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鬼斧神工,茗山寺里有我见过最美的佛

孔雀洞出来,没花多少时间就来到了茗山寺,因为二者距离确实很近。而我之所以对安岳,对茗山寺心心念念,就因为网上流传的寺内那几龛被风化过后的石佛造像,那如水似波的天然肌理,非是一般的吸睛……简直美得不可方物!

学过设计的人应该知道,肌理这个名词或者系统,一般专业课程至少都要用到一个章节以上来特别阐述教学,因为美感的不可或缺。所以光看图就没啥意思了,必须近距离好好欣赏一下。

茗山寺又名虎头寺,坐落在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寺不大,新修的不作算,就一个四合院外加两间厢房。虎头山也不高,三面环崖陡立十几二十米高,正好够开凿佛龛,于是渐渐成形于两宋之际,而也正因为如此,茗山小庙才得以在千年以后以佛闻名。

另,虎头山上曾有虎头寨,现仅存一寨门和围墙若干,因为封堵不能接近,不知成因亦不知何人何时所建,是为土匪盘踞还是乡民为了躲避兵荒匪乱,尽皆不详,好像也无人关注,反正网上查不到。


四合院虽小但也有些年头,乾隆六十年(1795年)碑文记之:“(茗山寺)自岷山蜿蜒而来,层峦耸翠, 俨如猛虎状, 故曰虎头寺。”那从山门易之茗山来讲,四合院在乾隆以后又极有可能再重修过,我并没找到相关记录,估计再怎么着一两百年总是有的。

山门口和殿内的泥塑其实也蛮不错,做工考究,手法细腻,值得细品。虽然积灰,但是身上彩绘颜料历久弥新,看着年代感要打些折扣,所以我一门外汉着实分不出这些东东是否古迹真迹?不过想来现代工艺怕是也没那么注重细节和传神。但个人觉得如果是素色底胎,这些泥塑反而可能更加鲜活。

韦陀的金刚杵比履及地,显得小寺小庙的确实有些小气……一行三人差点都没能进了山门,因为守庙的老夫妻当中那位阿婆确实不大好说话,多的我也不想说,好多网友游记对其人都有记录描述。反正说好听了是敬业,说难听了就是有点儿刁难,总之后来者要去之前最好做个心理建设,脸皮薄了真进不去,最好祈祷遇上的是大爷而不是阿婆,呵呵。

神案上香油和香灰扑得到处都是,木鱼声声也不知道敲出了几多年岁,只是以神佛之莫测高深可又真能探得人心诚意几何?


四合院内密密麻麻立满佛道和民间诸神像,三教皆有。还保存有几块碑,多为功德碑,其中《灶神碑》被风雨剥蚀了将近二分之一,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重修虎头寺序》保存还算不错,字迹清晰,辞藻华丽,可以回味细观。碑文中极尽描述茗山寺风景,犹如眼前慢慢展开一幅水墨画卷,“古径回环,群峰拱翠,恍若列星万壑,浮岚俨如飞雾……仙境也。


▲ 茗山寺石窟造像分布图 / 来源参见文后备注

书归正传,闲言少叙,出了山门转山一圈,观佛去。

茗山寺石窟同安岳诸多石刻一样皆为浅龛,绕寺一周,沿虎头山圆形分布。如图所示,1、2、3、5、8 龛保存不错最有看头,4、6、7 和 9、10、11 龛皆已毁,或者有点儿痕迹我也没找到看不出来,12 龛风化严重。

1 号龛为平顶方形龛,宽 4.5 米、高 5.2 米、进深 0.9 米,其中基座高 1.6 米。龛内造坐像两尊,右侧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东岳大帝。其中东岳大帝为清代补刻,宽 1.7 米,高度略低于毗卢遮那佛,整体风格与毗卢遮那佛接近,但姿态较为僵硬。两尊造像表面保留的彩绘为清代或更晚时所妆。右侧墙上镌刻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题记一则,文中提及“塑作东岳神”,成为东岳大帝造像的明确纪年。


2 号龛平顶方形龛,宽 5.7 米、高 5.7 米、进深 0.9 米、基座高 1.5 米。如头图所示,龛内造坐像两尊,左右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均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简洁粗略。坐像全高 4.2 米、莲座高 0.8 米、头高 1.2 米、宽 1.7 米。两像造型、尺寸都相近,不同之处是大势至头冠中央为佛塔,双手托钵,而观音头冠中央为立佛,双手托经书。

2 号龛实为茗山寺石窟代表扛鼎之作,整龛石窟从背景到佛像尽带波纹肌理,美翻。


人工已是大巧,而大自然的手笔更是锦上添花,至于说这风化成因,为何会产生此种肌理?这就需要专家学者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了。

老司机也发出疑问:“同一尊佛像,为啥就头冠都保存这么完好,几乎看不到波纹?”

