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回老家,拖拖拉拉搬了个家,喝了几顿酒,本来没有打算再出去浪。但老司机出城“挂青”之际,临时一吼,百无聊奈便也索性跟着他去铜梁打了半天酱油。
中午十二点出发,晚上十二点到家,高速公路那个堵哟……节假日出门,真不是明智之举!
铜梁区二坪(原二郎)镇,淮远河与小安溪交汇处有一座古桥,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地开明乡绅主持修建。桥成之时,为彰显修桥义举和颂扬捐资建桥者之功德,并以此激励后人,又特地在南桥头建石牌坊一座,镌刻众人名录于其上,然后取众志成城之意,将桥命名为“众志桥”。
风风雨雨两百年,一桥又一坊别样的风景里,淮远河上静水流深,流淌的是岁月,更流出了世代的乡愁……
铜梁本地似乎不产“龙骨石”,几乎所有的古迹古建都是砂石质地,所以能够保存个一两百年都算难能可贵。众志桥上的牌坊亦是如此,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虽然红砂石特别显眼又美观,但是真正凑近一看,风化其实挺严重的。在上世纪那场浩劫当中,牌坊上雕刻的那些精致人物又都被“斩首”,而石上刻字除了人名并无其它诗文记叙,更何况七八百米外就有水坝蓄水,将桥身几乎全部淹没,所以这众志桥也就没有多大看头。
▲ 金瓯桥,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其实小安溪上游不远,还有座金瓯桥(又名金剑桥、瓯滩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墩九孔,全长110米,号称是铜梁境内石桥当中最为壮观美丽的一座,桥头一侧也有残存牌坊和碑刻。但只从网上图片来看,这桥已被改成了公路桥,被现代水泥“包浆”,我们过来的时候在旧县街头又偶遇一场小车祸被堵而绕了远路,所以也就懒得再去。
用老司机的话说,今天没去磕头烧香所以诸事不顺,本来计划去看看他老丈人家对面的一个山寨。结果又因为修路被阻,所以最后只好跑临近的安居古镇打酱油,却又踩了一泡狗屎!
新不新,古不古,我对所有经过景区打造的古镇都不感冒,所以真的就是打酱油。
不过在小巷里弄的深处,我还是发现了一处真正的古迹——一座已然风化得面目全非的石牌坊,连政府都不清楚其详细历史,没有任何讲解提示,边上只有一块文保牌,名字就叫“安居石牌坊”。
岁月如流,金石可镂,如前所说,这土话叫“泡砂石”的质地真心不怎么样。从牌坊样式来看,最多也就是一两百年前的清代文物。坊间还有残存刻字,仔细拓印或许也能分辨一些个其来由自。当然,这是政府和文保部门的事。
安居古城外有个波仑村,波仑村里又有个波仑寺,始建于唐初(618年),就建在依山傍水的月台山麓。
波仑本为萨陀波伦尊者,常啼菩萨,但此波仑非彼波伦。据说是唐代有异僧名智通,什邡柳氏子,“生七岁,握拳不语”,唐玄宗召而问之却又对答如流。①
时大旱,敕诏祈雨,有应。帝称圣僧,留入大内。师辞归,赐金剑宝钵。师掷剑于空,随剑行,落寺址,帝赐万金建大刹。
后又有元代传说,同人同名更雷同剧情,不过皇帝却变成了元明宗。终归是智通启口说经,后来还蜀,居于安居波仑寺,从此“飞锡卓剑,乃多异迹。”
至于波仑名字的由来,则据说是取自大师与帝讲经时,左手为波,右手为仑,故自号“波仑”②。我就奇怪大师也曾托钵履剑,天马行空的四海云游,咋就没人想取《蜀山剑侠》之意呢?哈哈。
波仑寺内有块奇石名曰“点头石”,其上镌有唐宋元明清历代摩崖题刻,其中尤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书“鸢飞鱼跃”和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为奇,真真假假,值得书家一辩。而“(玻)波仑捧月”,亦是古安居八景之一。
