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年才刚刚脱帽),石柱给人由来已久的印象是穷,当然这个穷只针对GDP而已,毫不影响当地人的幸福指数……而且伴随近年来避暑经济振兴的旅游业和高速、高铁的四通八达,这个小县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得天翻地覆。不出意外,应该要不了几年就能撤县设区吧?
其实,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潜力或者说个人野心,看服务业的价格就能清楚明了,比如出租车……而石柱的出租(7公里收我50元,20公里来回抢我220元)真的,真的是——太黑了!!!没办法,公交不便,摩的也便宜不了多少。好吧,我只能说你们不脱贫没天理!呵呵。
几次三番路过石柱,都没作停留,这回既然来都来了,那首要当然是去秦良玉墓拜谒一番。毕竟,中国历史上能以文治武功青史留名的女人也没几个,而良玉还是唯一一个入正史列传并马上封侯的小女子与大将军。至于其生平功绩,感兴趣的自然会查,不感兴趣的多说也无益,我就不再鹦鹉学舌了。只听说,其死后发丧48道,所有培墓修坟以及送葬之人尽赐死,是以何处是其真墓,后人无从知晓。但有精通风水堪舆之术者以及从秦、马两姓后人年年祭奠之处考证得来说,石柱县城东,三教寺后,回龙山上的秦良玉陵园,应该便是其真墓。所以我就来了……
行摄驿路,随手拍了一段视频,回来发现根本没法下剪。嗯,怪我不懂摄影,技术太烂咯!好好的片头和片尾,以为要剪出个大片,结果完全上不了台面……不过嘛但是,这个这个,视频总是要比图文来得全面,了胜于无嘛,哈哈。
三教寺,顾名思义就是儒释道都拜了……寺里边根本没啥遗迹,三家的各种塑像都很地方很山寨,甚至于连文庙的牌子都将掉未掉的样子。因为破破烂烂,没啥工艺又没啥看头,于是直接穿廊而过,步入后山。

其实一进回龙山我就犯晕!这地方也不能说没人管,但是疏于打理,没有地图路标做指引就算了,枝枝蔓蔓的再长满,迷路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在山上前后转了几圈,还问了偶遇的两个路人,却也就只发现了秦良玉主墓(东墓/衣冠冢),其子马祥麟、其兄邦屏、其弟民屏之墓……再没发现其他将官和后人墓,关键连那个所谓的真墓(秦良玉西墓)都没能找着,真有点像鬼打墙的说。
后来才知道,秦良玉西墓就在其子马祥麟墓前方一二十米左右,甚憾!甚憾!

不过由来只为一分敬意,我即不烧香也不磕头,甚至连贡品都木有,那真墓还是假墓其实也就无所谓了。如果良玉泉下有知,只听我一句现代语就够了:“嗯,我是你的粉儿”!呵呵。
不过,即便主墓只是衣冠冢,尽管囿于战事时局和财力捉襟见肘,此墓格局虽小但是按封建礼制来说其实等级蛮高……此墓乃是官修,据说是仿朱元璋明孝陵而建,旧时,只有官方才有资格祭扫。其他屁民人等,哪怕是秦、马两姓后人也都只能祭奠秦良玉西墓。

良玉墓前,有文武石俑和石狮、石马、石羊等石雕分列两旁,自是气度不凡,再加之碑上有“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的title,妥妥的英姿飒爽,霸气外露。
清顺治五年(1648年)端午过后,时年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最后一次检阅白杆兵后,信步迈下她心爱的桃花马,身子轻轻一斜便溘然离世,由是善终。想她杀伐决断征战一生,无论勤王擒贼还是保境安民,必须是大写的服,不服都得服!

离秦良玉主墓不远便是其子马祥麟之墓。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马祥麟驻守襄阳,战至最后,明知不敌的情况下写信给秦良玉:“儿誓与城存亡,愿大人勿以儿为念”。而已近古稀的良玉复信也只短短一句:“好,好,真吾儿也”!中年丧夫,老年失子,真正应了那句:“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概叹唏嘘之余,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那座马母秦氏贞素之墓(西墓,秦良玉字贞素),我便由此下山。


硬盘里找出一张老照片,我亲眼见过博物馆里的蟒凤衫很是修长,而传言也说良玉身高足有一米八六,于是此时此地,心下不停脑补将军形象之高大威猛!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良玉以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也,迹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已”,纵其赫赫战功与铁军威名,自是能够青史流芳,为后世敬仰!所以管她真墓还是假墓呢,我来过看过,而且心存敬意与缅怀,并与将军魂灵于林泉溪下心会神交,这就足够!
没去过石柱,看你前面几张照片,感觉发展的也还是不错。
还是有人去祭奠的,感觉花圈还很新,巾帼英雄,只要心怀敬意,真真假假也没那么重要了。
知道花圈谁送的不?
财信集团老总,呵呵。
林泉溪下心会神交。 这词用的,看来你对 秦良玉颇有研究嘛。
历史上唯一一位封侯的女将,文韬武略,战功显赫,不关注都不行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