嗯,最后通观下来,我总结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头冠细节繁复,可能形成了某种不同于其他部位的气流和作用力,因为我发现波纹肌理大体都是出现在原本光滑的地方,越光滑,波纹越严重,所以脸部也不能幸免。

3 号龛立面呈方形,因处于山崖的转角,平面略呈扇形。窟宽 5.4 米、高 5 米、进深 1.7 米。此龛以文殊师利立像(通高 5 米、头高 1.1 米、宽 2.2 米)为中心,立像上方的崖面被打磨平整,刻有“现师利法身” 五个大字,单字高约 0.7 米。题字使用双钩行书字体,应系明清时增刻。

我就奇怪文殊为啥不执智慧之剑?后来得知原来还真有,从图上看右手确有缺失,据说损毁较早,具体时间已不可知,原本确实持有宝剑。左手原也托有三册经书,可惜也于二零零几年的一场大雨中塌毁,现仅剩一块“板砖”,还是水泥后来重新沾上去的。三册经书据说也有几百上千斤,全靠落地袈裟作支撑上千年……所以,这窟摩崖造像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力学的杰作。


我跟老司机不约而同在同一个位置拍来拍去,背后总感觉菩萨斜眼都不爱搭理,似乎有话没讲出来:“哼,两个老杂皮好生点拍哈,把老子拍丑了,小心一板砖给你们撼来……”我开始有点儿怕师利现法身了,哈哈。开个玩笑,俗人俗念,菩萨当然不会口出秽语。


▲ 时光才是最牛逼的雕刻大师


文殊师利像两侧的岩壁上现存圆形小龛 8 个,其中菩萨身体右侧 5 个,左侧 3 个。由于左侧岩体的边缘残存两处圆龛痕迹,推测原本亦为 5 个圆龛,构成对称格局。但是文殊右手边背景佛像风化特别严重,却也是茗山寺波纹肌理最美之处,谁看了都会忍不住喜欢。

5 号龛面向正北,立面呈圆拱形,位于山崖转角处,底边宽 4 米、高 6.1 米。龛内凿刻毗卢遮那佛立像一尊,身高 4.7 米、头高 1.4 米、肩宽 1.7 米。

此尊毗卢遮那佛面相圆润清丽,螺发垂耳,鼻部略有残毁,身姿颀长,衣纹流畅,姿态左右基本对称,只在细微处稍有差别。双手结智拳印,风化较为严重,腕部各戴一镯。跣足立于莲座之上,足前掌和莲座风化也较严重。


佛像造型整体简洁明快,最为复杂同时也最为精彩之处在于头顶的花冠。花冠正中化出的形象为柳本尊像,该像主要见于安岳和大足的石窟,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区流行的“川密”信仰。柳本尊柳居直,就是之前游记,我说他的修行很是“蛋疼”的那位居士了。

转过山角,8 号龛又名“观音堂”,是茗山寺石窟诸龛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龛平面呈马蹄形,前部为近年搭建的木质屋檐,上门加锁,后期人为干预严重,明清时期的碑刻和小型造像大都在此处集中存放。

此龛主体为背靠山体的两尊菩萨立像。造像位于基座之上,座高 1.15 米,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两尊造像尺度相仿,通高 5.1 米、头高 1.1 米、身宽 1.8 米。

所以有点闹不明白,观音已在二圣像其中,为何后来又要加塞一个座前小观音,变成观音主场?不过看工艺也还将就,不算慈眉善目,但也不是那么不可接近。


▲ 8 号龛平面示意图 / 来源参见文后备注

观音堂进不去,基于此前你懂的原因。门缝小,镜头也伸不进去,所以只能手机进去逮个空儿。

里边东西虽多,但两厢杂乱,而且菩萨罗汉尽皆无头,碑刻也不甚清楚,不好看所以就不放图了,放个平面图示意完事。

据资料中描述观音堂内现有碑刻 7 块、摩崖题记 3 处,以及释迦、观音、童女和十二圆觉等高约 1 米的石造像。碑刻中较重要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培植碑。摩崖题记风化严重,未见纪年信息。部分造像的来源不甚清楚,保存状况亦不完好。龛内还有清泉圣水一眼。


