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偏安,韦王争谱,龙岩城上南平军主帅之位,到底谁赢谁输?

夏日流火,四十度的高温,家里蹲都伤不起,更别提要出门跑路,所以尽管我的路书腹稿打了许多遍,但最后全他妈都胎死腹中了。不能亲历朕的江山无限,那就只有在家里,在梦里,和一众英雄纸上谈兵来着,尽管我这纸可能比手纸还不如。

本来我是计划再回马嘴下桥塘,想着还是要把石梁桥乐善桥给补录了,尽管它们可能只是陈永恩徒弟的作品。

龙岩城1
龙岩城2

以我一惯的尿性,顺道顺路,我也想去找找传说中的围腰坟。同为找坟,自然又联想到南川城里还有块韦大郎的墓碑,因为二者传说都在这马嘴山上。而查南川韦大郎的同时,我又查到桐梓还有个王元开,韦王两家后人都自称其祖上为南平军统帅,都有龙岩城创筑及抗蒙之战首功……这家谱族谱不靠谱,中国人都知道,但是两家人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内打起拥堂,争相抢官冒功,这事儿好像挺有意思,于是我想说道说道。

01先说南平军史

《宋史‧蛮夷列传》:“自光吉等平,他族据之,朝廷补其土人王才进充巡检,委之控扼。才进死,部族无所统,数出盗边。

熙宁八年(1075年),“渝州南川僚木斗叛,朝廷命熊本讨平之,建为南平军,以渝州南川、涪州隆化隶焉”(光绪《南川县志》)。

熊本平叛之后,为镇压南平僚各部,奉旨在南川(今綦江)铜佛坝建南平军,驻兵守备。南平军初置,领南川、隆化二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廷废溱州、播州,将其地划归南平军,于其时南平军辖境相当于今綦江、南川和贵州遵义一带,隶属川峡四路之夔州路。

民国《南川县志》:“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移军隆化,与县同治,故吾邑有古南平之称也。”嘉熙三年(1239年),为抗击蒙古入侵,宋廷废古南川县(今綦江),将南平军治所从铜佛坝迁隆化县治。于是南平军地成为隆化县地,军县合一。

▲ 宋元襄阳之战,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宝佑三年(1256年),南平知军史切举奉旨“筑南郡四城”:龙岩城(今南川)、鼎山城(桐梓)、大城(正安)、海龙屯(遵义)。

开庆元年(1259年),继任知军茆世雄便在龙岩城上“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两度击退蒙古大军纽璘部从涪州(今涪陵)来攻,解了重庆城与钓鱼城腹背受敌之危。理宗闻之曰:“蜀报敌势颇重,间虽有小捷,未闻有敢与一战者。宜大明赏罚,以激劝之。”是故,七八百年后,龙岩城上还有摩崖记功碑长存,彪炳千秋。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四川南道宣慰司,十八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二十二年(1285年)废宋之南平军,以南江在綦,其一源出自隆化,遂改隆化为南川,暨今南川之名始由于此。

02后辨王氏家谱

我没找到王氏家谱全本,但网上能搜到不少根据家谱衍生创作的图文,管中窥豹,藉此可知后人以王元开《卜宅柜岩》遗诗为据,完全不考虑诗词当中的文学性夸张修辞,把其祖上作为三军之一路先锋,生生拔高成为三军统帅、封疆大吏,窃以为未免也有点儿言过其实,太过一厢情愿。

▲ 《遵义府志》所录《卜宅柜岩》一诗,图:@gaoliba

籍隶长安袭旧员,二陵风雨出秦川。
俎征西蜀辞家国,扫荡南平入远天。
险涉蚕丛山粉黛,夷临竹节水潺湲。
漫云卜吉钟灵秀,欲报君恩望后贤。

据其族人王世亮《南宋抗金抗蒙平定南平边民暴乱的战略家爱国民族英雄——王元开》一文所载:

王元开,族名王元凯(宜春丰城方言“开”与“凯”同音,故族名元凯,见《宜春市志》879页),字子臣,号民康,江西南昌府丰城人,大约出生于1173年,卒于1255年,生长在南宋三槐王氏虹桥派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庆元二年(1196)进士及第,受到宁宗皇帝赏识,授江南中路军上车都统制(见赤水《王氏家谱》)赠丰城县郡……北伐失败……王元开被贬至四川涪州任征南骑都慰。

