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龙王村有一条小河,名曰马鞍溪,溪上有一古桥名曰观音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观音桥南桥头又砌有石牌坊一座,是为桥坊,立坊时间只晚桥成之期一年。如是翠竹杨柳夹岸,溪流涓涓缓缓,桥与坊携手并肩,不知不觉便已是栉风沐雨两百多年了。
观音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重檐,庑殿顶石牌坊,面阔三间,宽9米,高7米。
坊顶前后匾刻“慈悲广济”和“普渡群生”,落款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普渡群生”中间另夹一牌位,上书“皇清万岁万岁万万岁”。两厢再分别匾刻有“永歌利涉”和“徒舆并济”。
观音桥坊石材为红砂石,质地偏软,风化剥蚀特别严重,如果不是坊上还有题记落款,谁要乱说它已经历了几百上千年我可能都会相信。惟有牌坊下夹杆石为四对抱鼓形状,保存相对较好。
此地可能也是“偏东雨”较多。牌坊背面,靠公路一侧,风化最为严重,本就不多的字迹已然漫漶到难以识读。不过好在正面,靠河一侧,剥蚀相对要轻松许多,最起码正中匾下的修桥题记,前面的重要篇幅还能全部辨识,由是可知修桥始末。
也因为风化剥蚀严重,观音桥坊貌似不甚精美,也没多大看头。
但四柱之上皆有对联,却无一完整,即便是靠河一侧,也只能拾得大半联:“一虹凌霄人似半天往来……两岸积石桥如埃地……”到底是几字联我都不能确定。
关于观音桥的修建始末,坊上的记述已经很是详细:
荣邑之西有古溪焉,叠漳壁立,层峦夹流,每逢淫雨暴冻砰湃涨溢,加以波涛湍急厉楬俱穷。先年创立小梁以便往来,左岸有大士神祠,名曰观音桥。乾隆戊申,水急桥圮,行人突涉险阻,几如蚁附猱攀矣。愚等心怵者久之,乃鸠众赀为更新之计。以旧桥制度低小又两岸地势陡峻,概从改换经始,于已酉孟秋告成。庚戌仲夏,计桥之高并水底二丈九尺,为洞者三,长十丈有余,宽一丈二尺,并砌两岸大路。首事六十余人,共用制钞五百一十千文。于是恳请文武官衔作信且赠之匾语,竖石勒名,盖将藉以垂不朽焉……
题记后面便是各文武官员的官衔与功德罗列,诸如“特授四川重庆府荣昌县正堂加三级朱,捐银十两。”巴拉巴拉一大堆的人名,最大的官也就只是个知县。不过一众官员所署地域倒是广泛,基本覆盖了周边区县,诸如重庆府的大足、永川、南川和资州的内江,叙州的隆昌。当真是修桥铺路好功德,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观音桥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南北走向,横跨马鞍溪。桥长17米,宽5米,矢高5.5米,净跨3.7米,拱券纵联砌置。拱顶龙门石上墙面圆雕龙头、龙尾及狮子。桥面平铺石板,桥头原存石狮望柱,今已无觅。
桥上的石雕看着貌似精美,其实也是风化严重,看起来就是那种丑乖丑乖的说,只可意会没法言传。龙狮还好,而介于龙狮之间的两坨人物场景雕饰我就完全看不出来是个啥了。
而龙狮底部两边的拱顶外沿上亦有一圈刻字,还算清晰,如图上的“鲸仙籍”仨字。可惜当时我没留意,即便留意了其实也没办法,中间那孔必须要下水才能拍到。冬日水寨,打死我也不干嘛!
走过路过而已,每到一处总有诸多遗憾,这不回来再查资料时才发现,咫尺之间,盘龙镇骑龙村还有两座古桥,一为观音井桥,二为高家井桥,又是完美错过了。唉……我这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毛病,就是没法改!不过,话说荣昌桥也不算少,反正我还会再来的,呵呵。
在我初中的学校边上,也有一块遗迹,不过县里好像没什么重视,万幸的是,近年回去遗迹还在,我也不太清楚是什么,有点像石柱祭坛,用来祭祀的那种
找人问问,或者图片传到网上,总会有人知道究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