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保寨,过御临河,继续往北登上香炉峰。
在香炉峰顶有座杨洪庵古寨,因循其名,传说始建于北宋……当然,并无实物可佐证。
杨洪,何许人也?就是北宋杨令公的管家。传说是在杨六郎遇害以后,为保杨家香火,他便带着杨氏后裔一路南逃,最终落脚于香炉峰,将山顶原有的一座小庙改建成一庵,最后又扩大成山寨。然后世人便直冠其名,称杨洪庵(寨)。
传说嘛,就是鹦鹉学舌,可以随随便便的演义,而且龙兴这地方一直也有这附会的传统不是?呵呵。
实际看一眼城门城墙就能断定这寨子顶破大天,最多二百年不到……反正手上现成的道光版《江北厅志》里,就没有杨洪庵的名字,由此逆推,也就没必要再去别处求证。
杨洪庵(寨)墙垣和寨门保存完好,但内中建筑悉数无存,而且因为寨内荒芜树木参天,无法窥得全貌规模。只凭感觉测量卫星地图,粗略估计山寨长约2000米,宽约200米,大概20亩面积,东北向西南,呈椭圆形。
经年累月,青苔泛绿,一字长蛇般的城墙上并无垛口枪眼。唯西南方寨顶貌似曾有亭楼遗迹(图五),不过多半也只为听松涛观山景。其实这山高路远的,上下一趟委实不易,就算有兵痞流匪路过,大概也会像我似的,纵是有心却也无力。
东门附近,寨墙内外对称有俩水池,传说每当长江发大水,池中之水就会变得混浊,当河水退却,又再恢复清澈,因此这两眼池水就被称作“天心眼”。据说东门城墙上有书“上至天心眼,下至地王府”字样,但我找了一圈也没看到。
寨内唯一的遗迹便是东门内的一面土墙,结果被无数人当作了涂鸦墙。
不经意走过的岁月,如此漫长,那传说当中的“杨家将”们又去了何方?
杨洪庵(寨)就只两座寨门,东西相对,一曰东升门,二曰人和门。一进一出,因为天险凭恃,寨门及城墙其实并不太高,目测五六米左右。
寨门外,寨墙因山就势,斜堆至顶,并未真正“找水平”,这倒也算杨洪庵(寨)的一大特色。
东升门算是后门,门外山势逶迤而走,是天然的柴山和坟山,除了抱薪取火也埋人。据说原来很多杨家祖坟,常有摸金者光顾,基本都被盗光了。门口附近就有一个,露天敞着,已不知敞了多少年月……
枯藤老树不见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还在山下,不过是顺路打卡,走一走逛一逛,一眼就完瓜。
下山回城,最后又顺路去贺家寨打了个卡,虽然只能在天上“雀一眼”。
关于贺家寨的故事风景,前面已转发过两篇文章,我就不再置喙。最近懒得一逼,实在是没有精气神,人不在状态,多说一个字都嫌浪费力气。
不过,对于所有的文物被私人圈禁,或者以管理之名不允许普通百姓参观的,我还是想要多嘴一句,因为我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权势即是另一种形式的“土匪”,因为是他们把一种热爱还要人为的分出三六九等……这就好像是我说我热爱祖国,结果人家白眼一搭——你有钱么?你有权么?都没有,那对不起,你没这资格!
文物成为私产,政府或者有钱人一怕麻烦,那寻常百姓就没得玩。
所以,玩便玩咯,不要轻言热爱,你也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