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自己记忆力退化,但是一觉醒来发现已经到了龙鸳路上去往木门寺的岔路口,非常笃定的对老司机说:“没错,就是这,上次错过我记得非常清楚”。不过,发现右边又立了个大佛寺的招牌,正纳闷何时所立?结果老司机问也不问就又手滑,直接拐了上去……
大佛寺其实就在路边山坡上,因为树木遮挡才没那么显眼,但其实也根本没啥看头。一看才修,大佛都还没开光的嘛。大佛下又搞了一排N多莫名其妙的罗汉像,没有108个,但其中居然还有唐僧师徒,有貌似济公,而济公边上有一罗汉操琴,一罗汉托元宝塔……这古今穿越,大俗大雅,我真的看得一脸的黑人问号。关键是工艺和风格也很“民间”,水泥墙上糊弄的,连摩崖都不是……和所谓大佛一样的粗糙拙劣,要不是地盘不算小,我还真怀疑又是出自安岳哪位信徒大爷大妈的涂鸦圣手?
我真的非常不屑,转身就开溜到厕所。
人家朝圣要沐浴更衣要斋戒,我却到了庙里才来出恭,感觉是有点儿大不敬呢,嘿嘿。
木门寺的路很好找,直接一条乡道到底。
不过沿路风景还是和古来有些迥异或者说其实有点儿煞风景,比如这乡道直接从牌坊后面穿过……
其实,不用多花一文钱,只需把线路再往坡下退一退移一移,让公路往山下过,人从牌坊走,那才接近或者说还原于古时,才能更好的体验这种三门连穿的曲径幽深嘛。
牌坊恍眼也不错,可惜楹联字体被凿,雕花被毁,细看还是叹息连连,太多的精致失落于那个年代,找不回来。
后面的木门寺也明显刚刚培修过,古朴之中藏着新,房顶更与新房无异,“四合院”不算小但也不过当年九牛一毛。
据说1951年川北土改时,木门寺僧徒被分为三大房,并强制归还原籍,全部庙产被分给贫下中农。53年到57年,通贤、石鼓粮站将大雄宝殿作为临时粮仓。58年以后,石鼓乡中心小学迁驻木门寺。60年,古戏楼、千手观音殿、天王殿、真武祖师殿和送子殿被拆除,改建木门村小学和石鼓、胜利乡政府。“文革”期间,木门寺又再遭严重破坏。时至今日,木门寺仅余无际禅师石塔亭和大雄宝殿及两厢偏房……
饶是如此,木门寺到了今天依然还是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0公里的石鼓乡木门村的清凉山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寺前立有石牌坊,前后上书“东普禅林”和“觉梦成真”。寺内有一塔亭构建奇特,独具匠心,是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种罕见古建筑。因其塔亭仅只两扇大门使用了木料制作,其余部位均由全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门寺。
木门寺塔亭外观其实与普通古建无异,并不显眼,近看才发现内藏乾坤,是大盒子里装小盒子的双重结构,三层的木殿内装着一间石室(无际禅师亭),石室内又安置着无际禅师的尸骨塔。
内层无际禅师亭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成“介”字形,长7.8米,宽6.8米,高12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头、房瓦、滴水、椽子等均为石制,亭盖系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坐北朝南,两侧东西各有矮墙,内檐四周施云纹斗拱。
外层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大殿,穿斗式架梁,梁上书“雍正九年”题记,应为清代保护石亭后来兴建。
无论石建和木建都式样繁杂,雕花精美,要不是石头被涂上了涂料才让人不禁忽略了这木石之间其实该有的天壤之别。
古代中国,土木玩得挺溜,但用石料除了围墙造桥,造屋还真是少之又少,更遑论这石工的精巧程度惊为天人,所以木门寺这国宝当之无愧!
大殿外砌带檐石墙,石墙里外作碑,刻字画,并与石室之间间隔大约1.5米,中间形成回形过道,过道里左右分立俩大石碑,一为《清源无际禅师语录记》(道林塔院序)碑,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碑,二字之差,分别为明天顺元年(1457年)和次年所刻,记有木门寺塔亭兴建始末及无际禅师语录、生平事迹,甚详。
两块石碑都保存完好,肉眼可识率十之八九。不过,以我弱智的文言白话功底,字又不尽然完全的情况下,实在是读不了几句就不忍卒读……
围墙内刻画的行云纹和宗教图案,为清末同治八年(1869年)徒子徒孙所描述记录的无际祖师爷生平事迹之类。墙外则尽刻名字,是为功德碑。
另,过道角落里临时安置的两件古物也挺精致。一为龙纹柱础,二则貌似骨灰石塔(当时没注意。手抖,照片又糊了,只依稀辩得中间刻录第五代僧云云)。我以为,按无际排序临济宗第十五代,那么这五代僧怕也是无际师祖,所以这玩意儿怕是寺内最古,没有之一吧?
