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塘和硌五洞 | 生逢乱世,躲无可躲,有人在悬崖绝壁上造安全屋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陡梯村,一泓青泉在山间缓缓流淌,涓涓细流慢慢汇聚成河,然后跌落,形成一个美丽的小瀑布,瀑布高约三十米,宽约十五米,其下成潭,不知深浅,当地人名之洋河塘(滴水塘)。

洋河塘,地势呈马蹄形状,瀑布与深潭正好居于马蹄中央,而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人畜不能得至。



碧水深潭,草茂溪浅,若是不着人工痕迹,这便是一处极佳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个悖论。若没有公路栈道,我来也不便。可我们方便了却是与了风景不便,一来有些违和,二是毕竟人来人往,扰了此处该有的清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山高水远,洋河塘两侧垂直崖壁之上,放眼望去,有大大小小整齐排列着的,26个人工开凿的石室洞窟,明显曾经还有人居住过。当地人叫它们土匪洞,网友称其为重庆的麦积山或者莫高窟。




但其实……

这些洞窟并没有住过土匪,更没有供奉过菩萨与佛,里边有的只是水缸、灶台和人间烟火。这些洞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内中石室俱都宽敞。有单间,也有套间,甚至还有小跃层。有的可能只住了一家人,而有的可能住的就是一整个大家族。

不是土匪而是躲匪,所以文保部门赐名:洋河塘避难洞

千锤万凿,火烧水激,每个洞都耗资巨大,非是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所以这些所谓穴居者,其实该都是当地名门望族和富裕人家。穷人也没啥可躲不是?

这些洞窟修得也很精巧,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中国的民间智慧,比如这个烟道,一看就是准备打持久战的啊,下面的活动石板,可以很方便的打扫烟尘……不过作为临时“安全屋”来讲,从这烟道迹象来看,这些洞窟明显使用不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这深山之中,隐藏着这么一个穴居部落?诸洞当中,石壁之上,偶有碑刻,其中两块咸丰年间的古碑,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到底为何?

吾谓重修云者硐,未及成。地未修平,忽于春上贼匪入门。(二)月兴工,六月告竣,约用铜钱六十千文正。苦修数载,几用艰辛,连修多次,何等经营?后世子孙无失前程,特此碑上复刻列明,俾后代苍生赤子悉知…… / 咸丰七年(1857年)

(实)闻治乱之(会)自古皆然!河青海晏,咸乐尧天,□日之风,穗干比戈。窃恐车纷马纭之状,诚莫如之何矣。因之计,(钊)与淑/德易潘安人,并令贤君三合名下,地名滴水塘,左边高(岩)半中,送与李□□□□弟兄,合名四人名下,錾修石硐一口,约用铜钱贰百余千文正。太平之世,硐内之事自行看守,不与地主相涉。□乱之年,硐内(岩)□□□…… / 咸丰四年(1854年)

PS:()表示不确定,/ 表示并列,□ 表示被毁或看不清,以下皆同。


面向洋河塘瀑布,上面俩碑都是在靠近瀑布右侧一个“跃层大套间”里发现的,跃层较高,下去不便,据资料所说这云者硐应该就是安平硐,上下两洞,约摸三四十个平方。

而在瀑布左侧的平安硐里也有碑,也是跃层,也有咸丰到光绪年间的题刻,同安平硐一样都是同期开凿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前仆后继。不过只从碑文来看,无论言辞和书刻水平,右侧明显要高出左侧许多,大抵安平硐的人要更有钱更有文化一点,呵呵。

云者硐、安平硐、平安硐……没啥诗意,不考虑风水玄学,各个洞窟的命名,都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诉求。


洋河塘很美,除了探洞,最大的风景还是瀑布。清泉石上流,逶迤还叠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要是再有个美女麻豆入画也是极好。

唯美中不足的就是开发未竞,工程烂尾,河中的破栏杆确实有点儿煞风景……当然也得感谢被开发,要没人修好了这些栈道,要想探洞,咱普通人也上不去。不过,若是真修好卖票了,我又不得来了哦,呵呵。


同期,同样瀑布,同样洞窟,同样石屋……差别只在规模,所以后面再讲讲昨天刚去过的硌五洞

硌(luò)五洞,在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官方的说法是因石为“硌”,开洞的杨培实又排行老五,所以名之。然后经当地人口口相传,又慢慢演变成了“锣鼓洞”。

