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与草灰相遇,诞下一个叫灰粑的仔

大米与草灰相遇诞下一个叫灰粑的仔,成了水江人的最爱!

我所有故乡的文字记叙里,不止一次的提及过灰粑,虽然心里默默起念,总说哪天一定要记录一段不用机器纯手工制作的全过程。但每次回家吧,心里刚“架篾”便又觉得泡米烧草灰什么的麻烦,不想折腾(主要还不是折腾老娘)……邻居倒是在水江街上正经卖灰粑呢,但是用没用草灰水我不知道,但就机器打浆这一条我就不能认,于是作罢。

南川水江灰粑
▲ 慰藉乡愁,某人亲手炒的网购贵州“灰粑”

关于老家,关于童年吃食,记忆深刻的还有一种叫灰粑的东西,就是桂朝米用稻草灰水泡发,然后石磨研磨成浆粉,下锅熬干团成团,再隔水蒸熟。趁热,淋上油辣子,就可以吃热灰粑。凉透,做菜煮汤,煎炒烹炸各有各的滋味……在无冰箱的年代,搁水里静置,勤换水,十天半月也不会坏……
不能吃好,那就吃饱!

今天无意又翻到一篇纪录文章和视频,我看图文整理还算比较齐全,所以必须转发一个,以备我每每与人描述时之言尤不及。当然,灰粑不似油茶、油粽子并非我水江、大南川独有,米豆腐也好,浑水粑也罢,各地叫法不同而已,其实并不稀奇。而我心心念念的不过是儿时物资匮乏的年代记忆里,几角钱的热灰粑也能吃出山珍海味般的幸福感爆表(除了自家手作,我在街上吃热灰粑的经历真的屈指可数,一只手都数不够,因为几角钱的零花我也木有啊)……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想象”,而舌尖上的故乡同理,贫穷限制了我所有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

我怀念的,其实也不是过去,而是一种将来未来和过犹不及。

人生就是一场际遇,人也好运气也罢一旦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遭逢邂逅,那么这辈子你就只能尬在那里——不上不下、不声不响、不疼不痒直到不生不死,颓无止境。

为什么美食不能辜负?因为你可能也在辜负你的人生或者说运气!嘿嘿。

以下内容(除标题)原文转发:

灰粑,大米与稻草灰的相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生活习性,烹制出不同的美味。稻草成灰,原本平凡无奇,但与富硒之地的稻米相遇,便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南川灰粑,大米+草灰做成的百年风味小吃,美味了几代人,你有吃过吗?

灰粑是远近闻名、独具风味的南川特色美食,形状椭圆,外观有点像不成形的馒头。每到过年过节、红白喜事、修屋造房都要做上十几二十来斤,有的甚至是上百斤,人们在过年那天吃的时候也象征着一年会团团圆圆。

灰粑的样子虽不好看,但吃起来还是挺香的。作为南川传统美食,其制作方法也是通过代代相传下来的,秘诀在于纯天然制作而成的碱水。

这碱水我们暂时卖个关子,先说灰粑的主料,采用的是一种不粘不糯的大米。这种大米煮出来的米饭在口感上有些粗糙,但经过南川人的巧手加工后,做出来的灰粑,就极为可口了,既能趁热拌食,又可切成薄片炒制,既能饱腹,又是下酒佳肴。灰粑不仅是南川当地的传统吃食,也是很多人记忆深处家乡的味道。

为何叫做“灰粑”?沾了灰的粑?灰粑其实颜色并不是灰色的,之所以被人们称作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

先把稻草烧成灰,稻草灰燃烧后,用清水将草灰火星淋灭,此谓“退火”,是制作灰粑最有仪式感的时刻。

草灰冷却后用清水过滤,过滤时,水的浓度把握直接决定灰粑的品质。这水,便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秘诀——纯天然碱水。

将洗净的大米倒入过滤好的稻草灰水里浸泡3-4个小时后,用石磨磨成浆,手指捻捏,略有滑感,以稀中带稠为好。这时候,清甜的草灰水将米浆的灵魂彻底释放。

米浆熬制亦是灰粑“美味的秘密”,米浆磨好后,倒入铁锅以文火熬制。熬制时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臂力,因为需要不时地搅拌,而且搅拌的时候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果力度和时间不够,灰粑蒸出来就会变得很硬,口感肯定就不好了。

至八成熟时出锅,稍凉后用手团成拳头大小的球形,再置于竹编蒸笼猛火蒸熟。还未出锅,整个厨房早已碱香四溢。

刚出笼的热灰粑,米香味混杂着稻灰的香味,吃起来绵软柔韧,口感非常好。

再加上油辣子的锦上添花,每一口都透出着浓浓的满足。

灰粑不管是作为主角,还是点缀,都是餐桌上的亮点,切成薄片,炒腊肉、蒜苗、回锅肉、鸡蛋,或者煮汤,都会让很多吃货成为它的“粉丝”。

美食随时间的积淀变化,如今,灰粑又是烧烤、铁板烧的主角,“老板,灰粑来一盘。”灰粑已走成南川人心中的普及路线。

因灰粑里有草灰水这种天然的植物碱,可以存放十天半月。

转自:
重庆特产传说(226) | 大米与稻草灰相遇,成就南川百年风味小吃——灰粑
原文来源:
重庆农品巴味渝珍微信公众号、南川方竹论坛微信公众号、南川人才网服务号微信公众号、梧桐子网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博客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仅有一人回应

  1. 纬八路 说:

    又是一道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回复 纬八路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