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或者回家,必须必要去水江老场理个发,不为别的,只为价格便宜(10块/人)。所谓抱残守缺,我想除了我穷我丑的缘故,同样也是因为老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
这世道什么都在变,但价格不变,这就很良心!


人心和人心本有藩篱,街道与街道也隔着几个世纪。
天宫路的下面埋着古道,江石路的两头连着川湘,甚至于每一个街口好像都有一位当年我曾经殷切打望过的姑娘。
可每一次经过粮站门口,我却对那种似是而非,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清末民初解放前的建筑风格,感到模糊,也很恼火。这种无从判定的隐隐绰绰,就好像鬼王山扯作的背景……你说它没变,好像又变了许多;说它变了吧,街依旧,人如故。

仿佛,我的生活周遭充斥着一道又一道的任意门。总感觉,深一脚,浅一脚,轻轻松松地便能串联起前世和今生。
譬如身边眼目前,每一次路过,每瞥一眼龙家院子的朝门,我就会莫名想到一场莫须有的山楂树之恋。某些和我父辈一般的知青男女,可能正从门下经过,偷偷摸摸地要跑去团凼河边约会……
嗯,母胎单身,但架不住某也是个多情的人!


生来彷徨,最最不需要的就是方向指引。
多少年,中国没有设计!比如路标,用本地话说那是只有那们的打脑壳,即便是老家,我也表示看不懂!私以为一个路标,如果不能保证一分钟之内让人看懂,即为设计失败。何况我还是回家以后,又晕了半天,才终于想明白。呃,这得是多大的歧义?或者说我有多蠢才不能秒懂?
为设计而设计,人为制造视觉障碍,这事很中国,呵呵。


那个所谓的“遵义方向”,其实就是水江通往鱼泉(山王坪)的公路,所以任意门随便一打开吧,貌似我一个鹞子翻身便能翻到铧耳山背后的三岔河。
有谁还记得这个老二洞?从小到大,一直望洞兴叹,前几天再经过我也还在跟石头感慨,要是有专业人士先去探探就好了。嘿嘿,这不瞌睡来了,真有人递枕头…

最近,刚好刷到一个短视频,还真的就有一伙“操哥”爬上去了。和我设想的也差不太多,他们就是从侧洞上去的。我以为这支队伍应该是近年唯一一支探险队了,结果从视频里洞口围墙上的那些涂鸦来看,去过的人还不老少,甚至还有不少女性。
一句“霍颜颜(没来过)2008”,很明显这就表示已经有另两拨人来过了……
从视频当中分析,这条攀爬路线貌似难度系数不是太高,我观其中的女队友貌似也并不那么专业。呃,实话实说,看得我也心痒痒,好想立马就去复盘一遭。可一个人,问题又总是那么具体,像上次拖仙岩没啥难度都钻起那么恼火,这个,这个——恐怕也就只能止步于想象了。

我也就那么一说。真去不去?什么时候与什么人同去?一切皆是未知数。我很懒,也很怕死的说!而且我也一直怀疑还另有入口或者路线,应该要比视频当中众人攀爬过的那条路线轻松容易更多。不然,洞砦那么大的工程体量,驮粮驮物全靠攀岩的话,我觉得明显不合情理也太危险。这种路况,洞里还要烧煤炭,那就更加奢侈。所以我才坚持认为要么另有入口,要么洞口会有索吊工具遗迹……
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直蠢蠢欲动。
要是真有一道任意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