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寺庙道观
-
那些亦近亦远的风景,潼南崇龛千佛寺、万佛寺千年摩崖造像遗迹
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西南约两公里的薛家村,有个叫张家湾的地方,有千佛寺、万佛寺依山摩崖,比邻而建。虽然两座古寺庙址几无遗迹,但幸运的是还有一些自唐宋以来不断开凿的摩崖造像得以留存,特别是千佛寺的摩崖造像埋藏了大半世纪,直到2011年才重见天日,所以我关注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十年后,千佛寺摩崖造像早已荣膺“国保”,当地政府也为其修建了配套设施以便保护和观赏,并设有专人看守。
-
求佛问道龙多山,在浩如烟海的摩崖题记里沉醉千年
4 评论龙多山,位于重庆合川、潼南与四川武胜两省三县交界处,分大、小龙多山,山脉主体分布于合川龙风镇和潼南龙形镇境内,距合川城区60公里,距潼南城区20公里,因其峰岭逶迤绵延天外,“委蛇如盘龙,故名”。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广汉人冯尧子(冯盖罗)在山上炼丹修仙“白日升天”,其一人得道,全家17口也跟着悉数飞升,由此龙多山闻名世外。
-
与佛无缘,从石门镇到石佛寺,我在江津连吃两道闭门羹!
2 评论不想国庆出门添堵,所以提前两天出了趟门,想着把大重庆范围三个大佛寺都摸排一遍。结果等我跑到弹子石,大佛才刚刚修复好毕,还被围着挡着。第二天跑到江津,不约而同的石门大佛也正在修复,也被铁皮墙围起来了,据说是要等到国庆才开门迎客……唉,我勒个寸劲儿!既然来都来了嘛,那就石门镇上简单吃个午饭,然后回江津执行B计划。石佛寺遗址与江津城就隔了一条长江,像极了红尘俗世与清净佛门之间若远若近的距离,出世入世多有不便……
-
石龙庙里藏古墓,三教九流,各拜各……
过大溪河,鸣玉场北两三公里外,有一座破破烂烂的小庙。小庙虽小,但因为三教合一,曾为民间自立之“阴曹地府”所在,所以传说的是鸣玉人往生后也都不用去“丰都”报道,直接在当地就能勾划生死簿,注册在籍,转世投胎了。民国《南川县志》记载:邑北六十里鸣玉场,石龙庙侧,古墓一所,三函(墓颇高大,石工完整,时似不甚早者)。清嘉庆《四川通志》、旧县志俱云:“墓额刻‘濂溪明道横渠墓所’八字,因疑为伊川谪涪州所为,全出望文生意。
-
青木关再探 | 古桥、古宅和古寺,一场即兴随意的访古
青木关镇外三公里左右有个八庙场(塘),八庙场外有座清代石牌坊,牌坊外又有座石拱桥,石拱桥上面还有座小拱桥……鲤鱼桥的背后就是八庙牌坊,像极老翁老妪,无限晚景凄凉的依偎在墙角一隅,伫立于一片废墟当中。八庙牌坊坐北朝南,立于八庙场老街南侧,从题刻内容来看应该是座德政坊。牌坊四柱三门,双重檐仿木结构,通高5.35米,宽6.3米。四个门柱架于地伏之上,门柱前后有夹杆石,明间一对夹杆石呈抱鼓样式,左右次间为梯形样式。
-
从山野走上神坛,又从神坛落到案板,以猪之名浅谈中国的民间信仰
上次在铜梁波仑寺惊见天蓬神祇,不禁联想到安岳茗山寺外那座猪神庙,又进而想到第一次所见其实是西华师大罗洪彬老师发给我,其在合川某处拍得的一张猪神照……本来我该屡见不鲜,但这层出不穷的重复记忆法,突然让我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于是想要追根溯源,特别说道说道。从古到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猪其实也经历了从牲到畜,同时也由兽到妖到神的这么一个不断演化递进的过程。在古代,猪有着好多的名字,《方言》记录“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猳(jiā);关东谓之彘(zhì),或谓之豕(shǐ)。南楚谓之狶(xī),其子或谓之豚,或谓豯(xī)。吴杨之间,谓之猪子。”
-
一桥两坊,打卡铜梁,顺便一探波仑寺及其摩崖题刻真伪之迷
铜梁区二坪镇有一座古桥,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地开明乡绅主持修建。桥成之时,为彰显修桥义举和颂扬捐资建桥者之功德,特地在南桥头建石牌坊一座,取众志成城之意,命名“众志桥”。安居古城外有个波仑寺,寺内有块奇石名曰“点头石”,其上镌有唐宋元明清历代摩崖题刻,其中尤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书“鸢飞鱼跃”和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为奇,真真假假,值得书家一辩。
-
从回龙寺的一片废墟当中,我好想找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传说
2 评论作为水江土著,比较汗颜的是以前我还真不知道有回龙寺这个地方,尽管小时候去同学家玩路过了无数次,甚至我都没注意到这里有个寨子。还是年前去同学家吃“刨汤”,因为修高铁拆了这寨子一段围墙,山头明晃晃的,我才猛然发现。因为当时没带相机,所以春节再来已经是二进宫了。我运气挺好,年后再来发现考队已经来过了,把整个回龙寺遗址都挖了出来。
-
吃肉不刨汤,进庙不烧香,楠竹山铁佛香云寺以及沿途古墓拾遗
铁佛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楠竹山山麓,处在楠竹山镇、水江镇和东城街道三镇交界处。铁佛寺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重修扩建,铸有铁佛三尊,故《佛天洞鉴》称之为“铁佛香云古刹”。如今庙方多自称香云寺,而我们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之为铁佛寺,但是一切种种都是过眼烟云——在1952年,铁佛就已经被化作千余铧犁与诸多庙产一同分予农户,从此香云不香,铁佛与寺尽皆有名无实。
-
转山转水转红尘,在川西见惯了美人美景,还偶遇一场藏族婚礼
2 评论大雪过后的康定城云山雾罩,上班的行人和车辆三三两两,单身汪面对眼前这跑马山,心里想唱再多的“溜溜”怕也只有酸溜溜,倒是想起“打箭炉”的来历不明有趣。有传说三国时郭达在此造箭设炉,故以之名,可实际明代以前书上的叫法是“打煎炉”,好像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打箭炉”这个地名真正出现是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以后。所以“李家溜溜的大姐”我找不到,其实郭达你们也是找不到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