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获——或为张献忠辩

因为想做南川人网站的缘故才更多地想去了解自己的家乡,所以购得一套《南川县志》,民国十四年明朋书局版复印本。结果没翻几篇而大呼神奇,绪言中有句“南川片壤僻在黔蜀之交,设邑以来方隅闭塞豪杰不兴,无赫赫然之丰功伟业拔萃殊尤可书于篇……”一语就道破了我对谋划此站之为何意兴阑珊!南川人,这个人字确实就像简单至极的两笔画确实感觉乏善可陈。当然,做还是要做的,全凭心中兴趣和爱意使然,听之任之……

目前我的兴趣当然只在看书了,收获颇丰!本县虽无伟人名家,但是如果真正的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更多的审视或者观赏昔日孝廉贞烈、寻常百姓,似乎能恍然于时光交错间穿越而感同身受。历史之言公允偏颇皆出自人口笔,所以我对县志编撰作者列位先贤之君子作风尤为钦佩,身处一个治乱兴衰的大时代,合君主民国于一书,而又能不偏不倚不誉不诟,实在难能可贵!而我所说的收获其实就隐隐于这字里行间。譬如,今天看到一段文字:

《南川县志》卷一.山

《南川县志》卷一 · 山:
“唐家山上有寨,洪杨之乱乡人登避于崖缝,得铁钱无数,后因名为铁斯寨。下有地曰䏑人坑,相传摇黄贼(摇黄贼者,起于崇祯六年,据川北掠川东南,至顺治十六年始定。贼首凡十三家,摇天动、黄龙尤悍,故合称之,不据城池而屠戮之惨过于献忠!)屠人积尸之处……”


只言片语却勾勒出了一段惨痛的历史,甚而至于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湖广填四川。当年抗日,偌大一个中国就剩一个四川拒寇于盆地之外,是故川人常自许天府宝地。但是看到上面这段文字,谁还敢再言宝地之名?战祸之遭逢幸免,除了人为意志的攻守搏杀之外,更多的可能只是天意或者侥幸。想我南川人身处穷乡僻壤在一个所谓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从张献忠到太平天国甚而至于中间可能还要算上吴三桂,短短数几十上百年间经历的战祸连年又岂只是血流成河?但是其实杀戮最凶残的往往还不是起义或者造反的军阀义军,而更血腥的当是官府或者悍匪。对于后人习惯把湖广填四川的起因一律归究于张献忠,我是一直不敢苟同的。道理很简单,比如说其屠川也就是说当时几百万人口给杀绝了,傻屄都能想出来,作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人丁钱粮是其根本,杀绝了他还算屁个大西皇帝啊?当然,我不是说这恶神不杀人,只是说没有传说中的杀得那么多而已,肯定也不能少。不过,一般所谓的统计是从明万历到清康熙,而大西政权不过短短三年,其间几十年的杀戮,怎么也不能全掩埋进三年的血光之中吧?所以,实际刽子手肯定更多的是满洲旗兵,想想扬州十日,遑论此后四川持续征战数十年,必无复疑。想是后来满清统治者为了洗干净沾满鲜血的双手而擦屁股,把所有的人头悉数全划拨到了张的名下而已。当然,人口锐减也不全是因为直接的杀戮,还有因为战乱而起的大饥荒、瘟疫、虎灾等等都会死很多很多的人。可更重要的是除了八旗兵外,还不能忽视另一个最大的帮凶——土暴子,就是上面县志提及的摇黄了。其实,我得承认,在这之前我是根本不知道何谓摇(姚)黄的,今天看到县志提及才去了解,结果大跌眼镜胆战心惊!一般土匪打家劫舍也就算了,这摇黄悍匪可不只如此,屠村屠寨甚而至于吃人烹肉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季南略》卷十二:
“是时摇黄贼自汉中流入川北,川中乱民,恐为献忠所屠,悉附之。……摇黄,原名姚黄,原系汉中土贼姚、黄二姓者为首。后其众既多,分为十三枝,为摇黄。以袁韬为首,拥众十万。……川北保宁,顺庆一带,悉为残破。……张献忠亦不能问。”

