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参与前几天刷暴朋友圈的18梗,因为心里默认自己虽不是越长越帅,但真的是越年轻越丑,从来不敢晒照啊。面对已然佛系的90后,那么作为一枚资深的80后中年油腻大叔,心宽体胖掉毛谢顶更是不惶多让不是?而且大叔还一直单身,若要中医把脉一定会说是阴阳失调的,所以自然而然落了个一身毛病……不仅生理还有心理!
不算中庸,但我一直是个坚定的两面派。越来越无欲无求,但也越来越吹毛求疵。
18岁的梗刚完,这两天网间炒作的便是一部叫做《寻找手艺》的记录片。大抵非主流的主流就像弱者的出现生来便是为了博取同情一样,以致坊间呼声和评价一度很高。所以我一定会去看,而看过之后本想不置可否,但却又如哽在喉,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或者说多了点什么……
《寻找手艺》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从情感上,它甚至是一部主旋律纪录片,但它放下以往纪录片的高高在上,而是从个人情感切入,以极强的代入感,带领观众体验一次真诚的文化之旅。 在前期拍摄,本片没有一丝摆拍及人为导演痕迹,完全没有主流的“专业”架式。 在后期讲述角度上,本片大胆采用了风险最大的第二人称。 本片音乐由小河、钟立风操刀,每一个音符都是原创。 是的,它和你想象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
首先,就是觉得导演这番自我简介有点儿画蛇添足,这种说辞套路完全就是微商那种标准模式嘛,以致各大公众号和朋友圈会疯狂转发也是显而易见。但我想说的是:片子若是真好,何必煽情?及至看完整片,心下释然。原来这导演是真有情怀也止于情怀。除此之外,文笔欠奉,口齿不灵,这情怀也就透着一股浓浓的装逼劲儿。
非是我一定要吹毛求疵,片子其实也是好片子,但因为创作者自己而减分实是不该。
《寻找手艺》官方正式海报
我怀疑导演不是真的缺钱而是自信爆棚,或者说有严重的个人主义英雄情节,就像开篇就说想拍最伟大的纪录片一样,虽然后面他自己都端正了心态,但如果回归作品本身这心态也不能说就完全不着痕迹了。别的不说,先看这张所谓官方正式海报嘛,PS入门级的水平,要不是网上有“自来水”在先,谁特么还会去看这样一部正式得一点也不正式的作品呢?
豆瓣上高达8.8分的评价也让我实在不敢苟同,这部片嘛我最多也就只能给个三星半,半颗星还是带鼓励性质的。呵呵,8.8分,不讨论作品本身,这配乐先加一分然后又被歌词减去一分,丑逼到暴的字幕再减一分,蹩脚的旁白和台词减两分,还剩多少分?
拍摄与剪辑这种专业成本考量以及音乐上那种纯粹的个人主观创作不便置喙,但一个旁白跟字幕都做不好那只能说明是不尽用心,也难逃狗尾续貂之嫌了。话说这导演游侠一般的行为气质,也让人很难琢磨如他自己所说是卖了一套房子的代价来完成此片,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成本考量。难道说那辆车都是新添设备?好嘛,便是如此。拜托哦大哥,你片子都剪完了,这后续的零零碎碎还能花几个钱呢?说难听点儿,以前我们公司有做过项目,八百块钱找的一个配音都秒甩你这念白几条街啊……台词也是。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儿,自个儿文艺不起来,写不出“舌尖体”那就请说人话,讲大白话岂不更好?好好的一堆素材,就因为不该省的节省,还要装腔作势地拿捏,生生打造成一部“山寨”作品的样子。这算不算自毁长城?虽然不专业,但要尽力做到专业,这是艺者该有的匠心,这也才是手艺的精髓!而且本分与本真之间还不得僭越,不能喧宾夺主,就好比酒店的大厨和路边摊的师傅各有各的味,本就不具可比性。但如果路边摊随便的一道清水煮萝卜也要摆花装盘再上桌,而且花非花还不应景,原本该有的清新滋味也就变得不伦不类,让人掉味口了不是?
不能加分也不能减分啊,就像《寻找手艺》这么一个作品,如果去掉前后主题曲和旁白字幕,便绝对是一部品质尚佳之作的说。
话虽这么说,单就纪录而言,我依然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作品!至于说到底好在哪里,于观者而言自然见仁见智。只是有点儿不能理解的是各家电视台为会何断然婉拒?以上我所说的种种瑕疵,于电视台而言不都是可以轻轻松松一招秒破的么?看来,泛娱乐化的主流媒体与真正的民生民意依然背道而驰,而且已经是山远水远……好在,我们还有互联网。
好吧,只评一点,就此打住。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士的呀,再有几多指指点点也难免会有装逼之嫌。
末了,还是要为一个不入流非专业导演能创作出这么一部作品而继续点赞!也祝愿他,如果还能有下部作品时,务必能够再客观一点儿,少一些些的个人主义……
PS:其实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作评,而是和许多网友一样的想问:“那个针刺放血疗法对于鼻炎是否真有如此神效?”……哈哈,都是和小蒋一样的备受折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