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数完了成渝古道上的关隘,我们又来数一数津梁。
其实我最不喜欢写桥的,因为只要找不到碑记或者说查不到任何资料,再好看的桥都只能干瞪眼,说啥都容易“飙黄腔”,就怕打脸啊!所以今次我尽量少说为妙。主要也是因为我本人好长一段时间了,不在状态,想写又不想写的,所以一直拖了又拖,敢情也是一种应付交差,哈哈。
01施济桥
其实无论东大路还是东小路上,窃以为拢共也没几座好看的桥,如果非要排个座次的话,首屈一指的那就只能是荣昌西郊的施(思)济桥,因为够大够排场也足够重要。此桥始建于北宋,被誉为“重庆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因为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亟需“川盐济楚”,此桥是为东大路上的通衢孔道,所以又被慈禧冠之以“川东保障”的名头,不要太响。
光绪《荣昌县志》载:
思济桥,县西三里,建自宋时,文潞公颜其名曰思济。明待御徐公,邑令光时亨,里人罗文理先后捐建。国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邑令唐学海率绅士重修,长七丈,横阔二丈,高倍之,计费四千有奇,更名广济桥。嘉庆里人罗运礼独力补修。光绪十三年(1887),里人王奎坦遵母命补修三硐。
施济桥又名广济桥,位于荣昌城西,跨赖溪河。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约1050年),文潞公者即宰相文彦博是也,为之命名。尽管历朝历代,几修几复,但其主体依然保留着宋朝建筑的基础,所以是不可多得的桥梁文物,有极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不过,这桥好看不好拍,我来两三次了都没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施济桥为实腹式等截面三心圆石拱桥,桥长110.5米,共7孔,每孔跨距11米,桥宽7.8米,桥高8.5米。石板铺路,原为人行桥。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公路桥,是原成渝公路必经之桥。近年与之平行,又新修了一座更高更大的公路桥,所以施济桥再次转为人行专用桥。
02小井桥
尽管施济桥名头很大,但要说真好看还得是东小路周围的小井桥。虽说不是古道当途,但同在一条小安溪上,小井桥与东小路所必经的华兴桥,相距不过二三里地,且如果只论颜值,今时今日,后者与之相去十万八千里,所以华兴桥我提都不想提。
小井桥位于铜梁区华兴镇北,初见惊鸿,其外貌颜值几乎可以说就是金瓯桥的翻版。发现这桥也纯属无心插柳……老司机无聊时在地图上闲逛,看到了小井桥这个名字,又距离华兴桥不远,所以一脚油就踩过去了,然后便被惊艳到了。
可惜的是小井桥周围没有石刻碑记,网络上也查询不到任何资料,所以此桥具体建造年代不详。不过还是老规矩,从风格和体量来看,个人猜测是近代桥梁没跑。而且光绪《铜梁县志》既然无载的话,那大抵就只能是宣统或者后来民国所建了。
小井桥除了桥面被铺成了公路以外,大体无修无损,实属难得。唯一可惜的是桥上的龙头全都被敲掉了,从残存的龙颈可以看出,每条龙的雕工都很精美且形态各异,可以想见当年也是翘首以盼姿态万千。
03补天桥
除了小井桥,璧山城郊的补天桥也不错,虽然不在原址属于整体搬迁,但形魂尚在。
据说也是三百多万的大工程,但看起来有点儿像豆腐渣,这才没两年呢桥头路面就已经塌陷了。
虽然是整体迁建,但明眼人也都能看出,桥上的龙头全是赝品,形态上又矮又挫,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
县志又没查询到资料,不过根据网上公示的《补天桥迁移异地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次比选)招标公告》所示:
补天桥原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光绪八年(1882)培修,面积为217.36平方米,桥身为石结构五孔拱桥,桥面长41.8米,宽5.2米,高7.2米,每孔跨度4.58米,高6米,桥墩底部正面宽1.4米,南桥头有一牌坊式石刻碑1座。
本来桥头这碑坊顶属重要了,但碑刻内容风化漫漶严重,肉眼不能辨识,有修桥碑记也只是看了个寂寞。估计文保部门会有拓片吧?
