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寨堡
-
石宝寨上叨逼叨: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7 评论既然到了忠县……来都来了,还是得去石宝寨打个酱油。毕竟N年前的孩提时代,在17寸的黑白熊猫电视机前,某人已经从上到下,里里外外,把石宝寨逛了个遍。今时不同往日,当年背山面江拖出旖旎江天的石宝寨,如今因为三峡大坝蓄水而成孤岛,远远看着,貌似一盆硕大的江中盆景。也只有在枯水时节还能看出,江与岸,过去与将来,曾经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
行摄宕渠,见惯风景,遇见那些美好与不美好
3 评论以前没事老爱玩一个三国页游,剿匪打黄巾,严防曹魏和孙吴,无数次地与我蜀军同僚合兵宕渠,于是对这个地方有了某种自然的亲近感。但老实说,玩游戏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后来才知它就是今天的渠县。巴河流江,賨人生生不息,从国都再到州、郡、县治,只就行政建制和区划来讲,估计全国也再难找这么一个地方能够从上至下经历匹配得这么完全吧?
-
阳光风雨后,独步大良城
“ 淳佑三年(1243年)春二月,……余玠徙广安城,治大良平……四年(1244年)五月庚戌,玠奏大良平诸城工段次弟就诸”。大良城又名大良坪,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境内,因四周岩壁陡峭,状如莲瓣,故又名莲花山。大良城与钓鱼城同期,又处渠江上游,所以无论从陆路水路,对合川和重庆都能形成天然拱卫。是以宋元双方在此或战或降,攻守易势,反复争夺。
-
风雨龙骨寨,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离奇传说
龙骨寨位于重庆市石柱县六塘乡境内,距县城20公里左右,因山型似飞龙而得名。龙骨寨其实没有寨,因为山形突兀狭窄,最宽处也不到两三米,所以只修得了一两间偏房,住下那么两三个人,而龙骨寨最初兴起也是因为山上有座庙。据说最初修庙的是当地一个金大善人,因为年少时受穷受苦,尝遍世间冷暖,看破万丈红尘,是以后来发迹便自断尘根,抛家舍业,散尽家财来到龙骨山上修庙……
-
风吹起,云也退,万寿山上斯人长已矣
2 评论石柱,石砫,其名有自,因为县名,也因为秦良玉(秦良玉在此筑有官寨),所以这万寿山也是必须要来。只是我心里也犯嘀咕,这么丁点儿如指拇大小的柱状山峰,也好意思说“石柱擎天”?后来心下悄悄低俗了一把,考虑到男女石柱之性别,再反观男石柱有如中指朝天,瞬间秒懂。只在三百年后,于大风中某也立于故土斯墙,抚摸着寨门上一笔一划的历史镌刻,想象着当年的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
-
迷途弃路,鱼木寨里上下求索
5 评论谋道风光秀丽,山水旖旎,而谋道这个名字也是其来有自,当年一代枭雄四川总督赵尔丰,于磨刀溪关帝庙前所题那句:“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谋道贯古今”,也算掷地有声,言犹在耳。反倒是那鱼木寨之名,是否真是取自某土司见鱼兴叹的那句:“吾克以寨,如缘木求鱼”,却是无从考证,见仁见智。《万县志》有载: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鞉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寨内广有田产竹木。
-
万州打卡,粗心略过天生城
8 评论天生城,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因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但事实上无论天生城还是天子城的叫法,我想最早都应该是始于明代守将刘耀所题碑记得来,真正抗元时期,此城究竟名之为何则不得而知。碑记有云:特于千秋坪因不筑而金、不凿而汤者,字之自天生城,用寿诸石,以教天下后世之忠孝者。
-
冒冒失失,穿越渝北铁壁寨、胜保寨、斗碗寨
6 评论创业惟艰,败家其实也不易。成也罢,败也罢,都是命里带的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富不过三代也像是一种金科玉律,有钱谁都可以立下百年之基,却谁也定不了所谓的百年大计。儿孙自有儿孙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什么家境,什么家学,什么个人能力,那都是虾扯蛋的玩意儿。个体改变不了时代却总能顺应时代,真到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候,孝与不肖,不都是但凭天意!
-
一人一船渡长江,打卡泸州神臂城
4 评论淳祐二年(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入川,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领全川防务,制定“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方针,及后川南、川东各地依山沿江遍筑新城(诸如钓鱼城、多功城、龙岩城、天生城、磐石城、大获城等等)。淳祐三年(1243年),“领安抚使行州事”的曹致大迁泸州城于合江神臂山,暨此处神臂城。其后三十余年间,敌我双方便在这弹丸之地攻守易势腥风血雨,城头王旗也是五易其手,便有诗云:“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神臂城背山面水威严耸立于长江之畔,始终都是当时泸州州治所在,故现在也称神臂城为老泸州城。
-
再向佛山行,又登龙岩城
2 评论龙岩城因所处马脑山也被称为马脑城,不为今人所知不被保护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当年这里没能死个蒙哥的缘故吧?呵呵……虽说如今只剩一道城门,但遥想当年能够御偏师于一隅,号称“南方第一屏障”,此城也还是立下过不世之功的。不过此门非彼门,城门上所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一十一年癸丑岁建”即1913年,表明为民国时期复建,所以这道城门上该是没有插过宋军抗蒙的旌旗,却也是在讨袁之役,守军阻击东坡将军麾下护国军时起了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