硌五洞距离二郎滩桥不远,沿大溪河顺流而下约摸250米,洞前因为河床陡降而形成了一个小瀑布。

硌五洞就开凿于瀑布一侧的巨大石壁上,其下深潭。政府新修了步道,原本只能靠舟船摆渡到此,是为天险,也是杨培实当年选址的第一要素。


硌五洞洋河塘避难洞一样开凿于清朝咸丰年间,一样大进深大手笔。

比洋河塘还要略胜一筹的是,硌五洞才是真正的配套设施齐全。本来洞口也离地丈余,但是二居室带厨房,还有水井,简直了。

与洞口相对,杨家人凿穿石壁,不用出洞就可以直接临河取水,是为井。当然吃喝拉撒嘛,避难之时可不讲究,内急了井口也可作厕所,反正河水是流动的。河沟里拉粑粑,某人小时候就常干这事儿,嘿嘿。


可惜我没准备,洞内黢黑,实在拍不出效果。其实洞内真的很宽敞也很完备,除了取水有井,还有单独的下水道,采风和烟孔。唯可惜的是经历两百多年后,洞内渗水积水严重,洞口那间内室已成水池,洞顶也慢慢生出石钟乳,还有成群的蝙蝠倒挂头顶。


如同杨培实碑记所言,当年弟兄家人太多,都挤洞内诸多不便,所以平时大家都是住在洞外的,有难之时,一家老小方才入洞据守。如今,还能看出当年的屋舍遗迹。从石壁上的椽洞来看,当年洞口最后也被屋顶所覆,所以整个硌五洞其实应该算是个内室或者密室了。

政府在洞口顶上新刻了一块碑,碑文详解了硌五洞之成因,粗粗看一眼,不是文物我也没兴趣。但离洞口不远,还有一块杨培实当年亲攥,平阶王(阴)泰所书的摩崖题刻,倒是可以细观。

咸丰二年春,予在津巴金沙寨创修巨室,欲为我七房避乱计。迨功成后,予思路遥水隔实有不便,遂择得硌五洞地势险(隘)。予与四兄万盛先生酌认,先生曰:“善哉,但特不可待,当急急为可也”。予即兴功砌墙,架屋造船,俟功将竣,而七弟培垣八弟培苑又来。葺外垣,錾内洞,越三载,共成完璧焉……

从碑文来看,既称帝号,全文又以“避”为主旨,所以传说什么杨培实是反清义士,笔者表示怀疑。先是在江津、巴县交界就创修过“巨室”了,再来硌五洞又三年,这么些年一家人光顾挖洞了,还造的个什么反?

离洞口不远,距瀑布五十米左右的河道中间是一块大石滩,滩上槽穴许多,有水碾痕迹,估计是当年杨家洗衣椿米之处。

关于洞口的深潭和潭中小岛,也有传说,神乎其神。

一说杨五爷欲起事,有巫师下烂药说需要杀个寡妇祭旗。杨五爷膝下有子已殁,便打儿媳妇的米(主意),这儿媳妇一想不过便告密告官了。县老爷一看有人要造反,那还得了,赶紧差吏拿人。结果杨五爷一看躲不过,就将私藏兵器尽数投之深潭……至于后事结局,那就不得不而知了。

另一说呢则是杨五爷起事已经兵败,郁郁而终,自己抱着兵器投潭自尽了,后来就被葬在了潭中孤岛。

呵呵,如上所述,传说我是不尽相信的。这个岛呢埋个人倒是将将合适,但是这么小又这么矮,不被浸泡冲刷才怪,古人事死如生,谁会把先人往水坑里送的嘛?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是想想洋河塘硌五洞俱都地势偏远,工程繁复,古人生在那个年代,只为活命也老实不易!战火频仍,兵痞皆匪,有钱人尚且躲无可躲,而普通老百姓则更加没有任何招架能力。所以,最后就用我Vlog里的台词结个尾吧:


是洞,也是家
是家族,也是部落

两百年后
它还在不断的提醒着人们
巴山渝水,大争之世
曾经有过那么一群人
既伟大又渺小
既坚强又脆弱

在此处
在乱世当中
他们
绝处逢生
蝇蝇苟活
……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