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九龙坡最好看的几座桥都在同一条大溪河上

重庆向西,九龙坡往南,沿长江溯流而上,从陶家、西彭到铜罐驿的江北大溪河流域,一路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更有古道沧桑和津梁无数。

01九龙桥

乾隆《巴县志》云:“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坪下岩高十余丈,又镌有‘九龙滩古□’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龙古(骨)翘首若龙”。这便是九龙坡(铺)的来历典故。当然,关于王坪山下九子未及成龙而作刀下亡魂的故事,则更加神乎其神。


因着“九龙滩”,与之相对还有一座“九龙桥”,顾名思义,或也说不定真是其来由自。

这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胡乱揣测,与这座桥流传的传说是有些对不上号的。不过历史纷纭错综复杂,个中真真假假谁又真的说得清楚不是?


九龙桥位于九龙坡区陶家镇友爱村附近,横跨在大溪河上。这是一座石板平桥,据专家考证,该桥建于明成化年间。桥长22米,宽1.2米,高3.2米,九墩十孔,每个桥墩上雕刻有龙头龙尾。9条石龙全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其中有8个龙头张着大嘴衔珠吞水,唯独有1个龙头咬牙切齿缄口不言,像是能忍人之不能忍,栩栩如生。


相传,九龙桥是当地一个黄员外为报答乡邻所建,九墩上的九条龙则分别对应代表他和他兄弟九人。关于这闭嘴之龙,一说是黄员外胸中有沟壑,寓意后人要少说话多办事。而另一说法,则是修桥时九兄弟当中有人已早逝,人死自是不能言……

孰是孰非,说不清楚,总之都是后人因缘附会。

我是觉得几个龙头雕工还不错,不甚精巧但却不失为大巧若拙,有一种无言的大气和这几百年之后的沧桑感,气场很合。

看到这个,莫名我就笑场了。谁能告诉我,龙头顶上“蛙腿”状的纹饰代表什么?

沧桑百年,各个龙头都有所残缺,不过形魂皆在,总体还算保存不错的了。

桥上九龙龙头皆朝大溪河上游方向,以示镇水,而桥下每两墩中间还建有半圆形堤栏围挡,以作缓冲。是故九龙桥栉风沐雨几百年,依然坚固如初。


不过我是没瞧出有龙尾来,看早几年网友图片还有精致纹饰,而如今尾部四四方方啥也没有,不知是何缘故?按理几年时光不可能风化这么严重不是?但龙头尚在,似乎又不可能是修复更换过。

总体而言,九龙桥保存还算相当完整,作为曾是冯家石坝地区骡马帮货物运往铜罐驿水陆码头的主要交通桥梁,对于研究清代水陆驿道,川黔地区米、盐、山货等商品流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2观音滩桥

沿大溪河继续顺流而下,在陶家镇与西彭镇交界处的观音滩也有一座与九龙桥如出一辙的观音滩桥。

观音滩桥位于西彭镇宝华村观音滩,西南东北走向。据考证,这座桥同样修建于清代,为石结构14礅15孔平桥。石桥通长44.9米,宽1.58米,高2.6米,礅距2.4米。桥面由30块长约3米,宽约0.79米、厚0.42米的条石铺设而成。


虽说大同小异,但是个人以为不止龙头数量,从雕工来看,观音滩桥貌似也要略胜一筹。

相比九龙桥,观音滩桥上的龙在姿态和纹饰细节方面丰富许多,更加具体,更加传神。关键是还能看到有几条盘龙尾,还能看出背上有脊。



观音滩桥的14条龙只缺一头,也算难能可贵,而各龙姿态各异,似鱼似蟒,则更加耐人寻味。唯一比较缺憾的是,龙尾所余不多,貌似只有三条龙还是全须全尾。

和九龙桥一样,观音滩桥同样建有15个半圆形堤栏围挡,这似乎是大溪河上建桥的一种默认风格,因为下游的二郎滩拱桥前面同样也有。

03雷公滩桥

不过在下到二郎滩桥之前,观音滩桥往下,其实还有一座雷公滩桥。从整体风格来看,与上面两桥也极其相似,都是矮墩平板石桥,应该也是同期所建。


虽说极其相似,虽说还在使用,但是古雷公滩桥其实只留下了桥墩。因为找不到同样的大型石材,现在上面铺设的是两列水泥预制板。至于曾经,桥上有没有龙?桥下有没有围挡?一概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

