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是不是还有人不会写老袱子?

要过年了,又要写“老袱子”哇,是不是还有人整不会?

好多年前,我曾经搞过一个单页专门介绍传统“老袱子”的写法,因为时间实在太过久远,而且版式也确实有点儿怪异,所以一直都没能做手机适配,除非改版。但我连适配都懒得做,又怎么可能再改版呢?饶是如此,对比我网站每天不多的几个可怜流量,实际这个单页反而是老鼠拖木掀占了统计数据的大头。也就是说,我那些洋洋洒洒,动辄几千字的图文游记都没这个有影响力,实在是啪啪打脸——这些流量可都是通过搜索引擎自己找上门来的。也许,这就是所谓传统的魅力吧!



这不前两天我说我又开始捡起曾经丢掉的一些东西嘛,每天码字练代码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地想说干脆用python写个自动生成袱子的工具来练手。后来又转念一想,独乐不如众乐乐,还不如写成网页直接给原来那张单页做适配咯,起码也算是对得起那些零星看客不是?于是说动就动嘛,毕竟都耽搁多少年了……开始我以为就用php写算了,但只建了个json库过后又觉得实现方式总之绕不过大前端,于是最后又改全用js来实现了。总之,我这半壶水二把刀的代码水平,能写出来也就不错了!

功能倒是基本实现,但是UI嘛就算了,暂时不作考量。设计这块丢得实在太久,无论创意还是技能,一时半会儿也都捡不回来。就如我上篇文章说过,真的是想得到为不到了,呵呵。而且,此次目的纯粹,就是为那张单页做适配嘛。所以好看不好看不重要,只要手机端能够正常访问切换,而且页面不致凌乱就算完事齐活。当然,功能上基本的可圈可点还是很有必要。

叭啦叭啦这么一大堆,还没说到重点,甚至我都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啥叫“袱子”?

“袱子”即袱包,就是民间传统祭祀烧纸时最顶上那张封皮,以其格式而言,用现代白话解释那就好比给阴间打钱汇款用的信封或者快递单,嘿嘿。

印象当中,北方的话我不清楚,但南方各省好像都有写袱的习俗,后台统计的地域也不要太明显,尤其我大四川特别风行。至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修房上梁什么的通通要向先人写袱烧纸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三言两语我还真是说也说不清楚,民间有许多传统也有很多典故,也许还和本土宗教信仰有关。

除夕烧袱意为请往生先人回来与后辈佳节同乐;清明本是为介子推寒食扫墓,后来慢慢就惠及到自家先人;再比如“包袱”期会上的“上元”、“中元”、“下元”又与道教三元对应。道教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水”三官。天官喜乐,故元宵节要燃灯。中元闹鬼,是为鬼节。另一说法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节日由来,也就是三官诞生之日;而中元即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当然也和地狱和鬼怪相关。再说有些“包袱”皮儿上会印有莲花图纹,那也是明显佛教特征了,当然道家诸神好像也有坐莲的习惯。而且现行的袱包格式,其实就是传自道家规矩。总之说法很多,我就不一一摊开细说了。

总之这就是个形式,而“袱子”所谓的格式,就跟我们平时写信封一样,各地也略有不同,但大方向上总是一致的。就是什么时间什么理由写给什么人,然后又写了烧了多少钱,如是如此而已。

很多人总也学不会,觉得复杂,不过就是分不清各种期会缘由,比如:正月写岁首或上元会之期,清明用拜扫或清明化袱,端午写蒲节化帛,七月半为孟兰或中元会之期,腊月用岁暮或下元会之期……还有就是也分不清各种称谓转换,比如显考和祖考的区别,什么人称公称母,什么人称太君?再比如更特别的继父、干爹、丈夫前妻、妻子前夫等等,林林总总各色人等该作何称呼?

