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问道龙多山,在浩如烟海的摩崖题记里沉醉千年

龙多山,位于重庆合川、潼南与四川武胜两省三县交界处,分大、小龙多山,山脉主体分布于合川龙风镇和潼南龙形镇境内,距合川城区60公里,距潼南城区20公里,因其峰岭逶迤绵延天外,“委蛇如盘龙,故名”。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广汉人冯尧子(冯盖罗)在山上炼丹修仙“白日升天”,其一人得道,全家17口也跟着悉数飞升,由此龙多山闻名世外。


▲ 龙多山飞仙岩鸟瞰潼南方向,图二摄影:杨毅

唐代孙樵所作《龙多山录》:

梓潼南鄙越五百里,其中有山崛起中天,即山之趾得迳逶迤,举武三千北出其巅。气象鲜妍孕成阴烟,屹石巉巉(chán)别为东岩。


川东渝西之地,多为平地丘陵,以致龙多山海拔不过区区624米,相对高度也才242米,但周遭环顾却也显得山势崔巍突兀,所以古人因山为垣,建庙修寨自有其形胜地利之故。

形胜不复赘言,所谓地利也是其来由自,龙多山寨有东西南北四门通达四方,东门接合川龙凤场(今龙凤镇),南门通合川万寿场(今龙凤镇,古合州赤水县旧址),西门连潼南檬梓坝(原檬子乡,今龙形镇),北门则可达合川二郎场(今二郎镇)。山之巅,江之畔,龙多山现居两省三县之地,为古巴蜀之天然分界线,进可为涪江之锁钥,退亦可控扼川盐故道,辐射范围更可波及广安、遂宁等地,实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寨之地。



宋元之际,龙多山上也曾结寨为营,赤水县治更迁入其中,所以此行或可算作继续我的寻城”之旅。虽然除了摩崖碑刻,几无宋城遗迹(现存城门寨墙遗迹多为清代重修)。

我们打潼南这边上山,只一步就登上了飞仙台,山高人为峰嘛,不为修仙也要瞰个一览众山小。而潼南又以油菜花出名的,于是不难想象山下一马平川,花香自来,在那草长莺飞的季节又会有怎样的一场蜂舞蝶恋?

01摩崖造像

由两晋肇始,唐宋开创,历朝历代均在龙多山上修建过庙宇道观无数。先后建有灵山寺(冯仙祠)、鹫台寺、至道观、龙君亭、孙公祠、佛惠寺、灵佛庙、龙凤寺等等。武则天曾”钦敕”山僧在此山上建放生池,唐玄宗亦命韦藏锋往龙多山”準制醮祭”。




因庙而兴,僧多庙多,便有诸多的摩崖造像和题刻诞生,所以龙多山最精华最珍贵的就是这千余年来所留下的古代石刻艺术瑰宝。最早的作品可上溯东晋,多数为唐宋开凿,明清亦有遗存。而摩崖造像现存76龛,造像1742座(含千佛龛),其中不乏珍品。不过龙多山造像大多都是小型浅龛,规模与形制自是无法与安岳和大足石刻相比,且因为风化和人为破坏,造像多数残损不全,特别是又经历过后世重新彩妆,可以说是毁坏殆尽,底蕴全无。


人祸不可躲,而自然之力亦是不可抗拒,龙多山上的摩崖造像好多已经风化到看不出人形,偶尔也有一些类似安岳茗山寺造像的波浪纹特殊肌理,甚而至于还有被树木撑裂轰然倒地的。

老司机指着千佛岩附近的一坨石头说这佛像雕刻的位置好特别,其实并非它特别,而就是从右边达摩造像龛上掉落下来的而已。有网友图片可证,尽管中间裂缝,但在二三十年前它们还是一体。


不过好在总有些沧海遗珠,偶尔还有未被后人重新妆彩的原龛留存。比如千佛岩右侧一隅,底部的阿弥陀佛龛及其附着小龛和东岩古佛殿内的三世佛龛,虽然残损,但藉此保留原貌依然不难看出当年的精彩绝伦。因着千佛岩主龛下有“咸通五年(864年)十月”的题记,由是可知这些从唐朝活过来的佛佗已然阅尽了世事沧桑上千年。