古今对照,背后的大桥依然车流如织,顺利接手了这一世的驿路繁华。

04二郎滩桥

雷公滩桥往下游去才是二郎滩桥,同样还在使用,同样与新建公路桥摩肩接踵。所不同的是大溪河流经此处,百转千回当中,河床底下一片整石滩异常坚固,而再往下不远就是骆五洞瀑布。所以相应的,这桥也被建成了相对高大的石拱桥。


二郎滩桥为五孔石拱平桥,南北走向,长约50米,宽约3米,高约五六米,具体建造年代不详,网上没有任何资料,粗粗翻阅了两版《巴县志》,依然无考。不过从形制规模来看大抵也同样就是个晚清的风格。

二郎滩桥五拱相连,端庄秀气,简约而不简单,修桥所采用的也是传统工艺,其中靠北近岸的一拱,因地制宜,直接就建在了一方岩石之上,省了物料不说,便也真的是坚如磐石。

正中石拱,向上游一面,拱上有刻另一桥名:“红□桥”,虽然因为风化认不清中字,但也不难猜出该是文革期间的媚上之举。

桥下围挡与九龙、观音滩二桥无异,但要更精致一些,围挡上凿有等距水槽形如城墙垛口,是以桥下的小瀑布一条白练当中也粗中有细,也算别有风格。

二郎滩桥桥面平坦与古道相连,无石级无栏杆,可过车马,藉此不难想见当年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一片繁荣。

沧海横流,光阴不渡,匆匆寻桥至此便也告一段落。

来都来了又腹中空空,便去铜罐驿古镇吃豆花去了。当然,没吃到那是后话。这年头儿啊,所谓的小众景点,一到周末同样也是人山人海,狂汗!

05锣鼓洞古道桥

其实,再顺流而下两公里左右还有一座“锣鼓洞古道桥”,但是最近的出行都是老司机独自规划的路线,所以遗漏错过在所难免,谁让我懒呢,嘿嘿。


我也是回来再查资料时才又想起……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当时想起也是然并卵,因为那位记者同志实在太坑了,生生要被带偏。明明同在一条大溪河上,非要给我说是在磨刀溪,我和老司机在卫星图上踅摸了好久都没能找到!还好今天想起问了一下老K。唉,近在咫尺呀,哪天得空顺路就去补个刀。

06末了

碧水微澜,清浅河塘,一条美丽的大溪河蜿蜒不过六公里就有四座古桥值得一观,中间还有一个硌五洞(锣鼓洞)必须打卡。所以可以这样说,九龙坡最好看的几座桥都似沧海遗珠般的撒在了同一条大溪河上。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嘛,我还是学雷锋给个路标,以期同道中人后来者都能够按图索骥。

直接拿走,不谢,嘿嘿。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6 条回应

  1. Sam.Z 说:

    你是一路走过去的么,勒些桥其实还是可以修复下保养保养,观音滩桥是真的不错,有头有尾,可惜了,再过些岁月,纹路都会慢慢风化了~

    • 江子渔 说:

      不是,老司机一路一般是不用走的。不过走也没啥,沿河有步道,六公里没啥感觉……

      技艺失传,老桥老宅都只能保不能修,一修就要扯拐了,呵呵。

  2. 一路前行 说:

    我感觉,你所说的九龙桥桥墩龙头雕刻的“蛙腿”应该是雕刻的龙角,只不过因为是雕刻在平面上,所以给人感觉像“蛙腿”!哈哈

    • 江子渔 说:

      那不是哦,注意看边上有龙角的。

      • 一路前行 说:

        你这么一说我注意看了一下,确实是哈,那个不是龙角。我对此还产生了兴趣,特意到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应该是龙头额头上,两个龙角之间的可以称为“龙冠”或者“龙发”的部位,很多龙头雕塑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这个类似的部位。
        这座桥我也到现场去考察过,不过没注意到这个雕刻的细节,兄弟观察得很仔细。

        • 江子渔 说:

          雕工其实一般哈……截止目前,原大四川范围,个人以为龙头雕刻最好的还就是泸县和我大南川。具体参考龙脑桥以及陈永恩所造诸桥,我游记都有,嘿嘿。

回复 江子渔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