1217年,王元开参加大散关崤谷之战,成功阻击金兵入侵……被宁宗皇帝授予昭勇将军,渝州钤辖,统领南平军(见《王氏家谱》)。

1225年,泸南(古宋、长宁、叙永、古蔺等地),川西北少数民族在蒙古人的参与下肆意抢劫、掠夺、袭扰边民、为边民患,南朝庭趁金国休生养息之机,皇上诣谕王元开(长子王乾斋)率领南平军平叛。平定后,皇上授予王元开平南大元帅,留守南川铜佛坝,镇守隆华县(今綦江县、南川县、习水县东部、桐梓县北部)。王乾斋战绩突出,战阵有功,授予青录荣大夫,留守南平,泸南等处参政事职,自卒兵征事,赠成都东门三块石(见鸭溪王氏家谱,赤水通恭房王氏家 谱记载)。

然王世亮又在《再议王元开始祖的入蜀时间及上源世系》一文中矛盾自证:

1235年,古蔺、叙永、唐朝坝、滋州、来龙岗、竹瓦寨等地乌蛮举旗反叛,建古鳛国。庭诣王、袁、赵三支大军围剿(见《宋史》42卷载,“南平来报战功”)。

错字频频不说,还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如此,也不知道到底玩的是个什么梗?

诚如所言,王元开,1235年始才入蜀平叛(另一族人王盛坤所著《王元开南宋入播之依据》一文亦有证实)——那么前文关于1217年的大散关之战,王元开因功受赏,还自封什么“昭勇将军,渝州钤辖,统领南平军”是个什么鬼?更不要说还有1225年的其子领南平军平叛之说,时间不对也就罢了,关键还把南平朝廷正规军当作土司山大王搞世袭,也真的是睁眼说瞎话,够够的了。

更离谱的还有后文:

端平二年(1235年),理宗皇帝授予王元开“救苦救难天尊大夫”,“南平分承宣慰使”(见遵义道光府志32页,王元开、宋分承宣慰),赐王元开八子八尊金铜佛,分管南平南川隆华县(今綦江县,习水县东部),并留镇守土(见赤水王氏家谱记载,仁怀坛厂王氏家谱,遵义道光府志关于金铜佛相传)。

据《遵义府志》载,没有“南平分承宣慰使”,倒是有“入播分承宣慰”,确系题名王元开,但是很明显,这则记录大抵也是根据王氏族谱谬传来载。因为府志还备注了一句:“相传属读不甚可解,姑存之”。至于什么“救苦救难天尊大夫”这么一个头衔的编排,那就真的是碉堡了哈,​确定不是在搞笑?我都想象不出在官方行文的语境里,如果真的出现这么一句台词,官宣的时候,在场一干人等该不该面面相觑或者说笑场?更不要说把八枚铜佛当作兵符,云云什么后人“世袭土司”,还真是无知者无畏,真把自己当神剧编剧了……连隆化都能写作隆华,我也肯定不信作者真作过什么考证!

▲ 《遵义府志》关于王元开墓的介绍,图:@gaoliba

这王世亮是个什么人物,我不得而知也不想知。但是后来又发现了另一人,王盛坤所著《王元开南宋入播之依据》一文,图文并茂,貌似有理有据的样子,惜乎其所凭之依据,家谱自说自话除外,其它都有明文“姑存之”、“然无可考”的备注,视若无睹,以不可考充作有考,是不是也滑天下之大稽?

▲ 《王氏家谱》关于王元开奉旨平蛮的记录,图:@gaoliba

另,其所录某系家谱当中有《入黔始祖王元开奉旨平蛮》一篇,行文格式古今穿越,不文不白,以理宗庙号颁旨行文就已然离谱离奇了,特么还加盖了一枚“钦差大印”,这作假作全套,假得一本正经,也是特么没谁了吧?

以上种种,最后再来一记重拳打脸,既然你王家声明王元开“卒于1255年”,且早已致仕还乡,归隐于桐梓。那么对比前面南平军史,再口口声声称指挥“创筑南郡四城”还兼有守土守城之功,特么不觉得脸红蛋疼???