看嘛,这样式儿的,饶是我眼尖也真的认不出几个字的说。
04单石铺桥
补天桥还有名字可查,单石铺这个就更抓瞎了,连名字都木有,只能以地名名之。
单石铺这地方,行政上一会儿属大足,一会儿属永川,本就一头雾水,这还不知桥名,更是查都没法查。两县县志我都大致翻了一翻,好像均无所载,算逑。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东大路必经此桥。
好山好水,看着挺美。
资料不详也就罢了,但这桥还是我的伤心地,因为无人机在此炸机落水了,从此便与我相忘于江湖!
桥下看着貌似清溪水浅,这大热天下水也挺惬意的说,但你以为就这样了?
其实……当时我脱得只剩内裤的!正中桥洞下的位置,不深不浅,刚好足够淹过一人。要是不会游泳,无人机尸体我都捡不回来,虽然捡回来了也没啥卵用。
不过,下水倒是方便帮老丁测量了一组数据,但我自己一个也没记。我一视觉党,好看不好看才是第一位,具体长宽参数什么的其实是鸡肋,嘿嘿。
05同善桥
小河涓涓,大河汤汤,有路自然有桥,但桥修在山上的还是少见哈?
沙坪坝歌乐山三百梯上的同善桥,处在溪流山涧,平日里溪水似有若无,涓涓汩汩。于此修桥,足可见当年东小路上的驿路繁忙了。
同善桥为二孔石拱桥,桥洞拱顶处阴刻有“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字样,桥墩底下亦刻有“同善桥”三字。同善之名,取自《孟子》:“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意。
同善桥本身并无多大看头,但桥下溪涧与三百梯古道并行,怪石嶙峋当中溪流或急或缓,桥下还有个小瀑布,也算是小桥流水而成诗情画意的一景。
走近风景,或者自己成为风景,这便是所谓行摄的乐趣。
06会家桥
大学城龙湖西宸原著东面的梁滩河上,又一座无资料可考的桥梁,尽管桥头还立有一块文保碑。
为确认下了冷水沟以后,东小路的具体行经路线而寻到此处。但问过不少人,依然没有谁说得清楚此桥来历。是不是古桥都犹未可知,因为也有人说这桥是1958年翻建的。不过个人以为,依据桥名推断,此桥历史不大可能就止步于建国后,应该还可以往前追溯。可惜手上确无资料可考!
管它什么时候建的哦,总之看起来还不错。
桥头有棵大黄桷树,这总之也是古道标配不是?黄桷树下根系发达,紧紧裹覆着一个不足二米见方的石台子,似碑似坊或者说是间小庙,谁也也说不清楚。前面倒是有人放了个“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要是石头上再有几个字就好了,呵呵。
07八角庙桥
大足中敖镇南郊,不知其名,姑且以桥头八角庙命名之。
这桥有点儿意思之处在于,感觉无论古今好像都很重要,尽管从地图地势上完全看不出此处位置有任何区位优势。但偏偏修了古桥又修现代公路桥然后再修复线桥,三桥并列,相距不过二三十米。老实说,我没看懂,呵呵。
不知名自然不可考,但古桥本身保存还算完好,从桥墩底部存留大半的平板石梁可知,此桥原为平板桥,大抵因为水毁而重修,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为六孔石拱桥。纵是无考,但想来其中历史应该也不短。
08来凤桥