《蜀碧》:
“崇祯中,川贼有姚天动、黄龙,聚众劫掠。……而沔阳人袁韬,因奸婶事发,逃投响马贼马潮、胡九思等,继踵姚黄,日事掠杀。及献入,遂乘势据蓬州、仪陇、南部各地方。杀老幼,掳精壮,掘墓开坟,生死无得免者……”
“各州县乱民,号‘土暴子’,以打衙蠹为名,凡胥吏之有声者,纠众擒之。或投之水,或畀诸火,甚则脔食其肉。官司束手,无可如何。而一时绅士家豪奴悍仆,戕灭其主,起而相应。深山大谷中,竖寨栅,标旗帜,攻劫乡里,以人为粮。……其时川南、川北,畏‘土暴子’甚于流贼也。”

《蜀乱》:
“杀人之多,……而且为戏乐者,更莫甚于摇黄贼。盖两营(按,指孙可望的“平东营”和刘进忠的“骁骑营“)杀人,秉承于头目。至摇黄贼营内,并二、三尺童子,亦自专其杀,亦逢人便杀。余自西营归里后,又为摇黄执入营。尝见贼每以小儿抛空中,下用长枪刃接儿承之,使儿横签刀上,手足抓跑如飞状。众则哄然大笑。又见将人活绑树上,于肘下戳洞,盘出其肠,缠其身以为乐。又见将小儿提手足,以儿头撞钟,鸣则髓出,众皆称快。”

《蜀龟鉴》:
“痛乎,明季屠川之惨也。四川南部死于张献忠部者十分之三四,死于瘟疫、虎灾者十分之二三,而所遗之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于献者十三四,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一二,而遗民千不存一矣。川东死于献者十二三,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万不遗一矣。川西死于献者十七八,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十万不存一矣。 ”

看见没,要说张献忠之屠杀更多的应该是在川西,也就是兵败大西覆灭之后。而真正的毒辣还是非摇黄十三家莫属,其所过之处几乎都杀人过半。曾有“张献忠设监纪通判,驻防参将同有司官赴广安,摇黄贼攻围杀之。”可最后“张献忠亦不能问”,甚至连所谓残暴如张的大西“官军”也莫能奈之何,这是何等的猖狂?这种不是土匪又不是义军的流寇,不断地叛乱归降于大西及明清各官府之间,从其贼首自号争天王、争食王什么的就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口号纲领抑或政治诉求,甚而至于所依附之众其间可能还掺杂众多老弱妇儒,不然何来“并二、三尺童子,亦自专其杀”?他们首先肯定都是一般百姓,不管是起因于兵灾、匪患、饥荒还是瘟疫,到最后这一群人全都成了嗜血成性的乱民暴民!把他们自己所不堪忍受的一切饥饿恐慌和杀戮又强加到了更多无辜人的宿命之中,然后更多的人暴起再杀戮,陷入万劫不复的轮回……

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四川人和满洲人一起灭了四川人!

这就是我今天看书得来的收获,字字珠泪的血腥和无助!曾经南川人何其不幸,过半数的摇黄贼刀下冤魂,竟然“遗民万不遗一”。再继续翻阅县志,想想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前辈古人,真正的四川人,长眠于群山沟壑之间,湮灭于历史岁月交叠的时空某处,那么的不幸,那么的哀怨,就像此刻耳际萦回的微风,也指不定是从金佛山上吹来徘徊几百年的缱绻。用自己的手和敌人的手一起掐住咽喉,那是怎样的一种窒息?个体肉身之于时代洪荒,虚无缥缈而又不可抗逆,幸与不幸焉,孰难预料!惟愿现代人有着更多的警世和自省,避免再次陷入自戕的轮回!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博客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2 条回应

  1. 有图博客 说:

    哇,几段卷引看的我头大。不过正文算是看完了,结论不敢苟同,暂不置评。

回复 乔夫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