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川到涪陵,从大河到大江,追寻一代造桥大师陈永恩的足迹

笔者南川水江人氏,如果谁要和我说道说道古桥,在南川城里我肯定会脱口而出龙济桥,在我水江老家则自然会首先想到龙见桥(俗名大桥)……然而事实上,在我大南川,最美的古桥其实是长眠在水下的正阳桥。

▲ 南川城西凤嘴江上的龙济桥

▲ 水江镇外鱼泉河上的龙见桥

当然,要说起正阳桥那就不能略过一个南川人,一代造桥大师——“正阳桥总掌大墨监理工匠(即总设计师)募化结缘首人”,陈永恩。

陈永恩(1813~1890年),清嘉庆十八年出生于柿子坪(今南川区鸣玉镇中心社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读过私塾,后辍学跟随兄长(陈永福)学石工,造桥梁,慢慢出师成长为“总掌大墨”,一生承揽从南川到涪陵到重庆,山山水水之间的津梁无数,诸如南川平澜桥、靖安桥、正阳桥,涪陵龙门桥、安澜桥,重庆江北东阳桥等等。

关于陈永恩,除了大名如雷贯耳,实际能查找到的生平资料很少很少,笔者粗粗翻阅了两本南川县志,也只找到一则佚事记载其“九岁失怙。孀母朱,失明染疾,医治罔效。(永恩)剪肱煎汤以进……”古代割肉孝亲的故事不胜枚举,而陈永恩自幼孝善勤学也是早已声名在外,但却不知两者是否真是同一个人?

因之同理,陈永恩一生到底修建了多少座桥,已经无法确悉,即便知道的还不一定都能找到,比如江北东阳桥。所以在这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凭着一纸线索,顺着路线轨迹,笔者准备展开一场简单的寻桥之旅。

01靖安桥

靖安桥为人行石拱廊桥,位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乡镇下场口,跨龙川江。桥长 40.7 米,单孔跨径 22 米,桥宽 7.6 米,桥高 12 米。

靖安桥原名达济桥,是古官道桥,为明代武举人张时仁父子倡修。咸丰七年(1857年),乡绅曹积洪、陈永恩等募捐重建(原址“在下场北半里许,以水败,而移以上鸣玉场”)。

据说本来重修时,一开始并没有劳烦本乡本土的陈永恩主持,但却苦于开工后一直找不到合适基脚,造成人力工钱浪费不菲。乡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请来陈大师。而大师也果然不负众望,轻轻松松就选定了龙川江与凤嘴江汇流处的合口新址……再后来找水平线,陈大师更创造性地发明“破竹作涧,视水位均衡而定标”的技术,也让内外同行称道不已。


靖安桥两端皆有石梯,一侧 27 级,另一侧 23 级。

民国年间,桥上为盐业市场,故亦俗称此桥为“盐巴桥”。大桥正道两侧的狭窄柱廊下即为当年商铺林立之所,繁华热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笔者记忆犹新,20 年前高考完毕曾经与同学到此一游,彼时虽然没有了林林总总的商铺,但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摊小贩随便支两块门板同样也能掀起一阵阵的人声鼎沸。


弹指须臾,20 年后再来,我与行人一样形单影只,而廊桥更是显得日渐清瘦……虽然几年前文保部门的修复难得修旧如旧,但是在驱逐商贩拆除神龛之后,从此行人没落,便也少了许多的人间烟火气。

再话说,我对桥下那排污水管道也是如鲠在喉……真的觉得大煞风景!本来拍了好些正面照片,但多余一张我也不愿意放出来。

02平澜桥

靖安桥往上,溯凤嘴江50米左右便是平澜桥。

平澜桥在“鸣玉场头,弓亭,通丰合、石墙等场”,跨凤嘴江,二墩三孔,墩前再砌分水石——陈永恩的陈氏设计风格特别明显,可视作正阳桥 1.0 版本。惜乎资料甚少,具体建桥年代和尺寸不详。更为遗憾的是,平澜桥和我老家的龙见桥一样,因为改通公路几十年后,大桥早已不堪重负,险象环生……于是经过彻底改造,石头变成水泥混凝土,加之石雕碑刻皆无,这新桥与旧桥已然判若云泥,古桥有名而无实,魂兮无所依也!


平澜桥再上游50米左右,凤嘴江畔,公路边的岩壁下,有一块摩崖碑记,因年代久远已经不能辨认完全,但只凭其中人名和年款便可推测当为平澜桥之碑刻,并藉此可知此桥建成于咸丰七年(1857年),初名万天宫(南)桥,彼时靖安桥正准备重建开工。所以两桥接踵而至,陈大师也算是兵不解甲马不卸鞍,一气呵成。

岁月长长,润物无声,这碑刻字迹风化不全而且石匠刀功还不咋的,要不是有其兄陈永福的名字在榜首起头,我还真不敢确定其中那位署名到底是叫陈永恩还是陈永思?

