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回心,自有转意,谁也别指望我会浪子回头!

某天,手机突然刷到武隆凤来镇还有个回心阁,我竟然不知道!恍惚中更是一眼就被那类似藻井的砖砌穹顶给种了草。镜头再转到室外,西域阿拉伯式的穹顶外形又一晃而过,脑海里不禁冒出一个形容词——就是感觉有些“土洋”,“土洋”的。

回心阁01
回心阁02

是吧?即便到了现场,我第一眼的感觉,依然觉得这个穹顶还是有几分清真风格。尽管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来可不就是来假装考证到底是不是中西结合?看看有没有回回阿訇的影子?

诚然,属实是我想多了而已……

这顶或者说是盔吧,其实正经也可算作一种国风国潮。因为现场观察确认下来,我能联想到的居然是影视剧里忽必烈头上戴着的那顶帽子。如果自觉忽略掉那六只小翘角,这不妥妥就是蒙元军队头盔的制式造型?所以,这一路从突厥斯坦干到蒙古利亚,在我眼里好像真就跳不出这种大圆顶印象量贩的怪圈了,哈哈。

回心阁03

回心转意,确实多出了许多弯弯绕绕去。这回心阁位于凤来镇高寿村涂家湾,建于清同治辛未年(1871),阁身呈等边六边形,全部以条石垒砌。阁内用木楼板简单分作三层,每层均有大小不一的开口,旧时辅以门窗。而阁顶对应则为回形砖砌六面翘角宝顶,层层内收而拱起,凸显圆弧外形,但是从整体造型来看,很明显这其实是一种仿中国古石塔的建筑风格。唯一区别之处在于此阁等边等距,因为不高所以无需修身,也就没有逐层递减面积。

名字回心,该有回音,所以我在想一则肯定是因这回形宝顶之故,二来估计也是为当年阁内常有警钟长鸣。

一声响,六角恸,八方响应,十面埋伏……

回心阁04
回心阁05

警钟长鸣可不是我随便打胡乱说,昔年李朝钦募建回心阁的初衷可真不是一时兴起,为了要在这深山老林穷乡僻壤来教化斯民。墙壁上有篇《刊神主序》直接就道明了起因:

己巳春(1869),豺虎逼人,虫蝶损禾,人心惶廹,解免无备。有李公朝钦者为人慷慨乐善,思除物害……

一体同心,古人与今人也没什么不同,当野兽泛滥到危害庄稼的地步,除了没日没夜地小心守护,也总有人想着要防患于未然,不时弄出一些动静与声响,指望着能把各种禽兽给提前吓跑逼退。所以回心阁的第一作用其实是个预警哨楼,因为阁内有钟,每日课钟点卯或在需要时就会响起,声闻数里。

再有居士每日净手焚香虔诚祷告之下,其情可悯,上天感念其功德无边而惠及里甲人等,好像也不是不行。

回心阁06

道统乾坤驱虎豹,功参日月利君民。

诚哉斯言,一句顶一万句。所谓山有灵,水有灵,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在人气与文脉的共同加持之下,修行修心,想必定能证道圆满。

我对门口牌匾和楹联上的书刻水平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阁内墙壁上的其他碑文或有风化或被遮挡,自是不能通读。所以看到最后我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跟着大声念出一句:“此神何以灵?值南平儒士登此地之灵境。” 至于字对与错,认清没认清的,好像也不那么重要噶?

哼哼哈伊,啥儒啊士的,至少我也是南平人呐。

回心阁07

记得我当年曾经给我那个写袱包的工具网站想过一句 slogan :“非迷不信,向传统致敬。”如今回头再看,这话也不是没道理。你看哈,受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和历史背景,并且有着儒士道三教以及巫傩文化背书的大前提,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仔细看,慢慢品,或许你还是会偶尔发现一些蠢萌蠢萌或者丑乖丑乖的有意思的小东西。

心之所求者往往达不到!所以任何信仰的初衷,其实都只是因为自身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胸中才要抱有“一团和气”,不要一味地摒弃,一味地拒绝。

回心阁08
回心阁09

饶是如此,在这二楼一底的婆娑世界和无量大观里,一眼望去我依然分不清什么旺上宫还是灵宵殿,也认不出玉帝和西王母。

毕竟,就这二把刀的造像和妆绘水平,又有那么多的神祇“修建禋祀,同享禋祀”,而每一尊神像的背后又都代表着一种阶层一种力量一种期许,万千汇聚,怪力乱神。哪怕是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刻进了骨髓,我也不得不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么多的神仙我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特么的,玩呢?闹呢?西王母咋可能有胡子?抱印的神仙都有俩了,字还不清不楚,天知道是玄坛印还是敕令印?

回心阁10
回心阁11

我不信鬼神只信自己!但最最起码我还是愿意认清那谁是谁来着。而我来也就是看看景,瞧个顶,读下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

若有回心,自有转意,但谁也别指望我会浪子回头!一语双关是个好意境,我特么也不特只是为了回心阁而来的……

现在我越来越爱读碑,尽管太多太多的千篇一律没什么稀奇,甚至有时候看着那一串串的马屁功德我就犯晕犯恶心。但强忍着读下去,偶尔一个词一句话就能瞬间解了我心头之迷。

所以从来不为五斗米,当然也不为块八毛,想说就说,想走就走。

随心,随记,无聊而已。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