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起,云也退,万寿山上斯人长已矣

初到石柱,甫下车即往秦良玉墓拜谒,然后夜宿城东三河镇。

中午饭都没吃呢,饿极进了路边一家“大酒楼”,跑厨房点菜都没人搭理,只好出来角落里随便找个小店整了三两面条,味道不行,没吃饱还没吃好!关键饭桌边上,老板打牌半天才回来正被老板娘气鼓鼓地数落:“没得你的晚饭吃!几十岁的人了,还一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好意思?”……嗝……我差点儿就被呛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感觉这话好像也是说给我听的,赶紧灰溜溜结账走人,嘿嘿。

镇上小旅馆的房间里一股子馊味,床单粘手还有两个破洞,床垫也有一个大洞……整得我衣服裤子都不敢脱,洗完澡又穿上,合衣困觉。楼下的住客貌似也有躁动症,一晚上不停地进进出出,拖鞋都能穿出木屐的效果,门也总是摔得轰隆作响,地震程度至少三级……一晚上,压根儿就没睡好!


老早就起床,旅馆旁边整了二两包面①,然后直接打个摩的上万寿山。结果赶上山上开发还没完工,保安不让进。装烟递火好话说尽,意思意思才总算放了行。我就是因为知道七月份要开业,所以特地赶在之前进山想打个时间差。怪就怪摩的师傅本地人都搞不醒活,其实从前门进,啥事没有,犯不着这么被弯酸②!

不过,登山远眺,我自为峰!层云之下莽莽群山苍翠逶迤,还拖着一抹朝阳似有所有无的亮丽尾巴……尽管也担心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心情还是不禁豁然开朗。


石柱,石砫,其名有自,因为县名,也因为秦良玉(秦良玉在此筑有官寨),所以这万寿山也是必须要来。

只是我心里也犯嘀咕,这么丁点儿如指拇大小的柱状山峰,也好意思说“石柱擎天”?后来心下悄悄低俗了一把,考虑到男女石柱之性别,再反观男石柱有如中指朝天,瞬间秒懂。


度娘说:“男石柱面北,身长100米,高冠微髯;女石柱朝南,身高70多米,坦胸露乳,端庄秀丽。

对高度我是有些存疑,然后这天马行空的形容描述也更加考验我贫乏的想象力……不背书,纯就观感而言,女石柱或许还有几分像,但如果有人问我男石柱为什么就是男石柱的话,我想我只能懊恼的甩出一句粗话:“我晓得个杰宝啊!”——旋即,突然感觉自己被画龙点睛,这话简直犹如神来之笔……嗯,像,像,实在太像了!我确实好低俗,呵呵。


没来之前,我一直以为男女石柱是含情脉脉比邻而栖,本地关于万寿山的传说里貌似也有个鹊桥相会的故事,但就是没想到两位其实背向而立,一山之隔造就亿万年不遇的离愁!于是情不自禁,白天黑夜山上山下的浮想联翩,曲库有限我也扛起琼瑶大旗自顾自地唱起:“天上有新月如钩,地上有烟锁重楼,两个永恒情无限,拼得今生万古愁”……

其实,男石柱边上还有个背了好大一坨山的“喽啰”,而且更具人形,只是没有男女石柱那么具有代表性,所以被大家习惯性地忽略了。现在开发商在它身上钉了铁扣搞起攀岩,脚下还有一条索桥联通栈道,感觉有那么一丢丢的惊险刺激,可惜还没开业,最终没能一试。



开发商还是花了些力气,新修了好多亭台楼宇和关隘,或可算作一观,但如果细究起来无疑都是为开发而开发,百分百的杜撰和画蛇添足。像那峰火台凭白无故有何用?想来旧时此处并不当道,不可能早于县城接敌,目力所及附近也再没兵寨(翻过对面大山有个龙骨寨,但却没驻过白杆兵),所以狼烟放给谁看呢?本末倒置的嘛,即便是预警,那也该是县城方向,土司官署升起狼烟来才对……所以说,这造假也造得忒没水平。至于新修的“大帅府”则富丽堂皇更是夸张,极度违和,懒得细说。



万寿山上摩崖题刻蛮多,但所存真迹其实不多,十之八九都是赝品,只能算佚名人士捉刀代笔誊于壁上抄写的名人警句。特别是第一次开发时仙人洞壁上搞的那些题刻,明皇也好,郭沫若也罢,字迹假就算了,关键书法水平还惨不忍睹!我这从来即兴,不背路书,也来不及细看分析,所以等到我上山下山折腾了好几趟,终于找到这些题刻的时候好失望的说。

关于真迹,好像只有三座寨门上的相关题刻,以及释迦摩尼摩崖佛像背后已经模糊不清的“万寿山”三个字,据说是出自秦良玉亲笔。




万寿山上各种土地、山神、菩萨也多,除了仙人洞附近新塑了许多之外,其他应该还是有些年头,但是都没有落款,具体年代不可考。

至于说各路神仙灵是不灵,那就见仁见智了,反正当地人都传说“癞子”菩萨蛮灵验。土地庙前残存的半块碑文显示,某位崔姓妇女的齁病也因为大仙显灵而痊愈。不过我比较好奇的是,这半块记事碑前竟然也有人插香求保佑,病急乱投医,大家都不看内容的说?




