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庙里藏古墓,三教九流,各拜各……

过大溪河,鸣玉场北两三公里外,有一座破破烂烂的小庙。小庙虽小,但因为三教合一,曾为民间自立之“阴曹地府”所在,所以传说鸣玉人往生后也都不用去“丰都”报道,直接在当地就能勾划生死簿,注册在籍,转世投胎了,呵呵。


此地名叫石龙庙,相传始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亦有复建,民国旧县志云:

石龙庙,北路石牛河场北六里,明万历年间创建,初止一室三龛,所奉灵官神独显灵异,远近奔走。自清光绪中年至今,增修左右前后四殿、乐楼、十王殿……

有人测过庙基,原石龙庙遗址大约占地7.84亩,建面4696.9平方米。原有一大一小两道山门,进门是戏楼,然后是三重天井三重殿,依次为大雄宝殿、观音堂和文昌宫,两边厢房又分十二殿皆为地府各司“办公室”,呈现诸如割舌剜乳、下油锅之类的不同判罚场景。暨人去幽冥之境,必须经过“鬼门关”之类的12道程序关口。

所以大山门上有对联一幅:“到此间哪怕百般奸诈,惟这里不徇一点私情” 横批:“赏罚无私”。不过除了横批和庙号,对联其实是近年才水泥新补的,原作早在文革当中被凿毁。


石龙庙几乎是一片废墟,除了山门、台基再无古建,早几年还有两间厢房暨十二殿之一二,后为队部和知青居所,近年也被推倒了重来,修了崭新的水泥房子,没了内味不说,里面的塑像也辣眼睛。比如有看到电动版的“鬼推磨”,用了一个女性晾衣模特,套着铁索,我真忍不住要想歪了,呵呵。


建筑遗迹的话,除了柱础,只有柱础,这是光阴在此蹉跎的唯一铁证,却肯定是吸引不了我来打酱油的说。

我们其实是来找“三贤墓”的,所谓“三贤”暨“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横渠(张载)”北宋三位理学大家,三夫子之墓。


三夫子著作等身,名气煌煌,即不是南川人也没在南川做过官,与我大南川其实何干呢?

这就不得提到另一个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之一暨程颢之弟,“程门立雪”里那位挺瞌睡的主儿——程颐是也。早前在涪陵北岩点易洞的时候,我就简单介绍过情况了,不复赘言。大致情形就是程伊川被“送涪州编管”在北岩点经钩易两年后,又辗转来到鸣玉隐居了五年,其间于此重修石龙庙,并亲题楹联,所以庙里硕果仅存的山门横批和“石龙庙”三字匾额很有可能是程夫子手迹。然后又为纪念师长兄友之谊,夫子又修此“三贤墓”,以志咏怀祭奠。

民国《南川县志》记载:

邑北六十里鸣玉场,石龙庙侧,古墓一所,三函(墓颇高大,石工完整,时似不甚早者)。清嘉庆《四川通志》、旧县志俱云:“墓额刻‘濂溪明道横渠墓所’八字,因疑为伊川谪涪州所为,全出望文生意。

所以此空冢虚墓,连衣冠冢都不是,但确系古迹无疑,只是年代不详,和“点易洞”一样,到底是不是程夫子所为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就像当年文昌宫里供的是孔夫子还是程夫子,谁知道?不过,这种望文生意的初衷毕竟美好,姑且我就信了呗,反正就是顺路打个酱油,呵呵。

饶是如此,“三贤墓”经历风风雨雨百千年,躲过了文革却没能躲过改革。1980年当地修建喷灌池缺石料,于是人们就选择了挖坟掘墓。现如今,只剩下了这三块内室雕刻残件和三拱其中之一拱,七零八落,一片狼藉。

再有,这一地的“废墟”好像也就没什么可说道的了,这如今香火廖落,没有大把资金支持,石龙庙的复建工程有一搭没一搭,断断续续。新不新,旧不旧,也挺不伦不类的。

倒是散落在各处的雕像残件其实还蛮好看的,虽然尽都断头断手,缺胳膊少腿,但仔细端量这些个清代雕塑工艺要比现代人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儿,无论神人,无论僧俗,造型总之生气灵动许多,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特色风格。





不过好看归好看,但这瓶“酱油”它也分层分色,各处场景色温区别实在太明显了,怎么看都不像一天拍的,所以最后把我惹毛了,全搞成黑白,呵呵。

石龙庙里藏古墓,三教九流,各拜各……我到底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怎么着都无所谓了。

看完就完,拍拍屁股,走咯。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