所以,以上便是我要写这个小工具的初衷咯。

还不会写“袱子”么?填空题你总会做的吧?照方抓药,选项全填就是了——如果是单写给某个人,比如爷爷健在只是写给奶奶的,那也很简单的嘛,选择“祖父母”,然后“祖父”那一栏名字后面空着就是。但请记住一个简单的要求,那就是古代女子无名,出嫁从夫,所以即便是爷爷健在也还得留他个姓氏的。称呼习惯嘛就是夫姓加上本姓,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比如“魏刘氏”。有且只有一种情况下,无需冠以夫姓,那就是女子出家或者未嫁!

格式都是通用的,区别就是中间的主谓称呼,有且仅有两种,一种是单人单列,一种是双人并列。

大体就是,右起第一行,抬头便写:“恭逢(某某)之期虔俱信袱冥财(多少)封”,后面为契合时代发展,还可再多加一句“(多少)捆(多少)万元整”,因为现代人有烧冥币的习惯嘛,而根据老辈子的说法,是钱就得落实到人头,不管散纸钱还是阴票子,如果不写具体数量就要丢包,就可能就收不到,呵呵。

然后再起一行,抬头只写俩字“奉上”,像写奏折似的,一种敬畏格式而已。

另起一行,中间主体按“故显(考某公讳某某 / 妣母某氏)老(大/安)人(正魂/淑性)名下收用”的格式排序,单人单列,双人并列。其中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比如男子称大人或府君,正魂或正性,女子称安人或孺人,淑魂或淑性。而除父母称作显考(妣)不同外,再往上皆称祖考(妣)就行。而且切忌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要作避讳。另,除母亲称母外,再往上的女子皆可称作太君。至于平辈或小辈则不用诸多忌讳,直接写如“故胞兄某某某正魂名下收用”即可。

再然后就是谦称落款和日期了,孝子贤孙,具体称呼因人而异。不过切忌日期为阴历甲子纪年就行,如果按照正统写法,虽说如今天朝没了皇帝,但其实换算成“黄帝纪元”也不是不可以。算法嘛也挺简单,就是现行公元再加上公元前2697年就可以了。比如今年是“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二十年”(2023+2697)。

末了,多嘴一句小贴士。死者为大,什么大人、府君的其实不过是一种封建社会官本位的思想作祟,尊称而已。你想嘛,如果人人都作一郡太守令尹什么的,那还了得?女子同理,《礼记》有“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自宋以降,到明清形成规制,一品二品官员之母或妻称为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所以呀还是那句话,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大人也好,安人也罢,不过是一种民间的求不得苦,就好比那些烧灵时还烧宝马、别墅什么的。尘归尘,土归土,有些东西一辈子钻营取巧可能也得不到,那最简单的办法就莫过于死后给个称号,搞个陪葬。总之,形而上学的,算是一种告慰亡灵。

所以,这些个格式也好称呼也罢,十足虚伪也很繁琐,但诚如我单页的slogan所言:“非迷不信,向传统致敬!”我们可以不信,但形式上还要遵守的。不写,不烧,还则罢了,要搞的话还是要搞全套嘛,不然“捞起半截就开跑”,学个四五不像的,那就要闹笑话……

比如,亲戚也分内外戚,烧袱的时候不能一锅烧,内外有别。内戚要在室内烧,外戚要在室外烧,不然搞混了总有人在天地银行就收不到汇款的,哈哈。

口水话一箩筐,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能教会谁不?

如果还是学不会,那请点击此链接:https://ichov.com/laofuzi,就专做填空题吧,哈哈。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博客 专栏,并贴了

共有 6 条回应

  1. 沉舟侧畔 说:

    我老家在南方好像没听说过这个传统

    • 江子渔 说:

      老家农村的应该知道,可能客家传统味浓一些。再有,各种宗祠或者堂屋牌位,天地君亲师那种你总见过吧?那些牌位上的称呼格式和袱子就是一模一样的。

  2. 城南牧野 说:

    北方好像不太讲究这些,我看他们都是随便买纸一烧就完事了,弄得乌烟瘴气的,一阵小旋风刮过像条小龙似的飞上了天……

  3. 缙哥哥 说:

    我们这边好像刻在石碑上的。

回复 城南牧野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