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焉能不思家?

在网上闲逛,找到几张网友发的关于家乡的图片,因为今年没回家,一时不由感触多多!

鬼王山

[ 鬼王山 ] 这是我家屋后的大山,整个水江镇都在它的脚下。因其山势突兀,乡人皆称之为“鬼王山”,其实真名叫归望山。曾经到过山顶,俯瞰脚下浮云飘渺,熟悉的一切都浓缩成一幅写意的山水,还真有“会当临绝顶”的气势。记得山顶上有个叫黑桃坪的小村庄,那里的人的生活给我的感觉就像桃花源。到现在也没弄明白,那角度近乎垂直的山路上,那些人怎么能做到健步如飞?不过,记不清楚的是那黑桃坪下面的九井村那个小石桥上那幅倒在路边的对子:九龙桥上龙飞舞,鬼王山下凤跃腾。也不知,原文是不是这样?只记得,当时桥下流水咚咚,山雾铺着路面上来,还真觉得有鬼,呵呵。。。

铧耳山

[ 华耳山 ] 这山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年,冬天的时候就会和母亲或者伙伴们一起上山去砍柴,用来取暧和熏腊肉。贫穷的那些年景,母亲为了节约运费,还自己上山背煤来烧,不过我终是没试过,因为毕竟太小。后来长大了,却也不用背了,呵呵。。。所以,有时想起来,母亲和这华耳山是一样的伟岸!不过,小时候不懂事,有时是为了逃避家人的责骂,有时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浪漫,也会悄悄的跑上山疯个没完。所以,至今仍忘不了那红籽和“冷饭巴”(此种植物物具体学名叫什么,我还真不知道)的味道!

水洞

[ 水洞 ] 这地方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一切都只是个印象,因为毕竟从没真正去过。有好几次到了脚下,却最终没能一睹芳容。可惜的是网友没把瀑布照全,据说发水的时候很是壮观。可别小瞧了这洞,水江的母亲河——团凼河有三分之一的水源可是它的贡献!所以,下次回去,无论如何也得去看看。

大桥

[ 大桥 ] 可惜网友只照了这大桥的龙头。我好像有张合影里有全景,改天发上来。这里应该是记忆里定格最多,也最久的画面吧?都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在这里流连。和儿时玩伴在上面大谈未来夙愿,和初恋情人在桥下嬉戏缠绵,记忆的泛滥就像桥下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前年回去,我还刻意去找了我那曾经刻在桥墩上的名字。想起来,当时其实也和赤名力香的心情差不多,自己的名字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刻上去的。唯一不同的是:在力香,“永尾丸志”这名是其本人刻上去的,而在我另一个名字却也是出自我的手。不过,就算续拍了结局,力香最后也还是和我一样地只能在熟悉的地方凭吊模糊的人物,逝去的影子!

鸣拉,二十几年一晃过去了,龙头如今不知飞向了何处,桥身也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现实就这样肆意地把记忆涂抹得如此的苍凉!流水尚且知道有个去处,可我的初恋,我的记忆却去无方向……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博客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8 条回应

  1. 杨柳青青 说:

    你好,老乡。
    在哪儿发财哦,难得有这份思乡的情怀,我家也在鬼王山下的郑家湾,你说的那些地方当然也是再熟悉不过。至于鬼王山,其实它就叫鬼王山,不叫什么归望山,祖祖辈辈的人都这么叫,何况还有老兄提到的“九龙桥上龙飞舞,鬼王山下凤跃腾”的石碑呢。叫归望山这个名,不过是八十年代学校的老师嫌鬼王山这名太土吧,就让学生写作文时写这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归望山了,我家有民国时的县志,可惜不全,只有几本,没有讲山脉的,所以没有鬼王山资料,当然,更不会有归望山了。呵呵,不管它叫什么名,这总是水江的象征,在水江人的心里永远是哪么亲,是值得水江游子永远思念的。

  2. 白冰 说:

    呵呵,欢迎来自劳动村的乡亲!俺是三队的农民,目前在重庆混日子。
    至于说到山名,不管是以鬼而王山还是盼归而望山,初衷总是好的,大家都一样的热爱水江石!所以,还是一样的美好,家是醉美的回忆啊,哈哈!

  3. 破碎心空 说:

    老兄:你的那些照片啥时拍的哟?看了好亲切.我还是小的时候,春游去过鬼王山了,也有好多年没走过那大桥啦,看后勾起了儿时的好多回忆…

  4. 白冰 说:

    大哥,请细看文中第一句话啊,我可不敢窃他人之功,呵呵。。。
    我也是因为被勾起了很多回忆所以才贴过来的,配上自己的文字而已。

  5. 心碎了 说:

    叫你一声大哥好吗?我看到这些真实感触太深了。使我不禁地想起了我的家。

  6. 白冰 说:

    水江人?不经意发现在网上还经常遇到家乡的朋友咯,呵呵。。。

  7. 杨布擂 说:

    最难忘的是水江烧腊,月是故乡明。

  8. 白冰 说:

    过去咱穷啊!最难忘的应该只有锅粑洋芋,美味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