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见长安,桥下陡溪,我的临时起意和一场说走就走的寻桥日记

竹篮打水一场空!上周回南川老家办事,讨巧讨嫌之余,事情虽然没有办成办好,却也还是搂草打兔子,从东到西顺便摸了三座古桥。不过,所有的顺路从来都是刻意!为俗事所累,为资本所扰,话说我这过江龙也好,地头蛇也罢,这都憋憋盘了超过一年时间了。再不出去放个风,我的肉身以及我的老爷机怕是都要长霉生蛆了啊!唉,人倒霉了,是不是也该晒晒?

古道纪行最终章:但有所爱,不辞山海,总会苦尽甘来!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的古道纪行系列游记终于结束了!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道长开始邀约成渝古道(重庆段)沿线的文物古迹线性调查,然后五六月份成行,历时整好四十天。回来之后,我便开始断断续续地总结图文游记,以我一惯拖拖拉拉的尿性,满打满算预计也不过三五个月完事,结果没想到我磨洋工磨出了新境界,居然拖出了小一年,这当然不完全是由于口罩的原因。

往事如风,关于大足真原堂和荣昌天主教堂,有段历史我们一定不能忘!

1 评论

1886年、1887年,大足县龙水镇民众因为不满法国传教士和教民地痞的欺压,两度捣毁法国教堂。1890年,教堂获得赔款重修竣工之后,要挟官方禁止当地举办灵官庙会,又再挑起事端,法国神父更是狂妄叫嚣要开采西山煤炭,与民争利,由是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足教案”。刚刚修好的教堂旋即又再被毁,以挑炭为生的余栋臣为代表的当地煤窑、纸厂工人以及小商小贩数百人揭竿而起,暴发大规模起义运动并迅速蔓延之周围各地。

药王菩萨那么多,但是孙思邈只有一个!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至上,深入骨髓,连信仰都能杂糅的。所以一个药王身份,从三皇五帝到扁鹊华佗,再到张仲景、韦慈藏、孙思邈和太乙真人、药师佛……林林总总,不管本土还是泊来,因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儒释道三家谁都想要来分上一杯羹。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药王很多,谁都可以是又谁都不是,逮谁是谁,爱谁谁,反正心诚则灵,不灵不信嘛。啥病啥灾的,药王能治,未必观音还不能医?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散装摩崖散装记,在那些不起眼的峠峠角角

5 评论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乡野之人,问道于途,本是十分不起眼也十足落魄的一种心情,但偶尔也会因为天地间的大开大阖而感觉自己胸中也有丘壑,不禁心潮澎湃来着……眼前风景,虽不好大声咆哮什么“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样的屁话,但心下里我也可能还是会对着一个莫须有的人物说道:”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不管真真假假,不论有的没的,装逼从来都不分年龄和身份地位的说!

永川佛岩寺摩崖造像,见心见性见我佛,如来,不负……

5 评论

在我的小本本上佛岩寺老早就被圈注过了。可能因为我在永川上过学的缘故,所以对此地感情有些微妙,类似于近乡情怯那种,所以一直都是谋而未动,哪怕和老司机一起曾经几次路过了,也没有刻意成行。不过今次借着寻访古道之余,反正离城也近,所以最后在东大路一线收班的时候,我们还是找个由头便杀将过去了……佛岩寺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朝末年,北宋初塑金身,后至明代亦有增刻。石窟外面原有殿宇毁于文革,现在的三重檐仿古建筑为1992年复建。

大足石刻 | 去什么北山宝顶,就在石门山和舒成岩看个安逸看个够!

寻古道,从东大路转到小川东路,两条路线都要过大足,后者还要对穿对角。这都到了大足这地界了,石窟石刻自然随便都能碰上那么两个。尽管多数小窟风化严重或者是被“好心人”重妆过,但是像石门山、舒成岩这种国字号打头的,那还是没人能下得了手,所以我们铁定不会放过。石门山,位于大足城东20公里的石马镇,因山顶有巨石夹峙如门而名。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6 评论

我还就是特别喜欢宋徽宗那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做人犹如做瓷器一样,青青白白,简简单单,懂得坚持更重要。想得到而为不到,连自己都打不过的人,其实也没资格谈什么爱好!爱是勇气,爱是初衷,所有人之于所有人,区别也不在于长相身高,而是一种能够倾其所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血性或者说魄力。所以,我很失败,一直失败,那倒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我总是不能持之以恒!

巴岳山上的一面湖水,也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

4 评论

在重庆铜梁与大足两个区县之间,有一道巴岳山山脉恰好横亘在边界线上,山顶并非尖耸入云,也非大石砥平,而是一条沟槽贯穿全境。此沟名曰黄沙槽,虽然宽度只不过四五百米,但其长度纵深绵延至腹地,由南到北也算处处良田沃野,似乎并不如名字那般沧桑和诡谲。而且此地似乎也并不缺水,从天上看到处遍布着“大地之眼”。这边一个,那边一个,连成串了又聚成了河,蓝汪汪的,像极了九寨沟的海子,总之很美!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足高峰寺糊二火!

2 评论

高峰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高峰村,四合院布局,建面大约3200平方米,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文物遗存较多,有碑刻、木雕还有字画,且很多都具有极高的的艺术和研究价值。两年前,我便和老司机曾经路过此处,所以对高峰寺其实特别印象深刻,因为当时想拍而不让拍,被无情地拒绝了,或者说被默认为贼娃子了——不过这次还好咯,无论老的少的,人们又都很落教了!

走马观花,璧山佛荫寺杂趣杂忆之长短辑录

成渝古道(东大路),老关口西北两三公里外(璧山青杠街道石河村)有座小庙佛荫寺。小庙虽小,但是来头挺大,相传晋成汉帝(338~347年)李寿为祭祀柏氏宗故而建,当朝宰相董皎为之题名“皇姑观”。宋时,因寺周多生板栗而易名“金粟寺”。后又传闻明建文皇帝曾避难寺中,被长老和尚识破而请御笔为寺题名,遂又得名为“佛荫寺”。不过纵使佛荫寺历史源远流长,但是“逮经兵燹后,沧桑已易,村舍为墟,而寒山远寺,犹幸瓦全者,盖亦无几。”

边走边看,璧山立山寺的前世今生

3 评论

立山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县南六十里”,占地30余亩,号称千年古寺,一直以来香火鼎盛,其间更不乏历代名人士绅纷纷前来拜谒留字,直到文革后被毁。清乾隆朝以前,立山寺多称历山寺,因避讳乾隆“弘历”而更名。据《重庆府志》记载,“历山”二字为相传黄帝在附近一带制定传统历法而得。又,在明代礼部尚书马应祥的题词当中,曾谈及寺内遗留的古碑牌匾和寺庙,在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之轶事,据此可知建寺历史至少已有14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