03正阳桥

靖安桥头,龙川江与凤嘴江合流一处成为大溪河,沿大溪河顺流而下至南川区峰岩乡正阳村,大溪河、黑溪河、鱼泉河三水汇聚一流,这一段便被称之为合口河。合口河之合口处,在大溪河一侧有一桥飞架南北,从此天堑变通途,便是传说当中的正阳桥。


▲ 正阳桥沉没以前的旧照

“正阳”得名,只因竣工踏桥之时“旭光初升,正照桥身……神之阳相”。虽处峡谷深渊之中,但是一年四季不论早晚,只要有阳光的日子,阳光总能照到正阳桥桥身,因为正阳,所以“正阳”。

当然这说的都是从前,如今更多的时候,不是正阳而是正阴,因为阳光再也照射不到。


2000年,因为下游修建鱼跳水电站,沿江村民搬迁,正阳桥从此长眠水底,每逢一年一度短暂的枯水期,世人才得重见。所以不管有心还是无意,要想见这桥——能见不能见,见多还是见少,真的要赌人品运气!除非,你在当地埋有眼线,呵呵。


正阳桥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二年(1876年)竣工,历时七年。为两墩三孔石拱桥,全长 81.5 米,宽7.2 米,高 12.5 米。

正阳桥所在合口处,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却是交通要冲,涪(陵)南(川)古道东西两线皆可到此,从西走鸣玉到南川县城,从东经水江亦可达南川,甚至直趋黔北、湘西,所以历来为边民下涪陵、上重庆的天选折中之地。山里的土货特产从此远道州府,而油盐布匹等日用百货又沿长江从此进入南川和黔北……


《正阳桥碑记》:“山中贫民,老雅妇女能胜十斤以上者,负载煤铁灰炭矿油酒以谋活计而于是者,日以数百计。山既硗确,穷瘠异常,道途率荒弗活,桥梁尤坍圯欹窄,不可以渡。每山水骤发,瞬息高寻丈,两岸复无市肆可驻足,以故行人之趋渡而厄于此者,岁以千计。桥之下巨石累累,撑拒河心,怒水矶上,飞流溅沫,若斗雷霆,半里陡落深潭,浊浪掀翻,旋天转地,溺者到此,万无生理矣!”

所以别看如今涝时高峡平湖一幅静水流深,旱时又淤泥塞桥如履平地的样子,但是当年当地百姓在此碌碌营生,可真的是犹如刀尖舐血火中取栗。

因之所以后来才要修桥以渡天险,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本地乡绅金玉音首倡,“一时涪南好义者乐输恐后”。

南川县志有云:“邑合口河在涪南接壤,架石板渡人,两山夹溪,水常暴涨,年中溺毙者指不胜屈。拟改为虹桥,费甚巨,音慨然首捐,钱一千一百六十缗,一时涪南好义者乐输恐后。橋成,名曰正阳,计费银五万有奇……”

穷水恶水疑无路,最终桥成以辟邪……不难设想当年修桥之艰苦,哪怕是由陈永恩“总掌大墨”。

陈永恩携其兄陈永福,兄弟二人前来实地勘察设计,喜忧参半,喜的是一眼便计上心头,忧的是仅凭绅士们的前期募捐根本不够敷用。于是陈永恩变卖了自家田产,更组队托钵募捐,四处游说“量力输金,工成取偿”,走遍了川黔附近方圆数百里。后期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陈永恩又再上路,“色益和,群益婉”,他将若干银制的大小响铃挂于胸前,游走叫卖“买响铃子孙得福,小铃五金,大铃二十金,最大者五十金”。七历寒暑,光绪二年(1876年)正阳桥终于竣工。功成身退,人皆取偿获息,独他弃而不取。



彼时陈永恩年过花甲,学识技艺已臻大成。以平澜桥为雏形,正阳桥非常完美的完成了 2.0 版本的升级,桥梁造型更显流畅和科学,石雕技艺也更加生动而复杂,俨然山水盆景之中一件珍贵的工艺品,特别是在一百多年后,因为长年在水下浸泡过后,桥身被洗涮得浑白如玉,得见天日正阳时,那便真的有如出水芙蓉,显得更加清丽脱俗。

至此,陈永恩精致而又繁复的石雕风格也自成一家,成为其作品之最大特色。以致之后我再寻桥,判断是否陈永恩作品时,石雕成为最大依据,似与不似,是也不是,看看龙头龙尾一眼便知矣。

