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帽儿铺(此处省略166字),我想讲一个成渝古道上的花边新闻

成渝古道(东大路)出重庆然后一路向西,翻过老关口,进入原璧山县境内,在来凤驿与丁家坳之间,计有三个递铺即兴隆铺、帽子铺和沙堆铺。当然时过境迁,如今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书面意义上的存在,现实当中已经很难找到古道或者幺店子的痕迹。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人也熙熙,站着全是七尺儿郎,挑着担或者躺下时,也都不够两米长。人来人往,古今其实没什么两样,古道上都是挑不完的生活所廹和载不动的旧时光。

水井灌水贴,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闹哪样?

4 评论

山一程,水一程,关山千万里,风雪夜归人。古道走多了,也讲了有好多期了,貌似该要结束,但是想想走了四十天都没有走出大重庆,肯定还有很多东西是来不及,没注意或者说被遗漏的。凡夫俗子,市井之徒,起于乡愁,止于阡陌,我们终归翻不过一座自己捏的五指山,就像在路上我们也一定会和自己相遇或者说重逢。

不藏了,成渝古道(东大路和东小路)沿线的几处大院老宅,最后一把梭哈!

2 评论

历史是枚照妖镜,不经意地从门前经过,光怪陆离的从来不是天气,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同的魑魅魍魉。像我作为伪愤青一枚,所以难免在欣赏古迹之时,看到被破坏被改造被消失,除了大骂人心不古,我也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激恼。时代是一种烙印,就算千疮百孔,我们也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时代是一种烙印,就算无孔不入,我们依然不自觉会忘却许多!

寻路拾遗,从丁家坳三个谢家大院,挖掘一段璧山谢氏的发家历史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湖广填四川”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在筚路蓝缕的西迁人潮当中,有一位来自广东梅州叫谢汝扬的男人抛家舍业,就只带了“细幺儿”(次子谢君宠)一人便毅然决然地入川。父子俩一路风餐露宿又步履蹒跚,最终选择了在丁家坳(现丁家街道)附近插占落业,之后汝扬又在当地续娶了姜氏一房。再等到君宠成家又娶妻魏氏,子子孙孙,开枝散叶……汝扬由此成为璧山谢氏之入川始祖。

璧山来凤,上下邓家院子,兜兜转转的旧时光

2 评论

璧山区来凤街道,旧为成渝古道东大路上的来凤驿,清末民初之际繁华热闹一时风光无俩。而古镇内外,除了因路而生的三道牌坊,其实与古道并驾齐驱的还有不少民宅老院子,譬如之前游记的翰林山庄,还有郭氏民居,邓家院子等等……虽然也就是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不近亦不远,但这些老院子也都像沧海遗珠似的,在这成渝古道之上熠熠生光。顺路顺便的话,还是可以逛一逛。

“一人一府双翰林”,璧山来凤还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

缙云山麓,古镇来凤驿郊外,有个山庄占地一万多平方,为前清翰林王倬府第,民国年间改为“天生园”药行,解放后收归国有,又先后办过小学、粮仓和敬老院。直到近年,翰林山庄再为私人购得,改为半公开的私家庄园、私房菜馆抑或小型博物馆。王倬后来外放湖北,因为“清高耿介,为政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直到同治二年(1862),他才终于得返璧山原籍……

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璧山文庙的前世今生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坡东麓,市区中心大成广场旁。据说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落成,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据说一辞,是因为具体始建年代其实不可考,有人甚至号称文庙始建于汉朝则更是离谱。从南门到西门,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确切可知的历史,璧山文庙现址实为雍正十一年(1733)所建。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但这酒必须是马坊酿的!

2 评论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作为一枚烟龄、酒龄将近三十年的饕餮,出门在外时,除了会被美人美景勾引,其实我也很难抵挡得住美食美酒的诱惑,除非是价格实在不够亲民!所以古道之上,老街以里,我们一路逛吃逛吃的同时,我对两间酒厂特别记忆深刻,它们都号称是百年老店,一个已经倒闭,一个不愠不火……想想从旧时私企变为国有集体,再到改制承包或者破产下岗,它们一路的兴衰历程,其实差不多就是整个东大路和东小路上所有老街老宅的世纪缩影吧?

走过那么多老街,但我好像还是走不出自己

山火骤灭,疫情退散,生活还要继续。我的成渝古道纪行,也已经总结完了关隘、桥梁和碑坊,那接下来我再概括概括古镇老街吧。本来东大路、东小路上沿途驿站和铺递数不胜数,虽然保存现状大都堪优,但事实上两条路线上的老街其实还是不少。不过等到我真正上手整理图片视频时却又觉得老街太多而又雷同,看多了其实也腻,貌似更没什么总结的必要。为总结而总结,于是我又开始一锅乱炖。按射手座天马行空的叙事风格,图片全部打乱非顺序整理,口水大白话,说到哪儿是哪儿了,哪说哪了。甚至,我都懒得备注地点坐标,呵呵。

来来来,跟我一起拜猪神

2 评论

相对而言,东大路上的猪神并不太多,而东小路上则比较普遍一些,特别是在大足区内几乎所有的大寺小庙都有其神位配飨。悄悄地说,按理不应该是荣昌更多一些么?呵呵。当然,这种本土化的巫傩信仰,比儒释道还要小众一点,也更加现实主义一些,所以最常见于乡村土地庙那种破落小庙,其整体造型和艺术水准也大都比较粗犷拙劣。单个看或许没什么意思,但汇总起来看的话,个中还是有些大同小异,值得一观。

成渝古道之碑坊游记,让我从璧山最美的一座牌坊讲起

牌坊,无异于古代古道之上的大型广告路牌,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标杆。气质所在,各种山门、庙门、甚至墓冢坟茔也都争先效仿,所以曾经在全国各地,也都屡见不鲜。但是具体到成渝古道重庆段范围,东大路和东小路上的牌坊却几乎全都消失殆尽,惟余二三坊。那么总结完了关隘、津梁再来数牌坊,我只能是把桥坊、墓坊甚至碑刻等等全都囊括在内。当然也不可能尽数,就沿线沿途附近选几个相对好看点儿的叨逼叨。

山重水复,细数成渝古道上的一桥又一桥

山一程,水一程,数完了成渝古道上的关隘,我们又来数一数津梁。其实我最不喜欢写桥的,因为只要找不到碑记或者说查不到任何资料,再好看的桥都只能干瞪眼,说啥都容易“飙黄腔”,就怕打脸啊!所以今次我尽量少说为妙。主要也是因为我本人好长一段时间了,不在状态,想写又不想写的,所以一直拖了又拖,敢情也是一种应付交差,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