▲ 12 龛第 11 座疑似天王像

现存石窟遗迹到了观音堂基本就算瞻仰完毕,但落下了第 12 龛,我是故意,因为此龛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且风化过后的风格与前面诸龛完全不同,倒是与我们后来在马路边发现的野龛接近,所以故意排到最后。其实,按浏览顺序这才应该是第 1 龛,所以我以为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简报,分布图里把它排到 12 龛,想来也是和我的用意差不多。

总之,前面 5 龛才算是我此前见过的最美的佛雕。


12 龛坐北朝南,位于茗山寺山门西侧,龛前建有木质屋檐和石质廊柱。龛平面呈凸字形,原是崖壁上向外突出的不规则岩石,于岩体表面雕凿造像。造像风化严重,形容枯槁可怖,就像骷髅架上配了一对“招子”。

现存单体造像 11 座,其中由最西端 9 座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 ,且体量 、风格相同,应归属同一组,造像都身着铠甲,面部表情夸张狰狞,差异在于所持法器和姿态。第 10 座与前 9 座体量相当,但位置稍靠下且处于转角处,加之风化严重,难以判断与前组造像的关系。最后一座位于朝东的崖面上,体量略大,造型也有所不同,似为天王像,竖眉鼓目、髭须浓密,应该不属于前一组合。

后来,出了茗山寺往安岳县城方向前进时,在公路边又发现一野窟也是风化极为严重,比 12 龛更甚,而且佛像都不完整,应该是文革期间全被砍了头。


即是野龛,自然无从查证,佛像背后有字不清,不能辨认完全。要不是其中有石工留名:“奉佛李(大)朝男李(大)元□□”,仅从风化过后的大体衣着服饰,已然汉化过后的佛像嘛,差点就让我以为这是道教石窟。


非专业人士就这一点可怜之处,只要没人介绍,没有资料可循,那就只会端起相机说:“好看,好看。”但你要问我具体好看在哪儿?我真不知道,反正比我好看,哈哈。



▲ 茗山寺和毗卢洞的“狗保安”/ 摄影:Ant

离开茗山寺时,正好遇到也是从重庆冒雨出来的两个小年轻,学生模样,带着老人来课钟点卯。老司机于是便央求帮带零食给庙里的狗……老司机和好多游记作者一样也是爱心泛滥,总觉得守庙的狗子都吃不饱,都好可怜,之前在孔雀洞,后来在毗卢洞,他的轨迹图里都有出现“狗保安”的踪迹。我笑他多虑,没养过真正的田园犬,还好他没反诘我没爱心,不然我可就要不怕围攻的吐槽爱狗人士的伪善了,嘿嘿。


▲ 茗山寺外的神庙,所求六畜兴旺 / 摄影:Ant

本来嘛,“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同为六畜,凭啥狗就要高猪牛羊一等?别跟我说狗通人性与人更亲近,我农村人说老实话,养过各种宠物的也该知道,六畜当中其实无论哪样,你喂好了都通人性,都和人亲近不得了,买卖牺牲都会让人舍不得。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养过的那只一唤就来,会跑操,会开水笼头的可爱的小牛犊,那最后还不是该咋是咋,被别人买了去……

慈悲,其实是个伪命题!所以我观佛并不信佛,当然也没忌口,言外之意你懂的,呵呵。

因为两年前就去过毗卢洞了,所以我就没陪老司机进去,省下一包烟钱。

在路边闲逛的时候,发现毗卢洞前面竹林里的菌子长得也挺好看,只不知食得食不得?嗯,不独信众,那些口口声声讲慈悲的人都该改吃素,古有神农尝百草,而今谁来试试先?关键吧,如果说要有大慈悲,我会觉得茹素其实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花花草草也是有生命的。真慈悲,连辟谷都不可以,你得先了结自己,嘿嘿。

等老司机再出来,打马扬鞭,便往木门寺而去也……

图文资料参考:
《四川安岳县茗山寺石窟调查简报》.西南民族大学石窟艺术研究所.四川文物.2015年第3期.总第181期

往期相关游记:
① 《明王度劫,古塔镇妖,也来扒一扒安岳孔雀洞和报国寺
② 《不懂装懂,逛一逛安岳石窟
③ 《普州寻墓,补一回小学课后作业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2 条回应

  1. Sam.Z 说:

    灶神碑,我居然看成了亀神,文盲实锤了。风华的佛像真是大自然的杰作,莫名的美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