木门之内,穹庐斗室里安放着无际禅师的尸骨塔。据说此塔原为“生基”,是无际禅师(1380-1446年)亲自主持建造,以备自己身后之用。后来在京圆寂,灵柩归蜀,明英宗复又下旨敕建塔亭。
无际禅师,生于1380年,安岳折桂乡(姚市镇)人,俗姓莫,讳了悟,法号无际,临济宗第十五代禅师。幼颖悟,好诵佛典,20岁出家为僧,遍历蜀中名刹,参礼诸大尊宿,后行脚云游,走繁昌山中,参禅宗高僧古拙昌后,得其真传。返回安岳后,主持改扩建道林寺,继续苦习禅法,著有《道林录》。而后“四方缁流仰之若泰山,信之若蓍龟,寻踪蹑迹,云集川赴,而卒莫避焉”。其后声望在明朝正统年间达到顶峰,被英宗皇帝召至京师,敕封护国蚕骨宗师,“登坛说法,观者如堵”。
一年后,无际禅师圆寂于京。明英宗“遣礼部员外郎黄顺赐祭,俾其徒清贫函骨,给官舟归于蜀”,于清凉山木门寺建塔亭葬之,并御书祭文:“尔早游空门,坚持戒律。比膺召命,擢为宗师。方振法音,化人为善。溘然圆寂,良可悼嗟。兹特遣祭,尚克歆承”。
石塔五级八角,高4.7米,须弥座塔基,内葬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镜,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
塔之上,石室顶部呈穹窿状,中心雕团花图案,内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每朵卷草上面圆雕禅师弟子像一尊,身披袈裟,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个个面部表情悲戚凝重。
上面那句卷草斗拱的介绍,我抄度娘的,实际并未发现拱上有弟子像,估计有也是原来有。
室内空间狭小,又有一小伙儿正作钢笔素描,其母手机为其掌灯,混不开也不好拍,于是随便摁两下快门就走人。回来一看,果不其然又全糊了……这趟实为偷懒,相机全用的P档,废片率简直了,破了新高,甚至我都找不到一张满意的题图,呵呵。
然而古今殊同,内外同样有别。初来咋到,我就奇怪外殿咋在屁股后头修了一门楼,人不从此进,里边又空空如也……想不通。
结果网上一搜旧照片,恍然大悟,原来这近年所谓的培修保护之外其实又包括了拆除。国家地理上的照片清晰地显示,本来门楼下还有立佛一座,我们晚来了七八年,呵呵。
拾级登高,无人讲解,除了文字记录,谁能做个古今衔接呢?
守门的老汉倒是落教,但他开口便说此庙是鲁班与赵巧打赌所建,我一听这把人为当神迹,把传说当正史,也就懒得听下去了。石室内外,整个庙内那么多碑刻,那么多的记录,咋能睁眼说瞎话的嘛,哈哈。
塔亭门楼下分立两座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带檐石柱碑,碑身六面,刻六字真言及清朝历代续修外殿的人物事项诸多记录。门楼柱下还靠着一残碑,上面明确记录诸多人物出资以及石匠谁谁……
另,庙内还存有一墙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东普木门禅寺前后修葺工成总记》,我只关注塔亭并没在周围转,是老司机在大雄宝殿还是厢房附近发现的,直接借图了。
佛缺,吾悟也缺,没有慧根自是不能凭空瞎白话。
因为并不修行信佛,我对无际禅师生平以及影响其实也了无兴趣,我就是来这塔亭打酱油的,看个稀奇,看完就走……
回重庆又摸夜路了。好在才八九点钟,卤菜摊子还没收,回家还可以有夜啤酒,呵呵。
《木门寺》. 百度百科
《木门寺:木石之盟 木殿与石亭的传说》. damang . 远方网
《癸巳春巴蜀飞奔行之安岳木门寺》. 朱一点头 . 豆瓣网
《安岳石刻:大足之先声》. 国家地理网站
《道林寺:一枝一叶总关情》. 李宁 .《看四川》. 2020年6月刊
往期相关游记:
① 《大自然鬼斧神工,茗山寺里有我见过最美的佛》
② 《明王度劫,古塔镇妖,也来扒一扒安岳孔雀洞和报国寺》
③ 《不懂装懂,逛一逛安岳石窟》
④ 《普州寻墓,补一回小学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