有错过。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东麓,市区中心大成广场旁。据说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落成,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据说一辞,是因为具体始建年代其实不可考,有人甚至号称文庙始建于汉朝则更是离谱。

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确切可知的历史,璧山文庙现址实为雍正十一年(1733)所建。


同治《璧山县志》记载:

璧山县学宫旧在南门内,明成化中建,万历四年(1576)县令成宗耀改建西门内,坐西向东,明末燬。

国朝归并永川,康熙二十五年(1686),永令董粤固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基,止修大成殿以备祭祀……雍正七年(1729),复设璧山,十一年(1733)知县许绍熙奉文修建,仍改立西门,坐西向东。

沧海桑田,改朝换代两三百年后,现址其实也只保留了主体建筑和宫墙,其余泮池、戟门、名宦乡贤祠之类的附属建筑皆已不存。


璧山文庙原建筑有三殿,侧为耳房,山门前建有一座石牌坊(棂星门),侧有“礼门”、“义路”两坊。现存大成殿、厢房、崇圣祠以及在2001年重新复建的棂星门(即大门)等,总占地面积(含殿前天井)共1240平方米,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呈对称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的传统规划方式。

文庙依山就势为二级抬升台地,崇圣祠建在大成殿之后,高出丈余,凭栏远眺望不穿,但可见大成殿的宝瓶顶以及螭吻链索。避不避雷我不清楚,但看着饶有古意也挺精致。

文庙虽说是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因为璧山文管所居间办公,平时也是大门紧闭,得走“旁门左道”才行。不过对比县志旧图,此门既不在宫墙之上,也不是牌坊,所以不是旧“礼门”。


不管是大成殿还是崇圣祠,除了翻新过后的主体建筑,其实里间都是空空如也,无法获悉古代学宫里的真正布置。也只有在这雕梁画栋之间流连忘返,默默瞻仰。


璧山文庙为二重檐大屋顶,建筑上尽显端庄大气,然后翘角飞檐又金碧辉煌的,特别是房檐下的鱼龙和如意斗拱设计巧妙精美异常,为重庆地区古迹遗存当中所罕见。


仅大成殿一殿便有4只含索螭吻,8条衔珠鱼龙和194朵如意斗拱……斗拱总数为官方统计数据,懒癌如我也不大可能自己去数。不过,实际上斗拱也并非全是如意纹,而是一层如意(桂花),一层鸱首,一层如意(莲实),一层龙头,错落有致顺序排列。斗拱之下的红墙上,还有花卉浮雕和山水壁画,总之是各种宁静致远和寓意吉祥。


可惜室内空空,除了几个柱础可观,再有就是文管所不知从何处收来的老戏楼构件,在大成殿内堆了一地。


这些个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散落一地,尽管每件都带有编号,但从吃灰程度来看,估计是再难有重新组合的机会了。不过我还是有个新发现,就是地上所有的托梁都不是整块雕凿,而是由榫卯拼合而成。




曾几何时,台上总有人粉墨登场,台下也总有人聚散离分,无论这些雕刻多么精致,多么传神,却再也演不出戏里戏外的百年浮沉。



在大成殿与后面的崇圣祠之间,有一层堡坎居然全部是用字砖砌成的,估计是废物利用咯。砖上有“光绪”、“甲午年(1894)”、“重建”字样。由是可知,除了2001年的最后一次维修,历朝历代其实也总有修复。

闭关锁国,多少年偃武兴文,而甲午战败之际,不知道又有多少满腔热血的璧山儿郎们要愤而弃笔从戎?

可惜文庙就只剩两殿,看完就完了。

不过因为璧山文管所所在缘故,所以边上后山还有不少文管所从当地民间收集而来的碑刻和雕像残件有点儿意思,可以一观。细看之下,每一块碑都有一个故事或者情节,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古人当年生活情状的方便之门。


比如基于一块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璧山知县发布的《永远遵行》告示碑,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打官司真是不容易,所以以前才到处都有“气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这样一种醒世恒言吧?

这所谓“计开璧山县案费定章”的告示,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收费明细,其中审费、具结、复讯、勘验种种一条又一条的,无论原告、被告都得交费,这种各打五十大板,除了堂上青天大老爷,堂下都是冤大头的情形简直不要太恶劣。

一(堂费),原被各出钱五千文;
一(居费),原被各出钱一千文;
一(审费),原被共出钱二千五百六十文;
一(勘验),四十里内者,原被各给夫马钱二百文,饭食钱二百文,路远者每十里加钱一百文。

光绪年间,长工年收入才3-4两银子,佃农年收入8-9两左右,有地的普通自耕农年收入也不过20-25两。虽说清末银贵钱贱,一两银折价已不止一贯钱(一千文)了,但即便按一两可兑三四千来算,报个案就要五千,那也贵得离了大谱不是?关键这还只是报案,后面每道程序还得花钱,甚至办案人员的差旅费都得按里程计算,超出十里就得加一百文……所以有理由相信,确实可能存在穷人打不起官司的情况,因为真心不便宜!


仲夏之际,光穿罅隙,偶然的小发现却也不是啥小确幸。想我自己头上还顶着满脑子的官司纠缠不清没着没落,自己的稀饭都还没吹冷呢,却没来由的关心古人生活之不容易,好像真是吃饱了撑的,嘿嘿。





佛不度我,我不度人,但有所愿却也难说不是临时抱佛脚。

后山上文管所从璧山各地收集而来的石雕造像其实也蛮多的,不过精品或者亮点不多,绝大部分皆为残件,有头有脸的都不多,大都缺胳膊短腿儿。但是矮子当中挑高个子嘛,光线合适的时候,盯着一些佛爷好生看看,还是越看越有味道。起码这些都是真迹,总好过时下民间信众那些狗啃涂鸦似的造像水平。




囿于个人浅薄,三教九流当中不管有头无头,其实大部分的雕像我都看不出个所以然。除了能认出弥勒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真武大帝,再有别的,无论谁来问我座中谁是谁来着,其实我也是一问三不知的,而且我还只挑好看的看,呵呵。

其实整个文庙都一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而已,看就看咯,完就完咯,到底有没有收获,这我还真不好说。

但好歹这是重庆唯一,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同治《璧山县志》
百度百科.《璧山文庙》
知乎.栾雨辰.《明清大事记|物价消费》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