▲ 龙多山东西岩上残留的佛像原龛原件,图一摄影:空白

来之前因为看过不少网友游记,所以知道龙多山上的摩崖造像大多辣眼睛,其实我就是奔着三世佛龛他们来的。话说三世佛龛外的清代石牌坊也不错,书法遒劲,雕花繁复,人物亦是活灵活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我最近真是吃闭门羹有瘾,叕被拒之门外了(东岩近期正在修复施工,谢绝参观),所以只能借图,刚好同行的“空白”早几年有来过。



▲ 龙多山东西岩上残留的佛像原龛,图一摄影:罗洪彬

除了保持原貌的摩崖造像,偶尔散落各处的人物雕像残件也还不错,各种生气灵动和气韵传神。所谓各花入各眼,像雷祖庙旁边随意放置的几个残件当中有个头像就很Q,老司机居然看出了某种南美风格,定睛细看,确实有些像某个复活神像哈?

不过,我认为最精美的还要数罗老师后来发给我东岩的一枚残像,慈眉善目,珠圆玉润,当推为龙多山有且仅有的一颗最美佛首。

02土地猪神

龙多山不大,但是庙多菩萨多,土地庙则更多,走不出几步就能看见一个。


各种大小,各种形制,分布在各个路边崖下。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如此机构重复区划重叠,土地公土地婆们的权责是不是能够划分清楚?貌似都管不了几步路的说,呵呵。


▲ 龙多山上不同时期的猪神塑像,图一摄影:罗洪彬

来到龙多山,自然又想起罗老师曾经发过我的猪神像了,我在《以猪之名浅谈中国的民间信仰》一文里还引用过。所以此行便有留意,结果转遍了整座山也寻不到,不出所料这货还真就稳坐在我们现在过不去的东岩。不过,我却在太清宫山门脚下又发现了一座新立的,二师号袒胸露乳,肤色很红润啊,看来就算是坐在真武大帝旁边捡漏,香火也还不错的,呵呵。

03雷祖庙

飞仙泉、飞仙洞外有个雷祖庙,塑像为近年新立,本来没啥特别。但还是一眼便能从朝门或是牌坊形制的石室墙壁,看出一些端倪……


据县志所载,石室背后有洞即飞仙洞,深不可测,颇为诡异,“日正午犹沈沈暗,由是人迹遂绝”。有位湖北来的山僧名正修,号“绍宗上人”的,有些道行,应众人之请入洞探异。他脱下自己的一双破鞋放在洞口,赤脚入洞前先让众人多备些锣鼓。等他进去,如果破鞋跳动起来,要求众人务必要敲锣打鼓助阵杀威,不然他就出不来了。结果后来真的应验了,双鞋跳动时,众人惊喜之余只知一味鼓掌叫好,而全然忘了大师要敲锣打鼓的嘱咐,最后更因为双鞋一直跳动不止而众人惊作鸟兽散。是故,这位还算有些道行的上师,到底也没能再走出来。后人便更觉得此洞诡异,遂砌石封口,建雷神庙以镇之辟邪。


民国《合川县志》卷五十一【方术】记载:

师曰:“贫衲拙废,今且老矣,恶能为无已,姑往觇其异。”问何需?曰:“他无庸,多备金鼓可耳。”既师解破鞋置洞口,时观者(云)集,多自以金鼓至。老师笑谓众曰:“别矣!善知识如相助者,伺双鞋相跳掷时,亟多鼓金声。不,必败。”遂赤手足昂然径入。俄而双鞋果如师言,众骇然,因狂笑鼓掌无守师戒者。久之,鞋如故,始惊而轰。而上人则见入不见出,不复如张公返矣。此康熙五十七年事,嗣因以石塞洞,即洞口建雷祖祠镇之,后亦无他异。