王元开死就死了,史切举晚一年筑城也还就罢了,反正这事儿龙岩城上都有碑文可证实,而且史切举之后,继任的南平军知军是茆世雄,那么你们所谓的王家世袭南平该咋整呢?还有,1239年后南平军治便已迁至今南川地域,而你们却老死在桐梓、习水一隅……山长水远,为官不任,那么你们王家“八卦八子”所继承的又是个啥?​空气么?呵呵。

03再疑韦氏宗谱

数完王家,再来数韦家,因为两家都将南平军视为己有。

沧海桑田,变化万千……在南川城中的某条僻静小巷里,如今还藏着一块清代墓碑,为区级保护文物,据传此处原为“南平军松国乡候”韦大郎之墓。

韦氏说“松国乡候”,食邑千户(暨原南川城东灌坝,今二环路、三环路沿线)。而这“乡候”也是一爵,可现代韦氏编谱之人大字不识,竟读成“松国乡”侯,我也是醉了。

▲ 南川城内韦大郎墓碑背面,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韦乡候“卒于封邑,葬隆化城东灌坝半溪河杨家桥附近(今南川城南大街民政局后面),戌山辰向回龙頋祖穴。广大军民感其功德,人人用碗撮土垒其坟以表崇敬之心,敬称‘万碗坟’,有碑志。宋亡元兴,元朝廷利用大郎祖在百姓中的崇高声望,拢络号称‘韦半县’的大郎后裔,追谥韦大郎为‘威信侯’,于大郎祖墓前立碑纪念以收买人心。”

▲ 南川城内韦大郎墓碑正面,图:ILoveChungking

六百年后,清咸丰年间,族人重新整墓修碑,重立“元谥威信侯大宋徐州节度使南平军松国乡侯韦公字大郎之墓”。再两百年后,因为南川市政建设,大郎墓被平,唯碑尚存,于1986 年由南川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区级文保。

另,据《大郎‧韦氏宗谱》长文所载:

韦大郎原名韦光汝,小名大郎,南宋湖广行省黄州麻城人,父失考,祖韦谠,河南汝南隐士;曾祖韦渊,系宋朝显仁皇太后(宋高宗之母)之三弟,授平乐郡王,卒赠太师;高祖韦安道,显仁皇太后之父,追封兖王、简王,赠太师。光汝祖祖上由豫州(今河南)开封徙汝阳,再从汝阳南迁麻城。光汝祖……青年时代便投笔从戎……在长期的抗击外族入侵战争中,逐步成长为英勇善战的战将。

“端平入洛”……七月二十日,前线总指挥赵葵率淮东军五万赶到汴京与全子才会师,并命徐敏子率兵西进洛阳。同时,命韦光汝率军占领了隶属徐州的丰县、沛县和彭城县一带……结果是丧失近半、寸土未得。这给宋理宗以沉重打击。……赵葵、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徐敏子削三秩、放罢;杨义等停职,光汝祖也致仕家居。

宝佑三年……光汝祖临危受命,奉旨更名韦大郎,以武宁军(亦徐州军)节度使之职……率精兵一万,于宝祐三年(1256年)移镇蜀东,治所南平军辖下隆化县(今南川),改授黔路南平军治阃帅(按:阃帅,古时称执掌边疆军政大权的将军为阃帅,部下尊称其为阃台),统帅施、黔、珍、南平军四郡,屯兵守险。(按:宋朝从高宗起规定,凡是被免职或致仕的官员,“必籍记姓名,不复录用”。现在国难当头,理宗打破常规,起用能臣,旨谕“淮哨在境,边防正严,沿江副阃,岂容久虚”, “边郡阙守,宜早选补”,对因过致仕旧臣,“凡战多者,死事者,疾速条上推赏”,若确实需要起用,对旧名又一字不改的,则“临文不避,只令更名足矣”,于是光汝祖就改成儿时小名韦大郎镇守新设的直属朝廷指挥的黔路防线;又:施、黔、珍、南平军四郡中的黔、珍以及南平军的播州一带,古来称黔,故称黔路……)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南宋时“节度使”已是虚衔,有名无实,《宋史》当中所录者不多,却是没有一个叫韦光汝的,当然《徐州志》肯定也查询不到。而之后的韦大郎之名就更是不用多说。所以韦氏这番既有前因又有后果,既有来路亦有出处,特别郑重其事又长篇累牍的详细介绍,对比前面王氏家谱看似靠谱许多。但说到底还是韦氏一族自说自话,果如其宗谱所言“以正史为线索,以方志为佐证”,其开篇所罗列的诸多依据材料,除了韦氏一家之说为主,窃以为什么《二十四史》、《宋史》全都是附会名人的旁支佐证,却也其实根本无法证明历史上确有韦大郎其人其事。

▲ 南川元村坝韦氏宗祠纪念亭,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附会旁人也就罢了,附会个韦皇后,我也老实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感觉脸上光彩的?

再比如,韦氏宗谱说有参考《宜州铁城记》,而我通观全文,却看不出跟韦大郎有一毛钱干系。只不过是为了证实《宋史》当中所言,南宋朝廷先有意擢云拱到任南平军,结果事急从权,最后云拱赴任到了广西。可无论《宋史》还是《宜州铁城记》,却也没说过一字一句将由韦大郎继任南平军。所以,这便又是典型的以不可考充作有考,混淆视听了不是?