“清光大来,涧鸟惊鸣”,涪江之畔,月台山麓,一座千年古寺有着许许多多的今古传奇,比不伦不类的所谓古镇,更加值得一探究竟。
我不是书家,但是汗牛充栋,从一些历史的边角料里还是能瞧出一些端倪。
关于“鸢飞鱼跃”和“第一山”,或许可以武断的说,是真品亦是赝品。字迹或真,却不为铜梁安居所题……大抵,“点头石”上的这两幅摩崖,应该都是清代后来的翻刻。
有据可查,“鸢飞鱼跃”原为唐代韩愈于贞元二十年(804年)贬为阳山(广东清远)县令时的自勉之作,飞动婉转,气贯长虹。后世历代书法和金石玩家竞相临摹翻刻,虽然惟妙惟肖,但或许有形而无魂……不过各种版本确实流传甚广,仔细比对,还是差异明显。
米芾的“第一山”同理。
蜀中名气最大的峨眉山上的“第一山”三字是由乐山人谢文明在清代道光年间翻刻而来,其来源是江阳(富顺)土主山上的另一翻刻,翻刻者为富顺人韦蕃。韦蕃为明万历三十年(1604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其人酷爱书法。天启五年(1625年)罢官回乡路上,因为喜爱米芾书法,自湖北武当山拓回。③
基于此,或可大胆预测,月台山上波仑寺中的“第一山”,不是来自富顺便是乐山……
PS:后记,《重庆市志·文物志》栽:“明邑人谭思拓刻唐韩愈书“莺飞鱼跃”、宋米芾书“第一山”题刻,前者宽1.2米,高0.35米,字径0.25米,后者宽0.5米,高2米,字径0.65米。” / 2022年8月4日
“点头石”上以及寺内殿外还有明清许多文人名士的应景题刻,诸如“点头石”(刻于崇祯年间,作者不详) 、“水色山光”(明.知县.唐应运)、《第一山题记》(明.谭思)、“波仑绝顶”(清.知县.胡秉)等等。如果不是风化较重,真的值得书法爱好者细看观摩。也不知,文保部门可有拓印集册?
闻说波仑寺,川东第一禅。④
山云随衲住,海鹤伴松眠。
石佛生成像,危楼咫尺天。
凡来登眺者,胜是十洲仙。
虽说波仑寺人文风光上下逾千年,但到底架不住这弹指一瞬的沧海桑田。由盛转衰到败,及至近年来的修复,虽说了是要“修旧如旧”,但囿于各种人力物力和艺术水准的掣肘,这庙其实修得也是有些不伦不类。而寺中所奉神佛造像更是五花八门,天上地下三教九流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当我看到“二师兄”时,是真的忍俊不禁。
不过,因为有“点头石”上那些人文气息的滋养和熏陶,而寺中当家师和居士又都很热情,所以我这过路游客匆匆一瞥却也并无任何不适。
当家师庆慧面相威严,但其实平易近人,一路从游,有问必答。
交谈甚欢之际,路过大殿前,看到走在前面的他和老司机不约而同的背起手,旁边还有一只看门狗走得也煞有架势,我莫名其妙又不厚道的笑了,嘿嘿。
庆慧师傅是江津人,与老司机年龄相仿,佛学书法造诣颇深。难得遇到非莆田系把持的一方净土,我们也乐得请教。所以临别之际,我们还对着墙上他亲手所书的“闻居十德”深入浅出地简单交流了一下下。
毕竟,我和老司机都是识字文盲嘛,能明白“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也就不错了。佛不度我,我不度人,忏悔不忏悔的……嗨,那就算哒。
挥一挥衣袖,我便走,呵呵。
① 龙轶波,郑杰文.《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以〈蜀中高僧记〉为例略探唐宋巴蜀佛教兴盛之因》.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第28卷.第一期.2009年1月
② 清.胡尧臣.《波仑寺记》.百度文库
③ 顾工.《米迹争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题字翻刻与流传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4月
④ 清代安居知县胡秉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