▲ 龙多山飞仙洞附近的宋代崖墓,摄影:罗洪彬

飞仙洞本来就诡异了,而当年修建雷祖庙的人们也更诡异,用了不知道从何处掏来的旧墓石材砌成。本来我觉得左右柱壁上的浅浮雕石刻墓画已经不错了,“圆形头光,头戴冠,着交领广袖袍服,双手于胸前执笏板”。不过当时没注意,回来跟罗老师闲聊才得知,其实就在左边壁上上方有个宋代崖墓也很不错,墓口俩武士雕刻得非常漂亮。而且墓口上方还有一方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的《龙君亭记》,县志有全文收录。

04题记碑刻

菩萨神像都看完了,再来看题刻。

因着凿龛序跋以及古人游记题诗,龙多山上的摩崖题刻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石刻碑记与佛相伴,同样主要集中于东岩一带,时人称之为“碑林”,有清代《蓬溪县志》(存《龙多山金石》二十首),并民国《合川县志》“金石”亦收有唐代7处、宋代72处、明代3处。


再加之后现代的今人新刻,题记更是数不胜数。

古人亦有诸多题记,两版县志也未曾收录,诸如: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赤水县(今合川区)人李思题,歌颂程知县推行王安石变法德政的《知县程公政事记》;明代刘世奎题《龙多山题记》、《登龙多山诗》;清初《永镇门》题额和《永镇门碑记》及僧福泰所作《龙多山八景》等等。


▲ 千佛岩和飞仙岩佛龛旁的供养人题记

▲ 明刘士奎《登龙多山诗》,摄影:空白

以往一个地方一两篇题记,我还能耐着性子慢慢地读完。但龙多山上实在太多太多了,就算县志有录的,我也读不过来更有点读不下去。本来文言文底子就差嘛,如果再不清晰或是缺字太多,我是真的没法读个通顺,一个头两个大。

▲ 南宋姚文孺、张信甫题诗石刻,摄影:空白

▲ 南宋曹坤(上)、杜子云(下)纪游石刻,摄影:空白

好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无论东岩我们过得去过不去,佛像题刻看得到看不到,总之都能够按图索骥。特别是西华师大罗洪彬老师的硕士毕业论文,旁征博引,事无巨细,洋洋洒洒有235页之巨。其对龙多山历史和石窟题刻都有分门别类的收录补全以及详尽论断,无异于一部龙多山的百科全书。有什么不明白不知道的,直接背书就可以了,还不用亲历现场,呵呵。

我就写个游记,兴之所至,走马观花泛泛而谈,所以就算是抄也不可能全抄全记,更不可能抄出一篇论文来。所以,我把罗老师给我的论文还有我收集的其他几篇专业资料打了个包,老规矩,公众号后台回复“龙多山”获取网盘链接哈。


▲ 龙多山放生池旁某个猪圈里的石碑,摄影:罗洪彬

如前所述,一千多年来龙多山上的摩崖题刻和碑记浩如烟海,即便专业如罗老师也没法收录完全。比如,他发给我两张图,说是2012年他在放生池旁边某家农户可能已经垮塌的猪圈里,发现了地板全都是用大石碑铺设的,当年就没来得及拓印收录,至今遗憾。可惜还能不能找到就是个未知数了?印象中,当天我们经过放生池,只看见一排像猪圈的老房子,可罗老师说不是……

悟能无能啊,这圈里可能住过一只有文化的猪,就是没住过一个有文化的人!

05龙多山寨

乾隆《合州志》载:“龙多山寨,州西百四十里,层岩叠巘(yǎn),直出云霄。嘉庆教匪倡乱,乡人依山筑寨,得保无虞,故名保安寨。


▲ 龙多山东门(永镇门),摄影:西大人

近者,《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载:

清嘉庆三年,教匪之乱滋扰川东北几徧,朝廷患其遂为流寇,采坚壁清野议,特诏川人得于险要处建寨堡自固,龙多山寨于是乎起。周可六里,所雉堞千数。门四,按东、南、西、北以永镇、瑞映、太平、迎恩名之。敌台亦四,为绥靖、保安、威远、安平之名,方位如其门焉。



龙多山寨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宋元、明清及民国三个阶段。从宋蒙之战到闯王、献忠入蜀,清朝的白莲教,民国的土匪军阀……历朝历代匪乱纷争无数,龙多山寨也是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反反复复。城寨如此,寨中古迹人居亦难保全。所以今时今日,尚能见识诸多已是三生有幸,不敢再有微辞。