其实古道当途又在场外镇中什么的,按理说璧山的来凤桥、马坊桥,永川的东岳桥和大足的东关大桥之类其实都挺重要。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恰恰因为处在繁华闹市街口,它们无一例外的很难保留住古香古色,而且要么被拆,要么被重修。所以很多时候,我甚至看都懒得多看一眼的。
璧山来凤桥还好,尽管改成了公路桥,但基本保留了原貌。
同治《璧山县志》:
来凤桥,县南五十里来凤驿,乾隆甲申年(1764)建,旧系木桥,道光十二年(1832)燬(huǐ),邑人周继盛捐资改建石桥。
周继盛捐银改建来凤桥后易名鸣凤桥,为三洞石拱廊桥,又名风雨凉桥。桥上各孔拱间雕有龙凤与吸水兽。桥面左右两排石栏杆立柱顶端雕有80个造型各异生动传神的石狮子。桥上建有歇山式廊亭,中间高两边低,青瓦屋面,脊和翘角处饰有鳌鱼。桥中间为青石路,行人,而两面各有木板店铺18间。
重修后的鸣凤桥非常牢固,可惜1931年为成渝公路通车,便拆去了桥上的36家店铺。1940年前后,又因过大车之需要,又将廊亭全部拆除了。
09马坊桥
马坊桥差不多就是来凤桥2.0版本吧?因为其上同样也有廊亭店面。
马坊桥,县西南八十里,雍正八年(1730)邑人罗缔龙募众同建,以桥头有明马氏节孝坊故名。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被贼燬。同治三年(1864)里人唐文渊、白如莲募众复修。
马坊桥位于璧山区丁家街道合中社区,横跨梅江河。雍正八年(1730)始建,原为木质结构,宣统元年(1909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全长59.6米,高11米,宽10.6米,同来凤桥一样,桥上有廊亭也有店铺。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还能找着一张马坊桥的旧照,虽然作者不详,但与今时今日的水泥包浆作一对比,个中滋味,实在没法细表。
10二龙桥
数完拱桥,再来数两个平板桥。不多,因为我只选相对好看的。
二龙桥其实并不在成渝古道上,但和小井桥一样,同样离东小路不远,而且个人以为它又是沿途最好看的一座平板石桥,所以自然不能略过。
二龙桥位于铜梁区围龙镇龙鸣村,资料无考,具体建造年代不详。北桥头还立有不少菩萨塑像,均为现代普通民间风格,不具任何艺术观赏性,但是塑像背后还残留着一截青石板古道,也挺不错的说。
相较于古道残留,我们肯定是对“二龙”更感兴趣,老司机的动作也让我又想起老家那边骑龙镇的那句谚语来着:“胆大者骑龙骑虎,胆小者像个抱鸡母”呵呵。
诚然“二龙”为此桥最大特色,可惜无一完整,一条缺头,一条缺尾,刚好能凑个整条。
这二龙桥上的两条龙,雕工手法以及表现形式在我看过这么多桥以后依然算是一种罕见了,因为这像龙又像鳄鱼的,还真有点儿傻傻分不清。也惟其如此,个人认为此桥可与隆昌杨柳桥和泸县龙脑桥相媲美。
话说这趟,东大路、东小路两条线我们都是走到川渝交界就结束。在荣昌与隆昌交界处,其实距离杨柳桥不过二三里地了,但我们谁也没去,就老司机一人过去了。第一我是不想做核酸。第二网上无数次看过照片了,而且在亲眼得睹龙脑桥芳容过后,杨柳桥也就不算个啥,没得多大吸引力了,呵呵。
11九墩桥
九墩(磴)桥其实平平无奇,但因为桥头有碑,离此不远的三百梯上还有摩崖题记,所以还是颇为值得玩味。
有意思的是,九墩桥不是建在河流当中而是建在鱼田里,从地形上看原来此处应该是有河流或者小溪的,所以这一两百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沧海桑田,让人不禁产生无尽遐想。