与之同期,在正阳桥一侧,鱼泉河上还有一座单孔小石桥名曰虹飞桥,虽然小巧但工艺与正阳桥不相伯仲,二者犹如兄弟比肩,横跨在南川两条大河之上历劫百年,一起沐雨栉风,又一起沉沦水底……

“鱼泉河源出水井山,北流二十里鱼泉桥,三十里龙见桥,与螃蟹塘水合,桥北即旧县治。又二十里三泉洞,又十五里桥塘,又十五里合口河,与西北诸水合流入涪州。”

遥想当年天堑飞虹和古道人家,路上不断的人来人往,管他鲜衣怒马还是衣衫褴褛,又有着多少的家书凭寄?嗯,确实,如果我要溯流而上,便也能不二日到家,哈哈。


正阳、虹飞二桥落成,两桥之间的河畔沟谷,依桥建成三王庙、观音庙、戏楼和铺面,桥头两岸民房也是星罗棋布,形成了半公里长的集市,逢一、四、七赶过路场的合口场

如今“鱼泉凤咀合口逢,绿浪影摇几岸松”,除了水底的废墟偶尔还能重见天日,却再难现昔日之水陆繁华。



正阳桥头原有 12 块修桥碑记和题咏,当地人力有不逮,虽说移桥不能,但却是竭尽全力把 12 块石碑悉数搬上山来。于是擦耳岩上,才有古之人与今之人一起观桥沉浮,面壁吟哦——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百年对照,江山代有才人出,数不尽的古今风流。

当年迁碑全凭人拉肩扛,说是竭尽全力一点也没有夸张,据说总计是有 72 人同步协作辛勤付出。从旧照来看,虽然我数不清人头,也看不明白老乡们到底是怎么抬的,但这其中劳苦艰辛自不用多说,除了心中热爱,似乎再难有万语千言……

04龙门桥

如果不走古道陆路,沿大溪河顺流而下入乌江到涪陵,再沿长江上溯二十公里左右,便也能到达涪南古道的终点之一,涪陵区蔺市镇。

蔺市街边,梨香溪与长江汇流入口处,远远能见一座巨大的三孔石桥,那便是南川正阳桥的 3.0 升级版——龙门桥。

▲ 龙门桥昔日原址旧照

当年开辟川江航线的第一人,英国人立德乐,船经此处,便在其日记中记下:“蔺市以有三个巨大的拱的桥梁出名,上面正在砌3座巨大的石牌坊。

今昔何昔,因为三峡蓄水,如今的龙门桥其实已经整体搬迁到了 300 米开外的周家河沟。而那三座 7 米高的大牌坊,也早在1961年冬,便为在桥上通行汽车而拆除。


龙门桥始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竣工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南川人陈永恩“总掌大墨”,历时十三载,耗资十万余缗。龙门桥东西走向,为三孔无铰实肩平桥。桥长 173.5 米,宽 8.75 米,高 25 米(至河床),自东向西各拱跨约为 26.3 米、28.2 米、25.7 米,拱矢高约 14.5 米,拱形为两点圆心,即左右圆心偏离一定距离,人们常称之为锅底圈或桃形圈。

桥南侧石栏板上刻有楷书“龙门”,北侧刻有楷书“龙门桥”。南侧桥墩上对称一雌一雄石雕龙头,北侧则为两条龙尾。桥北还有文武状元雕刻,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高达3米。而南侧还有葫芦宝瓶,2006年大桥整体搬迁拆除时,曾于葫芦底座发现不少金银珠宝。除状元无头外,其他石刻基本保存完整,另桥头残留一两只狮象雕刻,不全。

关于修桥,传说基本雷同,不外乎就是陈永恩选址、找水平和募捐一应事宜。

花甲之年,永恩受邀再来蔺市,到工地察看后决定重新选址,于梨香溪在长江入口处动工,仅用银 300 两便挖出两岸老底,使工程得以定案。后续施工当中,他又再创造性的命工匠绷紧绳于两岸,以竹笕盛水系于绳上,以竹笕水平线为度,从而准确地求得两岸水平线……然而在造桥伊始,经费便是入不敷出,永恩首先垫银 100 两,以示修桥决心,然后又与乡绅一起多方奔走游说募捐,从花甲熬到了古稀,直至最终桥成。








因为总师一人,龙门桥与之前正阳桥、平澜桥设计风格如出一辙,除了体量更大,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特别称道。只能从细节工艺上作一番横向比较,不过私以为龙门桥上的石雕雕工不及正阳桥上精美,倒也不尽然因为笔者是南川人,心中有所偏爱缘故。是真觉得正阳桥上的龙啊狮啊什么的,确实在细节上明显要更胜一筹。

