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龙脑桥,一座可与卢沟桥、赵州桥媲美的“中国三桥”

徐徐缓缓,出隆昌,进泸县,一个眯瞪醒来就进入9·16地震的震中了。

街道两旁震后痕迹明显,好在6级地震烈度并不太高,除了棚户圈舍,好一点的砖混民居什么的基本无一倒塌,顶多就是瓦片房顶或者橡胶屋檐给震垮一隅或者裂个缝,崩个角。不过终归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地下来”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都是无妄之灾!


想起当晚,某个夜猫子还没睡,屁股摇曳的时候,还真不相信是地震。因为打从2008年5·12大地震过后,好像就落下后遗症了,常常半夜三更会莫须有的感觉一阵屁股晃。或许是车经过,或许是人累乏,总之老是杯弓蛇影便也习惯如常,所以当时真不信地震了,直到早上起来看新闻……

大半个月过后,街道两旁的居民似乎还没回家。政府把主干道两旁用铁皮一围,修复工程不紧不慢,好像看不出有啥大响动。所以偶尔碰到一两个当地人自己在拆门拆砖的话,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莫名的怨气写在脸上,看见拿相机的就以为是记者,能感觉得出来他们很想大倒苦水。可惜咱人微言轻,真的有心无力!


▲ 同行老李早前创作的一幅钢笔画​,作者:木君

咱们就是过路寻桥的,当时网上还有专题报道经历过地震后的龙脑桥依然完好无损——其实多少还是有点影响的,只是说影响不大,看这裂缝和碎石。但就为这,咱今天差点就无缘得见呢!因为景区关闭了,把桥也围起来不让看了,还派有专人守护。我们到的时候遇到两个女游客就招呼我们别去了,直接打道回府。

心里正郁闷呢,然后路边卖洋芋花儿的婆婆出了个主意:恰好中午时分,守桥的人肯定回家吃午饭去了,咱可以从公路桥下的铁丝网钻进去……

本来老司机还在玩笑,可能是因为某人最近霉起灰灰,走哪儿哪儿不让进,当真吃闭门羹有瘾,结果这不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不过,后来去宋代石刻博物馆时就不灵了,又不能进了,哈哈。当然,那是后话咯,先看桥,先看桥。


龙脑桥,好歹是一“国保”单位,我也是心心念念了好久,前几次来泸州时就准备过来的,纠结了半天路线和时间才错过。这回总算心愿得偿!

龙脑(恼)桥,又名“龙脑石”,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境内的九曲河上,修建于明洪武年间(1378至1398年)为石墩石梁式平桥,总计12墩13孔,南北走向,全长54米,高约5.3米,宽1.9米,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桥上石雕工艺娴熟,夸张与写实相结合,风格浑厚而刚毅,造型精美也体态传神。12墩当中,有八墩之上雕刻有刀法精湛的瑞兽,各不相同,为四龙(即四海龙王。也有说法其中有两条龙是一公一母,为龙王和龙后)、二麒麟、一狮、一象,四龙口中的龙珠据说有30斤重,却可拨动。



龙脑桥号称“中国三桥”,被桥梁专家评价为可以与卢沟桥、赵州桥相媲美的中国古代桥梁。

所谓寻桥,其实就是看龙啦,好赖不济某人也算寻桥无数,虽然多数时候好像都是在我大南川境内坐井观天,但朋友圈中同道中人也不少嘛,所以各种桥也真的看过不少。所以如果我说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我见过龙头雕刻最完美的,还就是泸县龙脑桥和我大南川陈永恩师徒修的那几座桥的龙头雕刻最美,那绝对的所言非虚!当然,我一艺术门外汉,你非要我解释美在何处?我可能真的说不清楚……一个最浅显直白的观感就是泸县龙头大气,南川龙头秀气,但两者都特别精致,刀功不俗,呵呵。


我真的是门外汉!要不看网上介绍,我都分不清是龙还是麒麟的说?

关于龙脑桥上四龙、二麒麟和一狮一象的安排,也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是当年九曲河里有条恶龙为害一方,某天鲁班路过心里不落忍,于是主动为乡民架桥,并与恶龙斗法不敌,便请来附近月岩寺(即龙脑寺)里供奉的四海龙王、文殊、普贤和观音菩萨以及黑白无常……唯独忘了给一旁的雷公上香打招呼。所以当第二天大仙们缠斗正酣之际,雷公当值来此行云布雨,因为不清楚状况而敲响了雷公锤(定神钎)。黑白无常躲得快,仨菩萨又法力高强,但是四海龙王以及仨菩萨之坐骑却被定住了,于是纷纷落地变成镇桥瑞兽。所以桥上会有四龙,二麒麟(观音坐骑),一狮(文殊坐骑),一象(普贤坐骑)。麒麟本来只有一只,但可能鲁班爷觉得不对称不完美,所以最后又加了一只。

而恶龙也没能逃脱,被定在了龙脑桥下游几里远的浅滩上,也变成了一只困兽石龙,呵呵。

关于桥上八只瑞兽雕刻的细节,龙王、龙后的区别是龙王头顶的“王”字是凸出来的,龙后是阴刻。麒麟口衔绶带,张口怒目,两只火焰纹腿匍匐在桥墩上。

龙1号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龙身卷曲成“S”形,并刻有九排纵列的绳纹状鳞甲,背脊有翅,龙身后部隐入一朵三幅卷云中;龙2号龙身刻鳞甲七排,甲片成半圆形重叠鱼鳞状,背脊刻有火焰纹形状的脊翅;龙3 、龙4两前足在两侧面,腿上部刻有鳞甲,有龙爪分四趾,踏在一朵带尾的云朵上,两后足隐刻在云层中,首尾用数朵云彩相连。

麒麟昂首张口,下颌前伸,上唇扁薄上翘,下颌刻有卷曲胡须,嘴角刻有翅,嘴内前后各有一对尖牙,并衔绶带,绶带表面刻火焰纹。头两侧刻有一对粗短的角,角尾分叉上翘。

青狮口衔绶带,并交绕在两前足上,四足作蹲式,有爪分为四趾,两前爪下各抓一个圆形绣球。

白象的象鼻下垂长卷至颈部,嘴紧闭,露出大牙,牙尖朝上,双耳肥大,线刻狭长眼眶,内刻圆形眼珠,四腿作卧伏状。


如图一,便是四条龙尾的祥云卷,同样的造型设计,咱以前在九龙坡观音滩桥上也见过。

图二的麒麟尾造型也挺别致,形如鹅头凸起,并与麒麟头首对称,貌似栏杆。而因为一南一北两只麒麟对应,由是可知另一头的麒麟原来肯定也是有尾巴的,只不知何时不见了?

另,据资料记载,龙脑桥光修建就花了20年,又历经六百多年岁月变迁,洪水地震灾害不断,也是命运多舛。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还曾下过一道“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的圣旨。及至建国后,也进行过数次维修和抬高,其中1949年那次甚至改变过造型。为方便行船,当地人曾把第十孔升高,两端铺设五步石梯,形成平桥之上还有座小拱桥,与荣昌万灵古镇那桥相似无二。

当然,龙脑桥最近经历的一次命运坎坷就是9·16地震了,虽说影响不大,但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现在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能早看一眼就早看一眼吧!

谁也说不清楚,谁也不能保证的未来,你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文物。遑论景区配套设施修了又拆,拆了又建,还老是喧宾夺主……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2 条回应

  1. Sam.Z 说:

    这座桥比重庆你拍的那几个保存完整多了,轮廓清晰可见,我在想明朝那时候的匠人有没有想过龙吐水,利用高地不平,引水到龙嘴,循环出水更好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