从遗留的前中后三道寨门来看,万寿山的面积其实并不大,大概两千平方左右。所以传说最多时山上曾驻有几万军民,我表示严重怀疑,山高林密,平地稀少,这完全施展不开安排不下的嘛!仅有的一口官井,刚好最近被排干清理,从井深和水量推算,几万人畜饮用的话,这点储量也是明显不够。所以说传说都是吹牛逼呢……就像之前人们传说这井深不知几许,呵呵。

石柱土司麾下兵员真的不算多。

平播州之乱,马千乘带3000兵先行,秦良玉另领500精兵带粮跟进;浑河之战,秦良玉遣其兄秦邦屏领兵3000开赴辽东战场,及后自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奔赴。最后战事紧张,明熹宗又命秦良玉回四川再征兵2000赴援……所以可以想见,无论从兵源还是资饷考量,石柱白杆兵的常备军力我猜想,顶破大天,最多也不会超过四五千了。

不过,万寿山山形突兀又逼仄,悬崖峭壁之上三道寨门紧锁咽喉,寨墙又厚达一米,还有炮台全程覆盖……自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只要存粮足够,其实不用“巨人蛮兵”打心理战,也是稳赢的说。







关于“巨人蛮兵”的历史演义:

清顺治五年(1648年),明宗氏朱容藩称制封侯,聚兵10万,称雄川东。各地尽皆归顺,唯石柱土司不服,拒绝被摊派的粮草军饷。于是顺治七年(1650年),朱容藩与万县谭宏、谭文部勾结侵入石柱,一举攻下南宾内署,火烧土司中厅和马氏宗祠,时秦良玉已过世,继任土司其孙马万年率石柱军民殊死抵抗后退守万寿山。被困月余,眼见山寨内存粮不多,马万年想起秦良玉生前教诲,采用“智驱敌”战术,命令土兵打造数百双一尺多长的草鞋并故意砸烂做旧;将玉米煮熟、碾烂,轧进碗口大的楠竹筒,做成大便形状;砍来松树抹上锅灰,伪装成红夷大炮;还让人秘密下山买来鲜活鲤鱼……一切就绪,马万年令土兵先扔烂草鞋再掀“大便”下崖。围寨敌军见状心生疑窦,这么大只的鞋码,这么大坨的翔,便以为山上藏有“巨人蛮兵”。然后马万年再令军士不时扔下活鱼……于是敌军深信不疑山寨内水源丰沛粮食充裕,又见得寨墙垛口上火炮无数,更加心灰意冷和军心涣散。战事僵持到40多天,南明永历帝派大学士吕大器入川东,动员涪州(涪陵)屯将李占春驰援石柱,寨内外同时夹击,朱容藩兵败而退,殒命云阳。




守寨艰难,修寨也不易!不知道城墙条石是不是就地取材?但当地人传说,当年修帅府所用的砖瓦,是军民从现在的县城体育馆位置一直排队到万寿山,人们连成一线,一砖一瓦全部徒手传送上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良玉所筑之万寿山官寨,虽然她也在此常驻练兵,却也不算真正起过大用,最后还是福荫其孙马万年,并保得石柱军民一方平安。但此一时彼一时……纵有如此天险据守,马万年最终也挡不住满清铁蹄,末了归顺降清那是后话,不表。

只在三百年后,于大风中某也立于故土斯墙,抚摸着寨门上一笔一划的历史镌刻,想象着当年的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不由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尽管还有些“不自由”,但也肯定不愿“毋宁死”。毕竟上下五千年的语境,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好死不如赖活着嘛,我们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美好,哈哈。




所以,当狼烟灭,兵戈止息,曾经的辉煌终随雨打风吹去,化身泥土,变作风景,还被各种大罗神仙占了半壁……我们自然都见怪不怪!铭记历史从来都只是一种程序正义,终究抵不过国人信仰的功利与现实,像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种高大上的理想主义,骨子里其实还是不如佛前一柱香来得让人平静和憧憬。


所以,要不是寨外竖了个“女将出征”的雕塑,可能有外地人到了万寿山也会不识秦良玉,同样没毛病。

不过我却只想在这路边向玉帅确认一下:“您老到底在这万寿山上藏过多少兵?”我纠结的重点好像永远不是重点,但兵力老实也算是个问题,因为自己长得有眼睛,不喜欢听人瞎逼逼……嘿嘿。

模糊中,良玉笑而不语。

风吹起,云也退,过尽千帆和江山万里……斯人长已矣!

末了,戏说一句:石柱不只有风景。

不知道是不是八零后的小学音乐课都有教那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反正当时的大四川肯定都算是启蒙课了,没哪个当年的小学生不会唱吧?而这首歌就是出自石柱民歌,所以应该说这地方的人们都很有音乐细胞的说。不信?我录一段工地号子你听,问这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是不美?

山上还未竣工。某也只是路过,忽然听到一位大哥类似rap的一段念白挺有意思才追的踪,只可惜这是最后一趟“抬杠”……喊了号子就没有念白。石头很重,又不好意思让工人师傅单纯复盘表演,所以遗憾终是没能记全。

注解:

① 渝东地域管抄手、云吞叫包面;
② 重庆方言,形容保安刻板世故,不必要的折腾。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2 条回应

  1. 心灵博客 说:

    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是景色很美。

  2. 三棵树人 说:

    这个算是抬石号子了嘛

回复 心灵博客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