最最关键,如前所述,我打脸王家筑城之说的时候已然说过,宝祐三年(1256年)时任南平知军是史切举,而按韦氏的说法,大郎领兵入蜀也正当其时,那么龙岩筑城之说,交由一军当中便可能有俩主帅,这事儿真的可能么?此其一也。

再者,专业上的事情,我咨询过西华师大的罗洪彬老师,他告诉我“阃台”一职实权不小,应当是“四川制置使”级别,而南平军作为一路指挥顶多算个“都统制”,称“阃台”貌似还不够格。所以龙岩城上记功碑文当中“阃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的这个“阃台”应该是指吕文德。而且此其时,南平军继任知军叫茆世雄,就是碑文当中所记那位守臣将军,以其“知军”身份所言“奉阃命领郡”,亦能自证“阃台”不可能是南平军一军主帅,关键他也不姓韦。

《大郎‧韦氏宗谱》也在按中有记“开庆元年,即公元1259 年,吕文德奉旨以保康军节度使之职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指挥抗蒙。”那么同一时间段,同为“节度使”身份,为啥韦大郎致仕复用,却只落了个“知南平军”?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不是?而且同一时期,同一碑文当中,也不可能出现俩“阃台”不是?

或许,还可以生硬理解为大郎入川到龙岩城首战立威,刚好三年一任到期,吕文德有可能是接其任,但恕我孤陋寡闻,手上资料或者我的方式方法都有限,我也确实觉得没有必要再去查证,总之好像我也没听说过在吕文德之前的重庆知府或者四川制置使,姓韦名大郎……而韦氏自己又把自己囿于隆化这“韦半县”之地,这里边自然而然又横生出了一种世袭罔替的意思,那么别说什么“四川制置使”了,就是“知南平军”也断无这种可能。

一切种种,多说无益,韦氏一族经年守护南平,兴筑龙岩城并领导守土抗战得胜之谣言,是不是也可以不攻自破?呵呵。

04小贴士

南平军的最高长官是“知军”,全称“权知军州事”。

宋朝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作为朝廷派出机构,比现在的地级行政区大,又比省级行政区要小,四川名字的由来也就是因为“川峡四路”之故。“路”下面再管理各州(郡、府、军、监)的“知州”或“权知军州事”,由朝廷直接选派京官出任。另设通判与其共掌州政,为的是相互牵制,不致形成割据势力。而且按常规“知州”或“知军”三年一任,不能连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职务。更不可能世袭!!!

05后记

南宋偏安,韦王乱谱,龙岩城上南平军主帅之争,到底谁赢谁输?呵呵,全都是假场合!

王氏家谱,文辞华丽,天马行空,还有关刀铜佛和“钦差大印”为证,看着挺像那么回事,但其实就是一本正经的打胡乱说,因为时间根本就对不上,更不要说证据作假自相矛盾,所以我也懒得去查证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而韦氏宗谱呢,有碑有墓还有爵位谥号,记载相对考究严谨许多,表面看时间节点似乎也吻合,却也不能无视时间线上本来就有的冲突。遑论韦大郎、韦光汝这两个名字,正史当中确实找不着任何蛛丝马迹。那么真真假假,不辩自明。

其实,我魏家家谱写得也是一坨狗屎样,我都不稀得说,甚至连我的名字都不够资格上谱。

本来中国家谱欺世盗名、攀援附会还嫌贫爱富之风,古来有之,不足为奇。但是韦王两家后人仅以谱为凭,到现在还在自说自话,把个人云亦云的故事谣传得有板有眼,更在各路媒体上堂而皇之地以讹传讹。这……我好像就有点儿看不下去了!

我对韦王二姓之人并无一点存心故意,就只想阐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和基本逻辑。

​设若你们能拿得出真正的史据,我尊重事实,可以公开道歉认错!但是如果拿不出实锤,那么我就有理由认为你们炮制假新闻,那就歇菜了罢,好伐?​毕竟,时间线不可能有两条,而你们现有的所谓证据那都不叫证据,不硬。特别是那些二不跨五,前言不搭后语又漏洞百出的人,文章都整不明白,话都说不利落,就别再自说自话还洋洋洒洒,特么贻笑大方了。

我就是天热怕出门,纸上谈兵咯。不服,欢迎来辩。

谁有理我都可以认输!学而知之,也没啥感觉好​丢人的,最起码我没有打胡乱说,呵呵。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