历史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真真假假之中,总有是非难断,就像这位老人家总也睁不开的眼和神神叨叨的怨念,我拍了好几张,就没一张她开了眼的,呵呵。


龙多山“州置巴子古城,居褺(diē)江之旧址”,褺江即古垫江,山上清代四门保存完好,作为一个半成熟的免费景区,各处标识也还算完善。不过真要找起来,还是有点不易,一上午我们才找了两道门,还在林中崖下毛狗路上盲穿了一回。而时间有限,永镇门不能去,瑞映门也懒得找,所以直接借图完事咯。


四门皆嵌于岩石缝中或是山谷豁口,周围崖壁陡直,高度二三十米左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用。不过与所有山寨一样寨门大多雷同,并无特别之处,唯有迎恩门上拱券和门楣上有浮雕花卉祥瑞,雕刻精细,“内层居中三块拱券石截面装饰缠枝花纹、麒麟瑞兽,寨门门楣处刻有双凤朝阳图案”。而迎恩门同样也是四座寨门中唯一没有纪年题记的寨门。不过此门形制与其余三门无异,故修建的大致年代应该相差不远。而龙多山上东西二门为主孔道,南门又接连旧赤水县城,北门理应最偏并无特别需要雕花装饰的道理,所以个人以为,或许这些带有精美图案的石材本身即为古城石材之延续也不定?只不知是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宋朝那些人?


▲ 龙多山迎恩门(上)瑞映门(下),图二摄影:西大人

虽说四门形制相同规模相当,但据有关专家考证,面朝万寿场旧赤水县治的瑞映门(南门),内门拱由11块长条石构成,其中9块为“人”字纹条石,中门拱和外门拱亦分别有5块和3块,这些寨墙石形制规整,打磨精细,“人”字纹细密清晰,符合宋代寨墙石的典型特征,应是宋代城寨遗物。惟其如此,亦可佐证专家此前只能由文献来推断龙多山旧有宋城之依据。本来嘛,钓鱼城稳控三江,而与龙多山又襟山带水,此地作为前哨烽燧存在也是再正常不过,何况山下还有赤水县城需要依附。山下本就无险可守,赤水军民也只有退入龙多山才是最好的选择!


迎恩门附近,城内山上有颗巨石叫“仙鹤孵蛋”,你别说还真挺形像的,侧面角度加上石头表面纹路,怎么看怎么像个鸭鹅屁股。

迎恩门下有个天太岩,为天然岩堑且当古道之途,想来当年没少为避难或者烧香的人们遮风挡雨。天太岩一侧亦可见城中下水道出口,龙多山虽然地处山顶,但是寨内有山有水不惧旱涝,当年筑城的建造者们考虑得很是周全。话说山上的水质也是很好,飞仙井、良心泉,水从崖壁出,水势不小且清冽甘甜。


也只有吃货才关注甜不甜,就像我一眼就能相中岩壁间的蜂桶,花花草草亦是难入我眼,我所关注的是平菇木耳一切能入口的东东。无他,大中午的我饿了,是该下山离开了,呵呵。

参考资料:
罗洪彬《重庆市合川区龙多山摩崖石刻研究》
符永利《重庆龙多山田湾3号龛的造像题材与年代》
符永利、罗洪彬等《重庆龙多山石窟调查简报》
符永利、罗洪彬等《重庆合川龙多山寨遗址调查简报》
郑书民、赵艳龙等《龙多山摩崖造像及题记(实验区)保护工程设计》
李阳平、赵长国等《龙多山古代巴蜀两国的分界线》
蓝勇、陈俊梁《古代巴蜀界山“青石山”“龙多山”异同考》
本文由 江子渔 发布在 游记 专栏,并贴了 等标签。

共有 4 条回应

  1. 小陈故事 说:

    咦~本次有小红帽出镜也。

  2. 拾风 说:

    里面的猪神厉害了~第一次知道还有猪神的崇拜~差点以为是猪八戒

回复 江子渔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