当地其实也附会了许多传说,诸如聂郎误吞夜明珠变身为聂(孽)龙,经观音菩萨点化后,为报乡邻恩德而吸干了此处河水,从此河谷变成了良田阡陌……
三百梯上的《补修九磴桥并观音岩及路序》言及此处地形是“山崇岭峻,虽未若羊肠鸟道之险而壁立悬绝”,但在区位优势上亦能“旁及潼郡属邑,下赴渝州、泸南,并可到滇黔省会、要衢通津。”同时由碑记落款可知,九磴桥最后一次补修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后。
桥不怎么样,但桥头有一通石碑,碑上有一小龛浮雕造像,因为风化严重,只能从外观判断,初初我想当然以为是观音,但回来细读《补修九磴桥并观音岩及路序》后发现其中还有一句:“桥右石嘴上竖有南方阿弥陀佛碑,明万历时建。”
由是,除了证明浮雕造像为佛陀外,而且还将九墩桥的修建历史往前推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惜乎南方阿弥陀佛碑风化剥蚀特别严重,余字不多,无从判断题跋所序内容是否提及此桥修建始末。但仅就碑额的佛像以及碑身精致的花卉鸟兽纹饰来看,此碑也算是难得一遇的精品佳作了。
12太平桥
光绪《永川县志》记:“太平桥,城西四十五里,在镇街西,罗启士捐修。”
此桥其实也没多大的看头,不过是从重庆出来这么久,东大路沿途第一座尚能入我法眼的石板桥而已。
太平桥为四墩五孔石平桥,墩上雕有龙头龙尾,但龙头无一完整,有的被敲掉了额头,有的只敲掉了上颌,明显是人为故意破坏的。所以如果谁能找到六七十年代以前的老照片,或许还能看到囫囵个儿,呵呵。
龙尾倒是保存还算不错,有一个无损,另外四个虽然没有尾巴尖但也保留了大部。几条龙尾巴雕刻上基本大同小异,由此推断当年桥上的四条龙应该也差别不大,顶多是表情差异。
13普济桥
叫普济桥的多了去,但在成渝古道、川盐故道上同名的可能也没几个,而且此处地名就叫盐井沟来着。
据说该桥石材都是从东边三十里外的石盘铺用原木滚石的方法运来。
不过相比于笨重的石材,其实我主要还是觉得桥上龙头不错,这像龙又像鱼的,感觉就像庙里派饭时敲打的木鱼梆子,甚至从侧面看我总觉得好像食人鱼。
普济桥其实也是二龙桥,具体建造年代不详,为两墩三孔石平桥,桥面铺三行四列12块巨型石板,现代接连公路后也能直接通车,无需水泥浇筑。不过因为车辆不断地碾压磨损,加之灰尘覆盖和两岸河床淤泥堵塞,粗看我还以为这就是个一墩一龙的两孔桥,呵呵。
14其它
重庆范围,成渝古道东大路、东小路都不过途经渝西几县而已,虽说距离并不太长,但如果不是刻舟求剑非要纠结于古道当途的话,沿线周边范围的大桥小桥还是不知凡几。不能细数也不可能尽数,特别是小石板桥那种不起眼又没啥特色的。所以文末最后,再罗列沿途几座,我虽然没有讲但觉得其实也还不错的石拱桥,供诸君一览。
▲ 沙坪坝区磁器口,清水溪上的金蓉桥。
▲ 沙坪坝区磁器口,凤凰溪上的金碧桥。
▲ 沙坪坝区西永街道,梁滩河上的茶店桥。
▲ 永川区双石镇,小安溪支流上的呈拱桥。
▲ 铜梁区围龙镇,小安溪支流上的茨芭桥。
▲ 铜梁区围龙镇,小安溪支流上的王家桥。
▲ 大足区智凤街道,扎营坳山下的同庚桥。
▲ 璧山区青杠街道,水口古道上的小拱桥。
▲ 永川区双石镇,耗子沟观音阁前的石拱桥。
▲ 沙坪坝区西永街道,冷水沟支流上的石拱桥。