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塘碉楼寻迹,一切刚刚好!或许还能更好!

边走边问,从“白鹤”走到“三水”,整个三合村我几乎转了大半。最近的时候,我离它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可楞是没发现!只因人烟稀少,又指路不清,而这“大屋基”又不当孔道,被县道与乡道刚好夹在中间,还有山峦和树木遮挡,一叶障目。

饶是辛苦,但不虚此行,私以为这是大南川境内顶数保存较为完好的碉楼之一了。比它还好看的,不是没有,但也真心不多!

水江水江,鬼王山下是吾乡!

见山见水,不问前程不问归路,但我总还记得梦开始的地方——水江水江,鬼王山下是吾乡!

人生海海,故人何处相逢?人如浮萍飘絮,生如冬虫夏草,浮沉跌宕,贵贱自知,一切尽在不言中。你是过客,你是演员,在大开大合的人生风景面前,在不进则退的时代潮流当中,哪还需要自己再作什么旁白解说?

涪州与南川边境上的古道关卡寻迹,浅析成因及其影响

历史上我大南川与涪陵及至古涪州的关系,一直是分分合合,除现代和少数朝代有过短暂隶属关系外,更多时候南川都是成独立建制,或者直隶重庆府、四川省直辖的。

所以在古代,南川县与涪州附郭的涪陵县以及下辖的武隆县(司)之间是有着一种很明显的地理和政区上的边界感。也之所以,涪南古道之上,三县交界地域,也就是我大水江片区,一连串的关隘或者卡门便应运而生……

扑朔迷离,金家洋房子里到底有没有一位待字闺中的金小姐?

金家洋房子,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始建于民国初期(1915年),是重庆开埠建市时期一级历史风貌建筑,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

关于金家洋房子,有人道听途说杜撰出了一个金家小姐不幸被土匪头目相中,而金家长兄病死,二哥又身患残疾,为求自保金小姐不得已假死,却与门当户对的王家公子偷偷暗结连理的传奇爱情故事。

大足石刻 | 去什么北山宝顶,就在石门山和舒成岩看个安逸看个够!

寻古道,从东大路转到小川东路,两条路线都要过大足,后者还要对穿对角。这都到了大足这地界了,石窟石刻自然随便都能碰上那么两个。尽管多数小窟风化严重或者是被“好心人”重妆过,但是像石门山、舒成岩这种国字号打头的,那还是没人能下得了手,所以我们铁定不会放过。石门山,位于大足城东20公里的石马镇,因山顶有巨石夹峙如门而名。

转山转水转红尘,在川西见惯了美人美景,还偶遇一场藏族婚礼

2 评论

大雪过后的康定城云山雾罩,上班的行人和车辆三三两两,单身汪面对眼前这跑马山,心里想唱再多的“溜溜”怕也只有酸溜溜,倒是想起“打箭炉”的来历不明有趣。有传说三国时郭达在此造箭设炉,故以之名,可实际明代以前书上的叫法是“打煎炉”,好像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打箭炉”这个地名真正出现是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以后。所以“李家溜溜的大姐”我找不到,其实郭达你们也是找不到的,嘿嘿。

我眼中不一样的故乡,大美南川水江!

6 评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乡愁,不论在家乡还是异乡。我的乡愁大概一直年轻,定格在20年前出门求学我离开家乡的那刻,所以每每午夜梦回还总是回到中学时代。尽管青春于我而言其实并不美好,有太多的晦涩懵懂和失意,但也总有更多的睹物思人和情真意切,所以念兹在兹。有些人有些事,因为错过才美好!漂泊流年呵,一年也难回一两次故乡,所以山水入梦皆泛白,犹如水墨丹青多情自缱绻。

桥塘碉楼寻迹续,不如不去,不如不记……

我到底不是桥塘本地人,而三合村为以前三水、白鹤、大往三村所合并,确也不小。不然也不至于只寻大半,我的足迹便已踏出 18 公里。第三次再来,我更是从文昌宫搜到了杨宅基,已经抵拢楼岭村暨石墙镇的背后,往返超过了 20 公里路程。

不过呢但是,又费马达又费电的,此次行程收获却是最小,也就龙洞坪这栋碉楼可堪堪入眼,将就看得,其他我就只能呵呵了。

抱残守缺,要是真有一道任意门就好了!

人心和人心本有藩篱,街道与街道也隔着几个世纪。

天宫路的下面埋着古道,江石路的两头连着川湘,甚至于每一个街口好像都有一位当年我曾经殷切打望过的姑娘。可每一次经过粮站门口,我却对那种似是而非,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清末民初解放前的建筑风格,感到模糊,也很恼火。

三月散记 | 上山容易下山难,也说风景也说人!

此地位于武隆县城东面白马山上的万银村,乌江与长头河交汇处,再多情况我就不清不楚,甚至都不能确定此洞砦到底是百姓避乱隐居之所?还是为昔年绿林草莽所盘踞?早前一度曾为武隆网红打卡地,但现在人迹罕至,鲜有人知。要不是秉持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原则,来都来了,我才走此一遭。搁平日里,没啥说道,我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

三月散记 | 山羊坪的风车车与山王坪的石“牌坊”

此处名为石盆,就在鱼泉桥桥头西面山上,观其形状,我想所谓石盆也许是指脚下的小溪从巨石罅隙里汩汩流出,于此处石滩上正好形成的一个小水潭。当年没有公路从此经过,想当然的一个“石盆”特征就会很明显。

可明明是石碑,但文保牌上却称之为石盆牌坊,无疑这便是一组节孝碑咯。

说说拖仙岩上那只“吞口”来历,以及下乐村大墓主人身份之迷

拖仙岩西北起点,山峦起伏,形若盘龙卧虎,许是因其额头“两角”中间的天然垭口,或是因为悬岩之上的溶洞口,故此地还有个小地名叫奓(zhā)口磏,与上游青龙洞的水口正好遥遥相对,直线距离还不到一公里。呃,我埋一个伏笔,请一定记住这个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