05安澜桥

过龙门桥,顺长江而下二三里地,在清溪沟与长江交汇河口,有一座体量略小的单孔石桥——安澜桥。

安澜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陈永恩正值壮年时期的作品。此桥东西走向,单孔凸面,桥长 62.4 米,宽 7.06 米,高 17.62 米,拱距 15.62 米,拱高 13.33 米。桥面青石板铺成,桥中两端各有九级台阶形成拱形,以致桥两头不能平视,在当地有“上九层下九层”,“一眼望不到对边”的说法。


桥拱中央一条石龙龙头龙尾保存完好,凸拱上两边石栏内铭刻有“桥上一带石坝不准打粮食,违者罚钱一串,绝不奉情”和“近桥两岸熟土各宽留数丈以作桥基,子孙世代昌炽”的桥规清晰如故。而在桥北,面向长江一侧,有“安澜桥”三字题匾,为清代书法家石彦恬所题。

安澜桥不比龙门桥,或许就因为体量较小,亮点不多,虽然同是大师作品却在三峡蓄水后命运殊途。同南川正阳桥一样,安澜桥因未能搬迁而从此沉沦江底。江河汤汤,岁月长长,熬过了一个多世纪沧桑的古石桥却熬不住近些年的倏忽时光——因为泡水行船,正阳桥的石狮和龙尾被冲倒冲断,安澜桥更是直接垮塌一半,从此成为危桥……

所以一定程度上说,我悄悄地以为正阳桥河底的淤泥淤积速度还不够快,要早早没过桥身才好,虽然以后就可能再见不到,但至少能得以保全,不至于成为危桥。留待以后的以后,说不定水坝拆除,还能有发掘复原的机会。

三峡工程 175 米的水位线着实不低,要超出安澜桥桥面近 10 米,以致岸边一块高 3 米,宽 1 米的《补葺安澜桥记》也被淹没,最终无处可寻。另两块残碑也似风烛残年,时日不多……所以也无法确信其中一块高约 1 米,宽约 0.5 米的功德碑到底是因为水润还是风化导致碑身断层脱落大半,几近无字碑。

安澜桥到底命运多舛,找不到的那块《补葺安澜桥记》其实1935年才立的,记录的也是当年蔺市修复被洪水冲塌数丈的安澜桥一事。嗯,垮了又垮,却再无再修作记了。


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涪陵城头不知变过多少大王旗?而安澜桥上却只剩一只石狮,于水陆浮沉,百转千回当中又微微回眸一笑,笑得那么苍白和无力,就好像只剩下最后一口仙气。

安澜桥正对的长江北岸就是义和镇的琴台村,即传说中的古怀青台遗址,也是屁也不剩,兴之所至想要怀古都不知从何处怀起。古今对照,真真假假,有形无形,最后都总被一场雨打风吹去。

▲ 涪陵新妙镇一阳桥

江右靠西,再过龙门桥、梨香溪,在新妙还有座一阳桥,从桥身造型以及龙头龙尾的雕刻来看,如前所述,我也曾怀疑过是陈永恩作品,但首先查无实据,又考虑到龙头朝向是顺流,再者分水石还是圆柱圆锥形的,与陈永恩作品三桥迭代的区别还是蛮大,于是自我否决,作罢寻迹,悻悻打道回府。

访古,我是认真的,但也从来不挖深,一是水平能力不够,二是人懒还没药可救,嘿嘿……

PS:子渔考古妄测总有些偏颇和想当然,如有遗漏错误,欢迎留言赐教;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温塘飘飞、三言两语、夸父国学院、玮姐的河南文化遗产、ILoveChungking,个别不知名者不具。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4 条回应

  1. Javen 说:

    像博主这般认真写作和摄影的太罕见了。这挖得还不深?哈哈。
    恰巧,涪陵前段时间刚刚去过~

    • 江子渔 说:

      主要是时间精力的关系,好多资料没法细看,都是囫囵吞枣……我也不可能深挖,去一个地方就够挖十天半月的,真要挖那就可能再没时间愉快玩耍了,嘿嘿。

  2. 卡卡罗特 说:

    大赞博主!本人也是受正阳桥福泽的骑龙镇居民,小时候便听村里的老人讲起正阳桥,但都无不是零星半点。现在终于详细了解起来由,解我多年的心头之惑!感谢博主!希望博主能继续深挖,编撰其中的故事,以供吾辈敬仰!

    • 江子渔 说:

      老乡好!
      我不是刚刚才发了一篇寻找陈永恩墓的么?呵呵……
      不过博客这边图片载入较慢,建议手机搜索公众号:江子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